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春秋,谁的国》(29)
无论是广袤的地域,还是众多的人口,楚国都应该先于其他诸侯国出现在大家面前。
但从现有资料来整理一个叙事角度的话,楚国目前还只能放在一个陪衬的位置上。这是古老楚国的悲哀,也是正统历史的悲哀,因为楚国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只是一个“蛮夷”。或许有一个故事可以形象的说明一些问题,春秋中后期,楚国曾与中原几个老牌诸侯国举行个一次大型聚会,会上各自表演了代表各地风情的文娱节目,据说在楚国节目演完后,那种彪悍原始的奔放风格差一点使一些也算见过世面的中原诸侯吓昏过去。
这种文化的隔阂形成的心理距离使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很长时间里游离于圈子之外。
如果按《史记》的说法,楚国的最早领导人也不是外人。
从血缘来看楚国先祖也是根正苗红的,是颛顼高阳之后,而高阳则是黄帝的孙子。这个家族在远古时期实际上很有地位,甚至还掌管着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火,传说中火神祝融正是这个家族中的一员。汤武革命后,祝融这一脉被压制得四分五散,其中有一支叫季连的部落流落到江汉一带,这一支成了楚人的直系祖先。
周朝革商朝命的时候,季连部落的首领鬻熊据说还是周文王的老师。革命成功之后,鬻熊率领部落归顺了周王朝,周成王时将鬻熊的后人熊绎封于荆楚,楚国正式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只不过楚国与同时受封的鲁、齐、卫、晋相比爵位最低,属子爵,所以,相关历史书里一直将楚国称为“楚子”。那时候楚国的封地也很小,方圆也就几十公里,差不多也就是现在一个乡镇的规模。可见,即使周王朝将楚国纳入了视野,但排挤的味道也是比较明显的。
或许这些就埋下了楚国与周王朝矛盾的火种。
事物总是辩证的。
边远也有边远的优势。在随后的岁月里,中原地区囿于发展空间的局限,如果要想怎么样的话,只有一条路子可供选择,那便只能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火拼,因为已经没有更多的处女地可供开发使用了。恰恰是楚国这样的边远地区,除了侵入中原方向外,周边还有着无尽的蛮荒之地,只要有足够的实力就会有足够的地盘,而楚国或许对付先进的中原人不行,去对付那些南方松散的部落还是不在话下的。在楚国的挤压下,迫使巴人由湖北、豫南、陕西等地向川东迁徙,临近的土著部落基本都纳入囊中。因而,在对南方部落的兼并中,楚国开始膨胀起来。
这种膨胀不会仅仅是地域上的,自然会影响到心理。
有这么广阔的土地,有这么众多的人口,却被关在了大国俱乐部之外,要是你,会怎么干呢?
周夷王时,楚国首领熊渠就懒得理周王朝了。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说,什么破子爵名号,我是蛮夷我怕谁,我们玩我们的,不带“中国”玩了。熊渠说到做到,不仅自己封自己为楚武王,还将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弄成了“王”。后来一看周厉王很厉害才又临时宣布取消了“王”的称号。
周楚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明显恶化是在周昭王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985年,周昭王对楚国进行了第一次讨伐。周昭王亲率大军旌旗蔽日的杀过了汉水,没料到大军遭遇的却是大批犀牛的攻击,从未见过这么怪异的阵势,周昭王输得也不算冤。三年后,周昭王派祭公辛伯再次南征,这回连犀牛都没见着,南方的绵绵阴雨便拖垮了王室的大军。五年后,周昭王再次亲自出马第三次南征。《史记
周本纪》中对这次出征的记载只有这么两句话:“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违之也。”其实在这次“南巡狩”中,周昭王全军覆灭,周昭王自己也淹死汉江之中而“不返”了,周王室为了保全脸面,只得宣称是出了一次水上交通事故。所以《史记》也做了顺水人情而“违之”。
周王室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只有在楚国与中原之间陆续分封了随、申、邓、息、吕、夔、应、缯(zeng)等国,主要目的就是想借此限制楚国向中原发展。
阻止强势的唯一办法其实就是比其更强。而楚武王熊通于三十五年(前706年)打响挺进中原第一枪时,中原整体状况又是如何呢?
还是直接引用好了。《史记楚世家》给了一个大事记:“(楚)武王十七年(前724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那时,包括周王室(前707年周王室刚被郑庄公揍了一顿)在内,都热闹的连自己都顾不上了,谁还管得了楚武王所进攻的那些江汉小国呢?
楚武王首先是拿稍有实力的随国开刀的。
可怜见地的随侯面对突如其来的楚军,摆出一副很受委屈的样子大呼冤枉:“我无罪。”而楚武王给了这样一句解释:“我蛮夷也。”
这个场景显得有些好笑。
或许随侯真的感到很冤枉,他觉得自己既没干什么坏事,又从未得罪过楚武王,怎么会好端端的招来横祸呢?这不合常理呀?随侯没想到自己被封在这里从熊通来看就是有罪的了,清除拦路石是无需理由的。还是那句话,我是蛮夷我怕谁。
被征服的随侯只得答应了熊通的条件:传话给周桓王,让周王室提升楚国的名号。
这种威胁是赤裸裸的,周桓王当然不能答应。好在熊通也没在乎周桓王答不答应,丢下一句“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自己封自己为武王拿着随国签署的投降协议扬长而去。
楚武王征服随国只是一个开始。
在随后的日子里,楚国的继任者楚文王继续将战略的重点调整到不断对那些江汉小国的敲打上来了。不倒20年时间,周王朝沿江汉一带设立的诸侯国降的降、亡的亡,所谓的隔离线完全被突破了,楚国的触角开始进一步向中原地区慢慢探进。
如果用板块来形容的话,楚国板块的北进与中原诸侯板块的对撞将构成一段漫长的激荡岁月。这种对撞自然会长生巨大的裂变,而历史正是在这些炫目的裂变中变得更加光彩流溢起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