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春秋,谁的国》(17)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如果要问郑庄公还有什么愿望的话,我想,郑庄公一定会说:再活500年!
这个从一出生就失去母爱的男人确实毕生都在奋斗着。就在前707年差点弄死周桓王到他咽气的前701年的最后六年里,郑庄公还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援助齐国击败了来自北方异族的入侵,一是发起了对鲁国的进攻。
汉人的历史总是将异族排斥在外的。
其实中原的汉人一直与异族尤其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争夺着生存权。西周东迁是被犬戎们逼的,很多诸侯国也都是被犬戎们搞垮的,当时,能够抵挡这些游牧洪流的除了秦国,郑庄公也算为数不多的诸侯之一。
前714年,犬戎的军队势不可挡的连续穿越好几个诸侯国来到郑国。郑国最初也是一片恐慌,虽然郑国实力强大并正在谋划着讨伐宋国,但毕竟还没有与犬戎的军队交过手,对这场陌生的战争该怎么打,心里毫无把握。所谓的“陌生”并不是指犬戎们的长相有异,而是习惯于车战的中原军队很不习惯犬戎的骑兵战法。据《左传》记载,当时郑国不少人的心态是一个字:“惧”。
但有个人不怕。那便是郑庄公的次子公子突。这个人物在以后的故事里会反复出现,甚至他还最终改变了郑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但现在大家只要记住一点就行了,这个小伙子在军事上很有一套。公子突看出了貌似强大的犬戎军队的一些致命弱点:“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这就使诱敌深入、分击合围的计策有了实施的可能。郑庄公采用了公子突的办法,果然将那些气焰嚣张的犬戎一举歼灭。(《左传》:“十一月,郑人大败戎师。”)
前706年,犬戎军队再次南下,这回的矛头是齐国。
论实力,齐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但齐国没有公子突,也没有郑庄公,内战或许内行,外战便输得一塌糊涂饼。没办法,只有向周边国家发出SOS。
郑国举牌出场的不是军事家公子突而是太子忽。太子忽虽然没能像他弟弟那样原创出对付犬戎的办法,但依样画瓢的事还是干的很漂亮的。在他的指挥下,“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估计这也是弟兄俩),甲首三百,以献于齐。”战果很是辉煌,连人家两个最高指挥官都俘虏了。
齐国为感谢兄弟们的无私援助,隆重举行了庆功表彰大会。以示慎重,齐僖公还特意委托鲁国来为表彰大会排名次。为什么是鲁国呢?当然是鲁国了。因为众所周知鲁国是世界上最讲“礼”的国家,如此隆重的大会,不讲“礼”咋行呢?
鲁国依礼排出了结果:某某某侯爵一等奖、某某某侯爵二等奖、某某某侯爵三等奖,最后是伯爵郑国垫底。完毕!
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不是说论功行赏么?要是论功,最大的功劳应该归谁呀?当然是郑国了!
也怪不得人家公子忽不乐意了,出力最大却敬陪末座,换成谁谁也不乐意。
但正在生闷气的公子忽却突然很意外的走了桃花运,齐僖公依然觉得这个小伙子还是不错,便再次琢磨着想把公主文姜许配给他。没料到齐僖公的一番好意被公子忽想都没想便一口回绝了。事后有人问他为啥,小伙子说:俺是来救难的可不是来娶媳妇的,要是俺娶了媳妇回去,大家会怎么说俺呢?
其实,在这之前齐僖公就提过一次亲也被公子忽拒绝了。上次的理由是齐国是大国我们攀不上。这次再次拒绝,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与表彰大会排名不公有关呢?
从以后事情的发展看,公子忽两次不给齐僖公面子而拒绝了这门亲事,是福是祸还真的说不准。
先把公子忽的亲事放一放。
公子忽怒气冲天的回国后,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的告诉了郑庄公。
郑庄公当时没说什么,但几年之后,郑国联合齐、卫发起了对鲁国的讨伐。
对前702年的这次讨伐,站在鲁国立场上的《左传》是这样说的:“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在简略叙述事情的经过后最后还加了一句:“先书齐、卫,王爵也。”
这几句话要是细说起来还真有意思。
这场战争的根源便是几年前的那次排名。但有一个问题不能不说,按道理来讲,那次表彰大会是齐国举办的,鲁国只不过是受齐僖公的委托来依礼操办而已,郑庄公想找茬出气应该找齐国才是,咋偏偏拿鲁国消遣呢?
其实在强势面前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郑庄公连周桓王的耳光都敢煽还在乎鲁国么?煽了周桓王后,郑庄公正觉得很是寂寞难耐,烦人的是还真一时找不着出手的地方。前不久有两个叫盟、向的小国久仰郑庄公的大名前来寻求保护,但后来又突发神经不理郑庄公了,郑庄公一声吆喝便与齐、卫一起便灭了他们。周桓王也没办法,只好将这两个小国剩下的流民远远的安置到看不见郑庄公的地方算了。这是件小事,但这件小事里其实反映出郑庄公已经不想带鲁国玩了,要不然咋宁可让关系并不密切的卫国沾光也不通知一下关系一直不错的鲁国共同发财呢?
你鲁国不是动不动就喜欢讲“礼”么,在郑庄公看来你鲁国也只不过是只对别人讲“礼”罢了,只要有机会你不也是收起“礼”的幌子,宋国行贿的那个大鼎还不是一直摆在你家庙堂里么?当然,你对别人讲礼不讲礼没关系,但对我郑庄公就不行!我就是要给你来一个不讲“礼”,我就是不找齐国偏偏找你鲁国,你还能怎么着呢?!
更有意思的还有齐国。
明明事端是齐国引起的,是你请人家鲁国来主持大会礼仪的,现在倒好,不仅一点承担责任的意思都没有,还真跟在郑庄公后面屁颠屁颠的合伙打到了鲁国家里。自己来也就算了,还大献殷情的帮着郑庄公邀来了卫国。这都是啥事呢?
看来,不喜欢讲礼的人真是大有人在的。
没有关于在这场战争中鲁国损失如何的具体记载,想必鲁国是吃了亏的,要是鲁国打胜了,《左传》一定会大加宣扬的。不过,在鲁国史官的笔下鲁国是没有承认吃了亏的。
“我有辞也”,也就是说,你们虽然来打我了,但在道理上我们是站的住脚的。
“先书齐、卫,王爵也”,你郑庄公不是因为爵位比别人低没排上好的名次才发飚的么,我偏偏就不把你这个发起者放在前面,齐卫的爵位比你高,我就是还这么排名,咋地?气不死你!
真是鸭子煮熟了,哪里还是硬的呢?
呵呵,看透了这些,历史真的很有趣。
但我们的郑庄公已经没有多少时日继续来参与这些有趣的历史了。
那么,该如何给他盖棺定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