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周兼并与挑战是从哪个诸侯开始的

(2010-11-07 08:58:40)
标签:

武姜

郑国

郑武公

《春秋》

郑伯克段于鄢

     《谁的春秋,谁的国》(4)

 

 

 

 

     兼并与挑战是从哪个诸侯开始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是前面问题的继续,只不过范围更加缩小一些罢了。

     “兼并”相对于“挑战”来说含义是不一样的。与“兼并”相比,“挑战”的概念更广一些,但也似乎更虚一些。“挑战”或许更多的是偏向于一种心理上的对抗,而“兼并”给人的感觉则实在的多。

 

     《国语》记载过这样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当年,时任周幽王司徒的郑伯友问一个同朝为官的叫史伯的人:假如有事,逃到哪里才比较安全呢?

     郑伯友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也就是为保卫周幽王战死后被赐为郑桓公的那位。郑国就是在这位老人家手里才受封的。不过,那时的郑国还很不起眼,所封的地方也不是后来郑国所拥有的范围,再加上身为王室兵权的掌门人(司徒),主要精力还是为“公家”干活,打理自己的封地还只能是放在“私活”的位子上悄悄的干。但郑伯友既然对同事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他已经在思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他对史伯提出这个问题,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对自己封地不够强大而担忧;一是对王室是否稳固产生了动摇。

     从“史伯”这个称呼上来推测,史伯应当是当时的一个史官。可别小看史官,周王朝常设的官署只有两个,一个是“卿士寮”,另一个就是“太史寮”。能出任史官的一定都是很有学问和思想的人,要不然郑司徒也不会拿如此重要的问题去求教史伯。

     史伯果然有学问,他指点说:济、河、洛、颖这几条大河之间很有发展空间,但得先搞定了那里的虢(guo)、郐(huai)两个小国。

 

     郑伯友开始秘密行动了。

     郑伯友不是那种很莽撞的人,他不会公开去对那两个小国去动武。其实以当时的郑国可能也没有动武的资本。但郑伯友有自己的办法,他不断派人带着重金前往这些地方去做好人好事,这种“雷锋精神”深深的感动了这一带的老百姓,人们像期盼及时雨一样的期待着他的光临。可惜的是大家等来的噩耗是郑伯友英勇殉职了。

 

     但前人的事业并没有就此荒废了。

     或许大家还记得那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嗯嗯,就是叫掘突的那个,郑伯友的儿子,勤王有功后被王室留下来重用,先是卿士,后来司徒卫庄公一死,便进一步被周平王提拔为司徒。还是叫他郑武公吧,郑武公按照他老子开启的思路,在胡萝卜的基础上加上了大棒,真的吞下了郐国全部和虢的一半。

     完成这些兼并自然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事,也就是说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进行的。从史料上看不出对郑国兼并的这样大动作周平王有过什么反应。周平王是不可能完全不知情的,没有干预其实便是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叫作默许。

     分析起来看,大约是因为这两个小国太上不了台面了,属于在政治上没有啥过硬的后台,在武力上又不能自保的那种,看起来本来就应该是别人的下酒菜。哪像郑武功,既是王室宗亲,又是王室司徒,关键还娶了一个好老婆,论起来还算是周平王的长辈。这种亲上加亲、亲亲相连的关系有几个人可比呀?既然很少,那么特权也就很大了。

     除此以外,或许还有一个因素。那便是虢国原国君虢公石父当年恰恰是力挺褒姒和伯服的重量级人物,据说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天才主意就是这个虢公石父提出来的。后来周平王宜臼即位,虢公石父虽然死于战乱,但这个家伙在周平王的印象里肯定不算好鸟。虽然开恩保留了虢国并安排了继承人,但周平王绝对不会为了虢国去做让郑武公不高兴的事,说不定周平王还会暗中支持郑武公以兼并的方式来为自己出一口气。

     因缘凑合,郑国由郑桓公开头郑武公接力在兼并两个小国后开始壮大起来。

 

     尽管后来郑武公的接班人郑庄公很是抢了他老子的风头,但进入春秋不久的这次不动声色的兼并应该是掀开了历史的重要一页。

     还有一点同样不可忽视,那便是身为王室司徒的郑武公,也已经不动声色的从为“公家”服务为主悄悄的转变成为打造自己的后花园而尽心尽力了。

     这两点变化在历史上都不是很刺眼,但世事的变化岂不就是往往隐含在这些不刺眼的小动作之中么?

     这种由公到私的演变到郑国第三代领导人郑庄公手上时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了解郑庄公是了解春秋初始阶段这段历史不可回避的一个重量级人物,那么,对他的了解还是从大家熟悉的“郑伯克段于鄢”开始吧。

     《左传》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这个标题来自孔子删定的《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可不是一般的古籍,是“经”,经都是很难懂的。关于诠释《春秋》的权威性著作就有三部专著:《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合起来称为“一经三传”。

     先看看《公羊传》对这句话是怎样解释的: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克是什么意思?是杀的意思。杀为什么把它说成是克?是强调郑庄公的恶。为什么强调郑庄公的恶?母亲是想要立段,自己却把段杀了,不如不给他地盘算了。段是什么人?是郑庄公的弟弟。为什么不称弟弟?是因为他与国为敌。写明地点是为什么?是因为与国为敌。齐人杀公孙无知,为什么不写明地点?因为发生在国都之内。发生在国都之内,虽然与国为敌,也不写明地点。不与国为敌,虽然在国都之外,也不写明地点。)

    再看看《穀梁传》又是怎么解释的: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克是什么意思?就是能够的意思。能够做什么呢?能够杀人。为什么不直接说杀呢?因为要表示出追随共叔段的人很多。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的呢?因为假如国君杀了嫡亲的长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国君的爵号称呼他,现在文中既然已经称呼郑伯,那么也就知道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了。共叔段既然是国君的弟弟,却不称他为弟弟;共叔段应当是公子,也不称他为公子,这是对他的贬斥,因为共叔段已经丧失了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道德以为。所以《春秋》鄙视共叔段的程度超过了对郑伯的批评。在什么地方超过了对郑伯的批评?因为经文并未对郑伯想尽一切方式,想要杀掉弟弟的意愿提出批评。但经文说在鄢这个地方打败段的,表明共叔段已经跑到远离郑国都城的地方了,就好比说是从母亲的怀中夺过婴儿杀掉,这又是郑伯做得过分的地方。既然这样,那么对郑伯来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杀已经逃远了的乱臣,而应该遵循兄弟之间相亲相敬的道德。)

     《左传》也有类似的解说,但在故事的史实上有了很多补充,否则就更加让人大汗淋漓了。这样读历史岂不要人命么?一个标题式的句子居然就有了这么些东东,想不头晕都不行呀。

     当然,我不头晕,我可全是百度来的。^o^。

 

     如果认真读了两传的解释,对这个故事背后所包含的东西应该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还是按我的方式来说故事好了。

 

     其实说到底,这也就是一个诸侯国国内发生的一场内部矛盾。

     故事本身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再重复。但相关的几个人物是回避不了的。

     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而细胞是有好有坏的。那么,郑庄公家的细胞又是谁好谁坏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