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春秋,谁的国》(16)
战争是大事。
历史对大事的记载是不会忽略的。
从春秋历史记载来看,战争总是离不了的一个主线。说不得那段漫长的历史还真就是漫长的战争史。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熬了一锅美味的汤,赶紧请来自己最好的亲戚共同品尝。那个亲戚一尝,又赶紧将自己最好的亲戚请来品尝。那个亲戚的亲戚的亲戚又赶紧请自己的亲戚来品尝......没办法,熬汤的人只好不断的在汤中加水重熬。最后,终于有一个“亲戚”不高兴了,说:这不就是水么,汤呢?熬汤的只好说:俺只有那些汤,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来了,俺只好用汤的汤的汤......来招待了。
如果拿这个故事来形容周朝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统治体系的话,这个公开说“不”的那位“亲戚”便是郑庄公。
相对于先辈来说,周桓王对郑庄公的感情已经很是疏远了。
周幽王对郑桓公很信任所以郑才正式立国,郑桓公也很乐意为周幽王战死疆场;周平王东迁对郑武公很依赖所以郑国才被默许扩张;郑庄公虽与周平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但离撕破脸皮还有一段距离,即使在交换人质后,从理论来说对太子狐在郑国也绝对不会受到任何委屈,所以周平王一蹬腿太子狐就立马被接回准备接班。如果太子狐顺利接班的话,或许王室与郑的矛盾会缓和一些。遗憾的是,太子狐突然就“薨”了,周桓王提前上任,双方还没有来得及建立感情去消化过去的有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新的矛盾就出现了。
对周桓王来说,郑庄公对王室该尽的义务没尽,而对郑庄公来说,周桓王对自己有很大隔阂;对周桓王来说,郑庄公伐宋是盗用王室名义,而对郑庄公来说,启用了虢公石父便是往自己脸上抹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郑国差不多与王室断绝了实质上的来往,双方已经到了谁也不待见谁的地步。
而此时的郑庄公却正是风头正健。
“三国伐宋”之后,隐隐的,郑庄公有了一种“领袖”的感觉。当时的局势也差不多是这样,鲁、齐两个较具实力的诸侯已与郑庄公成了紧密的盟友,过去的宿敌宋国随着宋庄公的即位那些不愉快都成了浮云,卫国虽心有不甘但也不会再有出头的胆量,其他小国那就更不用挂齿了。
郑庄公觉得初霸的局面基本形成。
但周桓王对郑庄公却是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前707年,周桓王不仅罢免了郑庄公卿士之职,还决定组织武装力量来使郑庄公跪在脚下。
其实,那时候周桓王是占据着很有利位置的。郑庄公的公职一开除,立即就有了悬浮的味道,他不仅丧失了与诸侯们交往时的政治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被开除公职的负面效应将会进一步扩大。到了一定时候,郑庄公也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慢慢的退出舞台中心,一是乖乖的向周桓王赔礼道歉。
可年轻气盛的周桓王已经等不及了。
周桓王亲自率领的联军与郑国的军队在繻葛相遇了。
交战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不过,这场战争还是有些东西值得回味。
先来看看周桓王组建的那支联军。
除了王室的主力部队外,参战的还有卫国、陈国、蔡国。如果仅从数量上来看,联军好像是占有优势的。但恰恰从这支军队的构成上无形中揭示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周王室的号召力也太有限了。美军在整伊拉克时,找的联军是谁,是英、法等高手助阵,就算坦桑尼亚、津巴布韦愿意参加人家也不会带他们玩。周桓王亲自出征,可参与的也就是那些三流国家,当时的强国齐、鲁、宋就像没看见一样连一份谴责性的声明都没有。回过头来想想,周桓王不仅做人真的很失败,做君主那就更失败了。就在那三个参战国中,卫国的积极性算强一些但实力还抗衡不了郑军,蔡国只能算充充人数,陈国与郑国已经改善了关系只不过王命难违本来就有些勉强。所以,一个冲锋下来,陈军组成的左侧便四散而去。再一个冲锋下来,卫蔡联军组成的右侧也四散而去。最后只剩下王室军队组成的中军玩自己的独角戏了。
可见,周桓王在军事准备上很是不足。这种不足很有可能来源于自大而产生的虚荣心理。以前还没有出现过王室征讨诸侯的先例,周桓王以为只要自己亲自出马,吓都将郑庄公给吓趴下了,还用得着真的拉开架势么?因此,在军队推进的过程里是非常缓慢的,如果不是郑军主动迎了上来,双方交手的时间将会更迟一些。周桓王似乎在等待什么,是不是在等着郑庄公负荆请罪呢?即使在双方对垒时刻,周桓王还派人赶到郑军阵前,作报告一样的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份长长的讨伐书念了半天,而其实那个时候郑庄公根本就不在现场,一句都没听见,这使周桓王攥足了劲的拳头完全击打在了空气之中。
这场战争如果有闪光点的话,算起来应该有两个。
一是郑军的“鱼丽之阵”。
其实周桓王在军事部署上并没有什么大错,左中右三军布置得合规合距,阵前谴责冠冕堂皇。但周桓王或许没有注意到他面前的郑军摆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阵型:这个阵型并不是常规的三军并列的整齐排列着,而是左右两军突出,中军缩在了里面。这种“凹”字形的阵势在周桓王看来是很可笑的,就像郑庄公这个人一样就喜欢不按常规出牌。但事后人们在总结这场战争的经验时,则将这种阵式象形的称为“鱼丽之阵”,意思大约是像一张伸开的渔网在捕鱼一般。
据说“鱼丽之阵”在军力配置上并不是三军等额,而是一反常规的将两侧设为主力,中军反倒单薄一些。这种创新式的设计显然正是针对周桓王的联军来的,郑庄公知道由卫、陈、蔡组成的两侧是对方的薄弱环节,如果以强劲的力量先击垮对方的两侧,剩下的周王室军队就成了被包围的“馅”了。
虽然这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布局,但在日后漫长的战争史上却有着标志性意义。如果将之称为一次革命也不为过,这个阵式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帮助郑军取得了胜利,而是通过这次创新一改既往的那种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的布局方式,告诉人们战阵其实是有灵魂的。
二是郑军的及时后撤。
被“鱼丽之阵”的辉煌所掩盖的还有一个事实,那便是事先安排好的狙击手。以郑国大夫祝聃(dan)为首的神箭手们还承担着重点清除的任务。贵为天子的周桓王正是伤在了祝聃的箭下。
从祝聃射伤周桓王后还想跟着补上一箭要取他性命的情形看,郑庄公在安排这些神箭手时事先并没有特意吩咐他们不得伤害周桓王。当然,如果就单纯的战争而言,与子弹一样,箭也是不长眼睛的,甚至“斩首行动”越成功,对敌方的打击也就越大。但就在祝聃箭在弦上的关键时刻,郑庄公制止了他,同时下令郑军停止对王室军队的彻底围剿。
郑庄公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那时的战争还没有演变到以消灭对方的实力为目的的地步。包括在应该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还得时时讲究一个“礼”字,还是属于“礼战”的时代。双方对垒,一方将另一方击溃后按规矩就应该罢手了,如果穷追猛打便会遭到世人的耻笑,是很不合规矩的事。这种派头,其实是很有那种绅士风度的。真要去细想,与古欧洲的骑士风格差不离,都是一种贵族精神的体现吧。当然,郑庄公这么做还有着更重要的另一方面。那便是杀死周桓王与留着周桓王哪个对郑庄公更为有利呢?假如真的射杀了天子,郑庄公不仅会面临着所有诸侯们的谴责,甚至不排除所有的诸侯们会在新的天子号召下齐心协力的置其于死地,历史也会给他留下一个难以抹去的骂名。没杀还是有好处的,《春秋》也好,《左传》也罢,只是聊聊记载了这场战事,居然违背了一贯喜欢评议的风格,对射伤天子一事装着没发生一样不置可否,就那么轻易将郑庄公给放过了。
倒是郑庄公很大度,连夜派祭仲带着补品赶到周桓王那里去进行了亲切的慰问。
郑庄公的慰问多少给了周桓王一点面子和安慰。
被青春撞了一把腰的周桓王默默的回到了洛阳。
从此,周王室的腰就再也没有挺直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