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李白、杜甫走得更远的人

(2008-09-22 09:26:51)
标签:

杂谈

李白

高适

杜甫

    距开封市不远有一个很古老的地方,被称为禹王台,又称吹台。

    禹王台内还有一个三贤祠。

   

    这个三贤祠所记载的是三个巅峰人物的一次活动。

    当然,若以一般意义来理解这个“贤”,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用在他们身上。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放在漫长的岁月中来考量,这次重大活动又岂是一个“贤”字了得。

 

    被称为“三贤”的是李白、杜甫和高适。

    相对于李杜而言,高适可能并不是那样如雷贯耳。将高适与李杜并称为“三贤”,或许有人以为高适似乎沾了光。

    其实与任何朝代一样,如果将那些古董级的人物放回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来看,而不是仅仅按教科书来理解,许多事可能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如果真把他们三个人作比较,对当时时代的贡献(虽然是皇家天下)和个人的整体成就,高适是远在李杜之上的。

    

    在三人当中,如果论年龄李白最长(701年),高适次之(702?年),杜甫与他们年差稍大(712年)。

    三人要是论个性的话,李白最潇洒,高适最理性,杜甫最重情。

 

    在动乱之前,他们都是按自己的方式过着那个时代一个读书人的正常生活。

    写诗当然是他们的共同点。李杜,特别是李白,在掺和政事之前,就已经在诗坛享有盛誉了。高适也很勤奋,并不是象《新唐书》说的那样到50岁后才开始认真读书作诗的,此时,他也有了大量作品,但与李杜比,那还是小巫见大巫的关系。高适唯一可与他人抗衡的是边塞诗,但那已是他后来带兵打仗时的事了。 

    在他们相遇的时候,他们对各自的前程是毫无把握的。尤其是杜甫,在相当长时间里差不多是陷入了困顿的境地。

    在他们分别以后,各自行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相对而言,高适则走得更远。

 

    上面所说的“动乱”是指安史之乱。

    这场差点终结了李唐王朝命运的大动乱,除了使黎民涂碳外,必然还对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各个阶层带来了巨大冲击。

    大动乱带来了大分化、大改组。

    李、杜、高与太多的人一样,都无可避免的卷了进去。

 

    杜甫走的是房琯的路线。

    从房玄龄起,房家已是三代为相了。房琯很得唐玄宗的重视,房宰相也是个很有思想的人,鉴于当时的情况,他对唐玄宗提出了“诸王分镇”的建议。

    匆忙中逃亡于蜀的唐玄宗准备采用他的建议。但这个建议却在无形中得罪了唐肃宗。

    一朝天子一朝臣。尽管房琯对李唐家忠心耿耿,但在肃宗看来总是觉得这家伙只会忠于他老子,不会对自己有真心。于是,在肃宗真正掌权后,便找了个理由罢了他的相位。

    时任右拾遗的杜甫则不明就里,为房琯大呼冤枉。结果被视为同党,要不是大家求情,差点被砍了脑袋。

    从此以后,杜甫差不多出离了仕途。基本都是在朋友们的关照下,得以勉强度日。随着战事的拉锯、胶着,杜甫也一直处于一种逃难的状态。

    这种颠簸的切肤痛楚,使杜甫将目光更多的投向民生疾苦。他的内心世界与平民百姓的哀怨产生了很强的共鸣,因而,他的表达国伤民哀的诗作是无人能及的。

   

    李白如果有适合的土壤的话,他不仅是了“诗仙”,很有可能还是一个“剑仙”。

    据载,他的剑术很好,年少时还干过一些行侠仗义的事。他一生足迹广布,求道访仙,极有可能与他对剑道的爱好有关。

    战乱开始后,他本来是隐居在庐山的。永王李粼趁乱起兵,路过庐山时将李白招为幕僚。

    虽然李白在朝廷呆过一段时间,但生性不羁的李白对上层间的政事估计是不大研究的。他在爱国激情和侠义精神的驱使下,并未对李粼起兵的真正用意作深入思考,便慨然追随以遂自己的报国之志。

    结果,想趁浑水摸鱼的李粼不久便兵败被杀。

    李白当然被作为逆党被捕入狱。

    幸好朝内对李白的为人还是比较了解的,最终还是在流放途中对他进行了赦免,让他继续去过他那种狂放的漫游生活去了。

 

    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官做得较大的人(从三品),绝对是个高干。

    当年房琯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时,是遭到一批人反对的,其中就有高适。据说,高适曾在私下还提醒过杜甫,但可惜没有引起杜甫的重视。

    但高适的反对意见却引起了肃宗对他的关注。不久,李粼起兵,肃宗曾专门召他开了个形势分析会。继而便任命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对永王进行讨伐。

    起步很晚但起点很高的高适,大约是曾做过唐代战将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并坚守过潼关的缘故,虽是文人出生,但他确实不负众望,在混乱如粥的局势下,他居然很少有兵败的记录。虽然他不是唐军的主力,也不是正面战场上冲杀的猛将,但他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守战使命。

    这对一个非职业军人来说,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永王败死后,高适还曾担任过彭州刺史、蜀州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史等地方要职,最终被唐代宗召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

    值得一提的是,在彭州任上高适听说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立即寄诗问候;而杜甫生活困难时,他还给予了很大的帮助。高适到蜀州后,曾专程到杜甫的草堂做客并成了杜甫生活上的依靠。

    就高适而言,他的收获不仅是政治上的。他的军旅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他与岑参等一起,为唐诗开辟了一块新的区域,人们将其统称为边塞诗。

 

    虽说人与人是不可简单相比的,但在处理一些节骨眼的问题上,比如就他们三人来说,当杜甫赞成房琯时高适则明确的加以反对;当李白稀里糊涂跟着李粼起兵时,高适却认清了李粼起兵的真正目的并与之兵戎相见。

    这,不能不说在诗外,高适比李杜看得更清,从而也走得更远。

   

 

             比李白、杜甫走得更远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