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周初期一场战争的前因后果

(2010-12-02 08:47:34)
标签:

卫国

宋国

鲁国

五国伐郑

左传

     《谁的春秋,谁的国》(8)

 

 

     背景之二:宋公子逃郑

     很多成语都是拿宋人开涮的,比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朝三暮四、穿井得人、智子疑邻等等。

     从被取笑的情况看,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宋国人不够灵活,二是宋国人很够执着。这还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前者错了还是后者就对呢?如果要是展开正反方的辩论,一定都能引经据典、云山雾罩的不会分出一个所以然来。

     理解宋国所发生的故事先得从了解这个诸侯国存在的历史开始。

     商纣王的父亲帝乙一开始并没有选择第四子商纣王做继承人的。他本想传位给老大启,大家也是没啥意见的,但却被礼法官以不是帝后嫡生一票否决了。幸运的是启后来因为没站到商纣王一边,所以周灭商后依然给了启一块封地,沿袭下来便是宋国。这里住居的大都是殷商的遗民,这些遗老遗少们还坚守着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政治风格,特别在继承人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与周王朝倡导的父死子继的通常做法还真有较大区别。

     话说当年宋宣公去世后便没将位子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不顾大家劝阻,执意将君位传给老哥宣公的儿子与夷。或许按老一辈的想法,等到与夷死后再传回给穆公的儿子公子冯(ping)。这样倒来倒去他们老哥俩似乎觉得挺好玩的。但他们不知道年轻人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公子冯就认为这样很不好玩,不仅不好玩,简直就是属于“非礼”,一气之下干脆走人算了。

     当然,公子冯的出走或许有着不得不走的原因。从后来继位的宋殇公表现看,如果不走的话,公子冯的脑袋估计也是难保的。但不管怎么说,公子冯这一走无疑将内部矛盾公开化了,算得上是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上撒了一泡尿,这自然使天天戴着这个面纱的宋殇公感到很不自在。

     偏偏这个公子冯寻求政治避难的地方就是郑国,而郑庄公又偏偏不理宋殇公的茬摆出一副世界警察的派头将公子冯收藏了起来。本来宋国与郑国往昔无怨今日无仇,根本犯不着去跟着卫国瞎吆喝,一开始宋殇公就没想到卫国与郑国交手干宋国鸟事,后来经过州吁点拨便突然顿悟了。是呀,打下郑国,要了公子冯的脑袋,神不知鬼不觉的不就消除了心腹之患么?

     顿悟之后宋殇公便跨上了讨伐郑国的战车。

 

     背景之三:谁是鲁国的“主人”

     卫国准备攻击郑国时,鲁国国君是鲁隐公。鲁隐公的名气不小,但这种名气主要是靠着《左传》来推广的,《左传》便是从“隐公元年”开始纪事的。

     卫国派人来联络鲁国加盟时是“隐公四年”,即前719年。从《左传》记载来看,对郑国的进攻前后有两次,第一次“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第二次是这年的秋天,“诸侯复伐郑”。

     鲁国没有参加第一次行动。不仅没参加,鲁隐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还专门召开了时事分析会,会上经过讨论,大家基本一致认为州吁这小子的下场将会是“众叛亲离”。但问题是,既然大家都分析的头头是道旁观得很清楚,可为啥鲁军还是参加了第二次军事行动呢?

     这就不能不提鲁国的公子翚(hui)了。公子翚在第二次讨伐前给老哥鲁隐公递上了请战书,鲁隐公当时是断然拒绝的,《左传》记载是“公弗许”。奇怪的是,公子翚并没有把鲁隐公放在眼里,带着鲁军便出发了。原来是卫国事先就在公子翚身上做了手脚,自然,他们不会去给公子翚下迷糊药,但足够的贿赂比迷糊药还要迷糊药。不过,公子翚敢于不给鲁隐公的面子,其中还另有隐情。这个留着以后再说,先买它一个关子。

 

     背景之四:陈、蔡

     陈、蔡两国的实力倒不是很弱。他们参战估计也就是凑个人数摇旗呐喊而已。实力虽有强弱,但国家却无大小。不管咋说,人家也是代表一方土地的。

     陈、蔡两国之所以参战,根子也就在于实力较弱。从他们日后的表现看,一方面紧紧抱着王室的大腿寻求庇护,一方面就是看哪一方人多就往人多的地方扎堆。现在,郑庄公与王室有矛盾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而参加讨伐郑国的还有一大帮人,这完全符合上述的两个方面。

 

     看看,州吁发起的五国联军就是这样形成的。看起来将这么多国家组合起来挺有难度的,但实际上真做起来没什么嘛。

     那么,这场战争应该是打得轰轰烈烈,至少郑国是要伤筋动骨的了吧。实际情形又是如何呢?

     郑庄公其实并不紧张。那时候与郑国结盟的是齐国,可郑庄公并没有请求齐国出兵来帮助自己抵抗五国联军,这就说明郑庄公对打好战争是胸有成竹的。

     当五国兵临城下时,郑庄公只做了两件小事:一是让公子吕与州吁阵前交手但不许取胜;二是在联军到达前将宋国逃来的公子冯转移到另一个很偏远的地方。

     州吁与公子吕刚一交手公子吕就败回城内。州吁正要乘势而上的时候,石厚却赶紧鸣锣收兵了。石厚悄悄给州吁说:哪能真打呀,那得耗上多少时间?展示您的雄风就行了,国内还有许多大事等着您去处置呢。州吁心领神会,马上高唱战歌准备以胜利者的姿态撤兵了。

     宋军本来还真想乘势与郑庄公死磕的,结果听说公子冯根本就不在城内,这样一来要是再拼死拼活就没多大意思了。再说,连发起者州吁都要回撤了,宋军就算是想去深入敌后追踪公子冯也是不可能的了,弄不好反而会被郑军给包了饺子,且罢,也只有回撤。

     主力都撤了,陈、蔡撤的比他们都快。只有鲁国的公子翚是抗命出兵的,为了回去好交差,便顺便割了些麦子带回家也算是对军费的一点弥补吧。

     一场大战转眼间便销声匿迹了。

 

     五国伐郑是春秋前期的一个重大事件。但这起重大事件的过程却很有些过家家的意思。

     说它是“重大事件”,除了第一次将这么多的国家卷入战争外,实际上对“征伐礼乐出于天子”这个条例也是一次公开的冲击。尽管从内心来说,周桓王对大家共同打击郑庄公并不一定反对,但毕竟不是以天子的名义发起的战争,完全是属于一场不合法的私斗。

     说它是一次诸侯间的“过家家”也不为过。从发起的原因到参战各国的目的再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联军貌似取得了胜利,但真正的赢家却是被打击的对象郑庄公。郑国不仅在这场交手中没有什么巨大的损失,如果就战争所支出的成本来看,五国劳师动众所需的花费远远大于郑国。就算战争不算经济账,既然五个国家联手都没有撼动郑庄公几根汗毛,岂不正好为郑庄公做了一次强者的广告么?

     更有甚者,郑庄公或许正是从这次五国联军的行动中受到启发,他才开始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