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尝君:什么导致了第一次下野?

(2010-09-13 09:53:42)
标签:

齐愍王

苏代

冯驩

孟尝君

秦国

楚国

文化

     当年,孟尝君对他老子田婴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

     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孟尝君还很年轻,想必经过以后多年的打磨,孟尝君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新的理解,在这“必有”之中应该还包含着太多的酸甜苦辣。

     孟尝君大约没想到做相国居然是从秦国开始的。那段“木人”般的无根漂流生活使孟尝君体味到了什么叫政治,但回到齐国得到他梦寐以求的相国位置后使他进一步知道了什么叫蹈险。

 

     做惯了“老大”的孟尝君似乎很难进入相国的角色。

     老大的风格之一是有仇必报。所以,在齐国执政之初,孟尝君琢磨的首要问题便是怎么报秦国的囚禁之仇。从《史记》记载来看,孟尝君以前当薛公的时候,曾多次帮助韩、魏侵扰楚国并使韩、魏从中获得过利益。现在,孟尝君暂时把楚国放在一边,以过去的人情来施压,要联合韩、魏与秦国过不去了。他甚至还突发奇想的要求西周为这次军事行动买单。从最后一点向西周“借兵食”(借军粮)来看,这次军事行动未必是齐湣王的主意,极有可能是孟尝君以齐国名义压服韩、魏和西周的结果,齐国所动用的顶多是孟尝君自己封地薛的武装力量罢了。

     其实这是一次流产的军事行动。中止这次行动的依然是那个苏代。西周虽顶着王室的名义,自己都度日如年,那有能力来承受这种摊派,便拜托苏代从中斡旋。因上次所说的关于“木人”与“土人”的道理被孟尝君验证过很灵验,所以,苏代的话孟尝君还是相信的。苏代的办法也没亏待孟尝君,他的思路是:联军陈兵函谷关,摆出一副要进攻秦国的架势,然后与秦国和谈,和谈的代价是以土地换楚怀王。楚怀王那个时候正好被骗到秦国,秦国根本就没有放人的意思。苏代的主意是以大军压境的架势逼迫秦国出面让楚国割让临近薛的土地给齐国,割让土地的条件是秦国归还楚怀王。这样,仗也不用打了。不用打仗,那么西周的军粮也不用出了。

     苏代的这个设想很系统,有着连环套的味道。各方都能够从中获利是这个连环套的核心。

 

     最终结果《史记》记载不详。从楚怀王被秦国囚禁至死的情况来判断,这件事可能最后是不了了之。

     但这件事的结果却导致了孟尝君在齐国第一次下野。

     既然孟尝君发起这此军事行动的目标是针对秦国和楚国,那么,秦国和楚国对孟尝君主政齐国便很不乐意。于是,两国在对付孟尝君上则采取了完全一致的态度,开始不断派人在齐湣王面前进行诋毁和施压。

     俗话说,病人听不得鬼叫。齐湣王本来就时时提防着孟尝君,上次任命孟尝君为相国只是迫不得已顺水推舟,现在局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齐楚关系在秦国的离间下已经开始逐步恶化,齐湣王不想再进一步得罪秦国使自己多面树敌。而孟尝君此时则继续敌视秦国,在齐国的外交上君臣的想法出现了裂痕。齐湣王觉得该是请孟尝君走路的时候了。

     被别人不断忽悠后,齐湣王便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这句话的意思便是让孟尝君滚蛋。其实齐湣王的理由很不充分,当年孟尝君的老子田婴就是三代老臣,再说世界上也没有这方面的礼制,退一万步说,孟尝君根本在这之前也没在齐国的庙堂里任过官职,压根就谈不上是什么“先王之臣”。但国君就是国君,一句顶一万句,孟尝君就算有跳脚骂娘的心思也只好烂在心里,不得不郁闷的主动递上辞职报告打道回府。

 

     时值壮年的孟尝君离开首都临淄前往薛地时,等待他的有一个坏消息,也有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有一批食客一见孟尝君失势落魄,招呼也不打便离他而去。《史记》记载类似事件并不是一处两处,比如廉颇从长平被罢职后,门客也是四散而尽。这个阶层与其他阶层一样,死忠之士大有人在,而跟风趋势者也不在少数。但无论如何,这种人走茶凉的事总会使本来就处于难堪境地的主人感到寒心。所以,若干年后孟尝君东山再起时,抑制不住说,那些在困难时期出走的家伙要是再敢回来,一定“唾其面而大辱之”。

     好消息是当孟尝君还没到封地境内便受到了薛地人民群众的自发欢迎。《战国策》记载了这个场面。看着眼前纯朴的百姓,对比那些平时围着自己身边打转而危难时却作鸟兽散的家伙们,孟尝君应该是百感交集。这些热情欢迎孟尝君归来的百姓们是真情实意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孟尝君是一个爱民的领导,当年在群众们困难的时候是孟尝君主动减免了他们的利息。

     这两件事对孟尝君的触动应该是非常大的。其实,这些情形在任何朝代都会有。如果说读史可以为鉴的话,并不一定就是指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有“鉴”的价值,孟尝君所遭遇的这两件事足以告诉人们很多。

 

     上面两件事都还与一个人有所关联。这个人便是那个“长铗当歌”的冯驩(HUAN)。

     当孟尝君官复原职要对那些厚着脸皮回来的食客大吐口水时,冯驩劝阻了他。冯驩用了一个比喻,说,这太正常不过了,你看看菜市场就明白了,早市时,人们夺门而入,罢市时,人们头都懒得回的就走了。为啥?因为罢市时那里已经没有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了。

     当那些自发欢迎的群众出现在孟尝君面前时,孟尝君对身边的冯驩说,你当年为我买来的仁义,现在我看到了。当年孟尝君派冯驩去乡下收帐时,冯驩自作主张以孟尝君的名义减免了一大批困难户的利息,回来后,面对满脸怒气的孟尝君解释说,这是帮你“市义”。

     巧合的是这两件事的比喻都与做买卖有关。可见,“买卖”这玩意贯穿的东西还真多。

 

     《史记 孟尝君列传》中冯驩的出场所占的篇幅不短。

     这个冯驩在孟尝君的宾客中很是突出,孟尝君日后的再次出山依然还是他一手策划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