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7月10日

(2014-07-10 16:06:47)

 

 

 

(转载)脑的顿悟与心理直觉———
《唤醒直觉》——“脑的顿悟”现代心理临床的诠释
美国加州大学临床治疗组 沃恩博士著
当我们凭直觉认知某个事物之时,总是带有真理的色彩;每个人都可以唤醒自己的直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受其裨益。
要唤醒直觉,最好先不要用理性去判断,而是让直觉引导自己。把理性暂时搁置起来,并不是说拒绝理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直觉能够让人挖掘庞大的无意识的仓库,不仅包括他经历的或者学过的所有东西,还包括集体无意识(大众无意识),这里面蕴藏的东西无穷无尽;在这里,个人的孤立性和自我的界限被超越了。

 

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说:
“要获得新知,需经历‘无知’这条路。
要占有财产,需先失去现在财产。
要实现新状态,需经历原来没有的状态。
你所不知道的,是你知道的惟一东西。
你所拥有的,是你没有拥有的。
你面前的状态,是你并不处于的状态。”
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培养直觉至关重要。
激发直觉不是让你“更多地得到”,而是让你“更多地成为”真实的自己。
因此,第一步,是要学会不打扰自己。
练习冥想(打坐或站桩)是进入直觉的直接途径之一。尽管冥想方法很多,关键的还是把大脑从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中转移出去,因而有助于直觉的产生。
学会专注是培养直觉的必要条件,而这种练习只有与放松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紧张和焦虑是现代人主要的精神负担,不仅不利于集中注意力,而且还阻碍人们在各种程度上的直觉意识。
因此,找到一种对自己行之有效的放松方式非常重要,一旦静心放松下来,首先紧张和焦虑就会减轻,同时对激发直觉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会放松、静心总能使自己心情保持舒畅愉快,使工作能干得更好之外,并且还能使身体保持健康,脱离“亚健康”状态。

8

进行放松训练时,选择一种保持感觉高度敏锐且不易受外界干扰的放松练习尤为重要。
开始这种有意识的、不易受干扰的放松过程的一个好的方法,就是注意你的呼吸。别想着改变它,只要意识到它即可;呼吸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不自觉的生理机能,但是只要对它稍加注意,就能有意识的感觉到它的存在。千万别企图改变呼吸,意识到这些就足够了,只要自然呼吸就对了。
以上感知呼吸的简单练习是种种冥想练习的中心。当你注意力分散或走神时,忘了“关照”自己的呼吸活动时,轻轻地、悄悄地、慢慢地把注意力拉回来,回到刚才的注意中心,随着不断的练习,起初很费力的事,最后逐渐会变得易如反掌,随时易于掌握。
为了培养直觉,通常情况之下,最好还是像冥想时一样身体坐直(像打坐姿势一样)以保持精神上的敏锐。(这完全相同于中国禅宗禅定的“心息相依”法门)
培养直觉除了要求身体放松和精力集中,还要善于坦然接受自己的感觉。
唤醒这种独一无二的感知力,需要对内心感觉采取超脱的态度,只做个旁观者而不要做个参与者。

8

一旦接受或意识到内心感觉,如能任其坦然存在,不去评价好坏,就不会想着改变它们而分散精力和注意力,这会使你提高专注程度,因而使直觉充分发挥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有意克制或改变内心感觉的同时,往往就把自己身上最重要的产生直觉能力的窗口关闭了。
一个当代有名的心理学学者总结出以下一个基本的心理学原则:“我们往往受制于许多与自己相联系的事物,而当我们一旦与它们脱离时,就能自己做主了。”
当你内心的感觉体验能力增强了,能做到既不试图留存积极的情绪,也不试图遣除消极情绪之时,你就会明白,所有内心感受的情绪都是暂时的、无住的。哪怕是看似缠绕不清的、深深的沮丧情绪也的确是最终自然能够转化的。
培养直觉既需要控制思想,也需要放弃自我意愿。
练习自我观察内心感受和唤醒“内心证人”有助于转化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障碍,使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更深一层的直觉王国。
一个西方智者,用中国道家思想描述了这个令人难以领会的规律:“认可一切思想的倾向而不做任何干预(无为),这本身将导致暂时‘无智’。因此,无为要求我们做的,就是把我们自己与一切现象的、可感受的、特定的以及独特的对象剥离,从而发现我们与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是永恒的统一。”(这也是禅的体验)直觉产生于大脑,洞察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修炼的大脑,洞察力的整个提高过程,都发生于大脑的皮质抑制、安静的时刻。

8

训练大脑,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直觉,有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使大脑皮质安静(抑制),冥想是最重要的工作。(可以训练脑的顿悟的“静坐”)
第二:学习集中注意力,也就是专注于某项事物。(开启脑的顿悟的“参话头”)
第三:训练一种接受性强的、不做评判的态度,使直觉得以不受干扰地被有意识地感知。你越是了解直觉如何产生,你就会越能够明白直觉将在你的现实生活中,使你毫不费力地主宰自己的生活,而做一个自由自在、当家作主的主人翁。
自由与选择一样,只有当你知道自己拥有它,它才成为真实的东西。
直觉使你能够洞察到隐含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可能性。它打开了通向内心自由的大门,使你能够多快好省地在关键之时,在面临最棘手的问题时,做出最恰当的、最合适的选择与决断;更能为你在面临困境之时,提供一个新颖的、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同时,更是你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创造潜力、创新能力的一把黄金之匙。
《韦伯辞典》里对直觉的定义是:“不需要参考和推理而具备的认知能力;内在的或本能的知识;熟悉的、轻易迅速的理解能力。”

8

成功的直觉思维者,一般不拘于传统,充满自信、有远见而且主动;比其他人更喜欢探索未定论的问题,虽然在生活中也充满了迷惑和疑虑,但从不妥协,并乐意接受批评和挑战……
科学史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认识能力的大飞跃都是直觉所致,而这些直觉的精华到后来才得以证实。
创造性的直觉一旦到来,就伴随着极大的激情,使艺术家得以完成真正的伟大作品,同时还伴随着直觉洞察力所特有的确信感(自信)。
西方哲学传统将直觉与绝对真理的认知联系在一起。如斯宾诺莎认为,直觉提供了一种在没有先验知识和理性思维的情况下,认识终极真理的高级方式。直觉和理性产生不同类型的知识,但只有直觉才能产生真真确确的“知识”。
东方思想里,直觉被当作是精神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心理机能。一位印度的哲人描述直觉为:“划破寂静的一道闪电,真理就在那儿,不高不深,就在我们眼皮底下,等待我们变得更为睿智”。可以推知,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精神层次是不断提高,直觉能力越来越强。
如同禅宗在冥想(静坐)中,分别意识思维暂时不起现行,直觉思维得到彻底的解放,在受到启迪的那一瞬间,人回到了真实的自我或本性中,那里空无一物,却又无所不有。(中国禅文化中所谓“智慧”的产生,此处正是最好的例证。)

8

对于人脑的左右两半,即理性和直觉两方面都展开教育和运用,这一点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很多在目前的教育中没有机会培养直觉能力的学校,已正在找寻途径来进行培养直觉能力的教育。
西方在传统上,把世界看成为互相分离的物体和组织的**;这种现实观造成了主客体分割的两重性以及精神和物质相异的分疏性,正是建立在已过时的牛顿机械物理模式基础上的。
当代亚原子物理学则提出与东方古代思想接近的看法,认为现实是一个由多种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多种元素组成的统一体;宇宙则是一个有动态、互为作用的、永恒运动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而且观察者是内在的一部分(即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思想)。
人类最终是一个统一体,每个人与他人以及宇宙中的其它事物都是统一的;这种基本统一性都隐藏在数学的背后,反映在爱因斯坦的物理学里。(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禅宗所说的:心外无法,自他不二。)
爱因斯坦认为客观的外在现实只能靠直觉的飞跃来掌握,而不是直接从现象和逻辑得出的。他进一步推断说,理论物理学的公理基础不可能是从经验推得到的,而是人脑自由发挥联想所致。后来穆勒、马科斯支持这个观点,并且下结论道:“诸如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不是从推理逻辑中得出,也不可能从先前理论中推出,只能是由普朗克自己想出这个观点。”
有一个研究项目探讨了直觉性和分析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创造性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并已得到了公认:直觉对于解决问题和发挥创造性的关系远比分析重要。

8

直觉与理性并不相悖,二者且为互补。通常逻辑和理性用尽之后,就会闪现出直觉洞察的火花。
物理学家卡普勒说:“专注脑力活动之后,直觉思维突然闪现,使人豁然开朗,给科学研究带来无穷的乐趣。”
除了对科学或艺术,直觉的指导作用之大,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直觉在任何领域的创新活动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引作用。
呼吸,放松肌肉。然后创新性思维就开始涌动,原先找不着的答案也迸出来了。
许多认为意识与物质互相转化的思想体系,早在中国或印度的古代之时就已形成。而近代物理学里的这种概念是由爱因斯坦的等式E=MC2首先表示出来。能达到这种智慧的认知,只能由直觉能力来完成。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被放进了宇宙全息仓库中,它们都以全息数字摄像的方式存放于中,一旦直觉的火花闪现,人们暂时就会进入另一种意识状态(直觉)——只有一两秒钟时间,他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答案,然后再回来——退回到客观现实中来。(这就是中国禅文化所说的“智慧”的产生。)
于此,人们可以在解决或探索问题时得到极大的自由度,可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偏见中。
经过直觉的启迪,人们在透过事物的表层,即可进入事物的“本来面目”,通过认识者与认识客体的融合,可以真正地、完全地从内部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
当一个人用静心来体验自己时,直觉乃能充分的发展。这个事实的真实性超越了人的一切语言表达。正因为不立文字,如同无物,就像水晶镜一样可以反射所有物体。
当然与中国禅宗相较,作者这种“思考方式”,只是平面的西方式的思考方式,远不如禅宗“参话头”深入、契机、真切、到位,所谓真能“明心见性”,“开佛知见”、“具佛知见”。但是难能可贵的是:由一个西方心理学专家提出了创造直觉的方法,竟和中国禅宗开启智慧的方法:“参话头”,有着那么多相似、接近之处,却是值得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