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义”与“大义”谁更重要

(2010-12-14 08:56:17)
标签:

郑庄公

周桓王

陈桓公

大义

名义

文化

     《谁的春秋,谁的国》(10)

 

 

 

 

      

 

 

      很多事闹来闹去的结果是让人始料不及的。

      五国伐郑前,郑庄公的心思还主要是放在国内和王室方面。诸侯间的国际交往也是有的,比如与齐僖公在齐国石门举行了史称“石门之盟”的双边会晤。双方就双边合作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个协议可不是关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是结成军事同盟。齐国也就成了郑国的第一个同盟国。

      五国伐郑时,郑庄公料定他们成不了多大气候,也就没麻烦齐国兄弟。但五国伐郑后,郑庄公却开始认真思考国际问题了。差不多可以说五国伐郑的结果恰恰是打开了郑国国门,他们实际上给郑庄公送去的是一个扩张的跳板。

 

      总结五国伐郑的经验教训,郑庄公觉得该主动出击了。

      在这五国中选谁当靶子好呢?卫国是上次战争的策源地,但现在州吁被“大义”了,墙头已经换了旗帜,再去纠缠就没有顺口的理由了;鲁国虽然参战,但那完全是公子翚(hui)个人的自作主张,与鲁隐公没有直接干系;陈国、蔡国固然可恶,还也就是充当摇旗呐喊的角色罢了。剩下的便只有宋国了。嗯嗯,就是宋国吧。宋国为了铲除公子冯(ping)而出兵也不是说不过去,但宋国偏偏还充当了五国伐郑的出头鸟,不给点颜色看看还以为郑庄公是柿子了。再说,要是真的搞垮了宋殇公能将公子冯送回去就职,对郑国来说利益不仅是大大的还是远远的。

      靶子选定了,但郑庄公还在进一步在思考。既然是五国伐郑,如果攻打宋国,其他四国会不会出于同盟因素加以干预呢?完全有可能。那么,不如先分化他们。四国中分化起来比较可行的应该是谁呢?应算陈国吧,陈国是郑国的近邻,郑强陈弱,陈国的顾虑应该比别人更多一些。顾虑越多,说服的机会也就越大。陈国说服了,蔡国就不会动了;陈、蔡不动了,鲁国也不会动了;大家都不动了,卫国想动也不敢动了。剩下的宋国岂不就任我宰割了么?

      分化的对象选定了,但郑庄公还在继续思考。如果与宋国单挑,且不说取胜的把握多大,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郑国的永久性利益。既然要出兵,就得有压倒性优势,更要有利益的最大化。能否借这次讨伐宋国建立起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呢?要是能将齐国、鲁国以及可以拉拢的国家都组织起来共同行动那该多好哇,这样不仅达到打击宋国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不还显示出郑国似乎有了一种振臂一呼响者云集的领袖风范了么?

      想到这里,郑庄公笑了。但一笑之后立即又锁紧了眉头。

      郑庄公还得继续思考一个更重大的问题,那便是怎样才能将那些国家组合到一起。其实,这时候郑庄公就是在思考一个“名义”的问题了。想出一些“名义”并不难,但这个“名义”要被大家接受还真不容易。想来想去,郑庄公终于想起了一个久违的人。谁?周桓王。如果以周桓王的“名义”来进行讨伐,一切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么?

      郑庄公的思考结束了,剩下的就是立即行动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思考”其实并不是郑庄公独自完成的。准确的说,是郑庄公与大夫祭仲等探讨这些问题的一个集体智慧,也可以说是一次民主决策的过程。如果拿五国伐郑时那些国家所做的决策来比较,郑庄公显然是胜了不止一筹也不止两筹的。

 

      事情的结果基本是按郑庄公的设想完成的。

      当然,之所以说是“基本上”说明出入还是有的。无论是说服陈国还是争取王室的支持,郑庄公都付出了很大的耐心。

      陈桓公对自己的这个邻居并不信任。他从周桓王和卫国得到的信息里郑庄公是一个十分狡诈的人。从陈国毅然参与五国伐郑来看,陈桓公应该也是一个讲“大义”的人。陈国与郑国并没有什么过节,但陈桓公觉得郑庄公不应该藐视周王室,所以,从“大义”出发才参与了讨伐这个不讲“大义”的家伙。现在倒好,郑国居然派来了使者试图说服自己参与对宋国的进攻,陈桓公觉得事情有些荒唐可笑。

      陈国大夫公子佗对局势看得似乎更清楚一些,陈国如果独自抗衡郑国的话,结局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到的。于是,公子佗很想劝陈桓公暂时将“大义”放一放,不妨思考一下与郑国合作是否有更大的利益。

      就在陈桓公倾向于断然拒绝的时候,在郑庄公的授意下,郑陈边境发生了局部摩擦。郑军一下子就虏获了陈国百多辆车的物品和一些人口。陈桓公和公子陀差不多同时说:看,这就是郑国!当然,陈桓公的意思是郑国一点“大义”都不讲动不动就欺负弱国,而公子陀的意思是郑强陈弱得罪郑国是要吃眼前亏的。

      在他们相持不下的时候,郑庄公又派来了颍考叔。颍考叔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当年郑庄公一怒之下囚禁了武姜并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后,就是这个颍考叔巧妙的偷换了概念,出了一个深挖洞而见“黄泉”的主意遂使郑庄公母子“相见”了。颍考叔的这个行为完全符合“大义”的要求。郑庄公派来了这么一个脑子灵活善于言辞并且具有“大义”口碑的人做使者,自然是对说服同样具有“大义”精神的陈桓公寄予很大的期望。郑庄公不仅派了颍考叔,还让颍考叔带去了上次边境摩擦中所虏获的所有物品和人口。

      事实胜于雄辩。这回,陈桓公不能再摆什么“大义”的谱了,无条件的与郑国握手言和。

 

      与说服陈桓公相比,争取周王室的支持那就更难了。自从上次气呼呼的与周桓王一别,郑庄公已经有三年多没去洛邑朝见周桓王了。

      这回从自身需要出发,郑庄公堆满笑容于公元前717年11月正式朝拜了周桓王。

      按理说,这次郑庄公面见周桓王的机会把握得很好。这一年周王室的直辖地盘年成不好,开支出现了严重的困难,自己又不好意思发布公告,只好借鲁隐公的面子向有实力的诸侯们进行了暗示。郑庄公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行动起来,带着载满粮食的车队就出发了。郑庄公自然认为这样做既可以给拜见周桓王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又可以借此化开以往的过节,甚至极有希望达成以王室的“名义”去讨伐宋国的目的。

      但郑庄公低估了周桓王对他的怨气。下面是《左传》所记载的对话内容:

      周桓王:今年郑国的收成咋样?

      郑庄公:托您的福,今年收成很好。

      周桓王:那就好。今年我们家温(地名)和成周(地名)的粮食就可以自己吃了。

      郑庄公:¥#@&。。。。

      一上来就揭了人家的老底,这不明摆着给了郑庄公左脸一个巴掌么?

      事情还没有完,周桓王紧接着又给了郑庄公右脸一个巴掌。郑庄公辞行时,周桓王在粮食吃紧的情况下特意给郑庄公送了十车小米,说,这些你留着备荒用吧!

      郑庄公气的脸上赤橙黄绿青蓝紫,但还不得不笑纳。没办法呀,要是拒绝王室的礼物那可是更大的失礼呀。郑庄公忍了。他也不得不忍。幸亏辅政的周公黑肩看在老战友的份上悄悄送来了一些充脸面的绸缎。看着这些绸缎,郑庄公与祭仲一合计,却生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

      郑庄公回国时,浩浩荡荡的车子上载得全是周桓王赐给的绸缎,沿途不断散布着“奉命讨宋”的消息。一时之间,没有谁会想到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郑庄公洛邑之行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他得到了所需要的“名义”。

 

      看来,与“大义”相比,“名义”这东西更容易制造。

      对郑庄公这种赤裸裸的造假行为,别人会信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