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郭雪波
郭雪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36
  • 关注人气:1,7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敦煌的困惑之二______哭月牙泉

(2007-07-29 18:39:41)
<<西域>> 

敦煌的困惑之二--------哭月牙泉

 

去完阳关,去莫高窟,再去月牙泉。

我们囫轮吞枣,趁半天时间,想把敦煌仅几处名胜一锅烩掉,好在心中留一句:到此一游。完事。

不过诚恳地说一句,莫高窟,可去。不虚此行。

感谢那位遭千人唾骂的王道士。他发现藏经洞的功过如何,不必管它,但因他的发现而使得莫高窟驰名中外,大大提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敦煌,也因此更显出它的“敦”之在也,,“煌”之盛也,招四方来客八方游人也。

拙文不想纠缠莫高窟,古今多少名篇赞颂缅怀它,我何必再添乱呢,省省算啦,俺知道自己的斤两。号称做什么苦旅之类的,让别人去“苦”让别人去“旅”吧。无病呻吟或有病呻吟,都不属我所愿。

前边的月牙泉鸣沙山,那个闻名遐迩的大自然景观,倒是对我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来自草原、沙地的我,心中始终丢不掉对大自然的崇敬。按朋友们说法,成了一种“偏爱”和“膜拜”。

我们是踩着流沙上一抹晚霞,走近月牙泉的。

三面环沙山,形成细长一条湾,中间汪着一捧小小的弯月形绿水。看上去它几近干涸,水少得可怜,好像两匹骆驼都能喝干它。显得很凄美。能感觉到它在瑟瑟发抖。这与屏幕上见识到的那个景像落差很大。导游说这几年一直干旱,敦煌这一带严重缺水,因而月牙泉变成现在这样。可周围游人如织,三五成群,熙熙攘攘。小湖畔建有道观寺庙、茶楼酒肆、艺术展厅,沙坡上扎着帐篷毡包,牵有马匹骆驼,南边高陡沙坡上有很多黑点如蚂蚁,那是游人在爬鸣沙山。涌下的黄沙如狼牙般吞啃着月牙泉。

我突然怜惜起这一小捧汪水了。真难为它了。

我不知资料里介绍的三危山,是不是就指着月牙泉周围的三座沙山,还是指更远些的岩石山。传说美丽女神西王母,就住在三危山上,当初内地周穆王曾来拜访,把酒言欢,差点忘了东归。我也不大清楚,这位西王母与平时说的常同玉皇大帝一起出现的王母娘娘是否同一人。如果是同一人,那就好玩了。传说中的那个天上仙境、四季如春、蟠桃瑶池,就是指这里了。而且这一弯月牙泉,应该就是当初的那个瑶池了。神话令人神往。也许很久以前,地球人的科技还没发达到到处去开发破坏的时候,这里真有可能就是那么美丽过,就那么仙境过。无奈,天老地荒,岁月无情,连玉皇、王母都没挡住大漠风沙、戈壁乱石,重重围困了他们的瑶池。并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彻底消失。

不知王母如今迁往何处,空留下她的瑶池变种——这弯小小月牙泉,接待的也不是三山五岳之神仙,而是我们这些人世间酒囊饭袋凡夫俗物,熙熙攘攘,争分夺秒,你拥我挤,抢吃着最后一道晚餐,享受其最后一道风景。呜呼哀哉。

月牙泉,我为你哭泣。

    我想,如果有一天,月牙泉真的干涸了怎么办?当地气象学家说,地球升温,年年干旱,游人年年又成倍增多,开发无度,那是完全有可能的。导游告诉我,不必担心,抽地下水灌,每年都从附近的党河里抽水充灌到月牙泉里。它干不了。

    哦,那还叫月牙泉吗?应叫灌渠。而且那条党河也面临着干涸呢。

    但愿我这是多虑。神秘的地理、神奇的“王母”也许舍不得她的小“瑶池”枯竭。据说周围的沙山怎么也掩埋不了月牙泉,白天风往下吹沙,游人往下滑沙,可到天亮时这些从上边下来的流沙又统统被风吹刮了上去,摸不到月牙泉水。如果真是这样,说明这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左右着事物兴亡,就如离此不远的莫高窟一样,盛衰由“天”定夺。但愿如此。那我何必又杞人忧天,何必哭泣。

    此时,前边鸣沙山传来嗡嗡滑沙声。令人想起“雷送余音声袅袅,风声细响语喁喁” 的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