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衣”终老的著名诗人

(2008-09-18 12:07:12)
标签:

杂谈

孟浩然

    由隋建立并沿袭下来的科举制,从建立者的最初本意应该是借此来削弱业已根深蒂固的豪门世家的势力。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个途径,培养起一大批非氏族集团的国家干部,并通过他们来达到制衡的效果。

    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同时,这种相对公正的取仕手段,客观上为中下层的读书人提供了奋斗的目标,也极大的调动了年轻人的读书积极性。

    “学而优则仕”,这条横幅差不多一直打到了现在。

 

    当然,读书可以做官,但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有官做,官位肯定比书桌少。更何况,因才而留名的比做官而留名的那肯定要多得多。

    话虽这么说,在隋唐时期乃至以后漫长岁月里,身为布衣而因有才而传名的并不是真有多少。

    所以孟浩然是一颗闪耀着异光的巨星。

 

    襄阳,相信大家不会陌生。

    当年隐居于此后来在政坛上一飞冲天的诸葛亮便生活在这一带。400多年后,这里又出了一个孟浩然,他以平民百姓之身以另一种方式同样遨游在文学之海的上空。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的孟浩然,除了偶尔出门逛逛远近的名山大川外,基本上都在鹿门山中过着他悠闲的日子。

    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心中无梦的人,他在静心读书潜心创作的同时,也希望迈出空山,步入朝堂,成就所有读书人的共同愿望。

 

   他曾经有两次机会。

   一次是一位京官出差路过襄阳,听说了孟浩然的诗名,便约他一道进京并进行推荐。到了相约的日子,孟浩然却将这事给忘了。当他正与朋友畅饮着海阔天空聊大天时,那个官员让人来催促,孟浩然很觉扫兴,说:“没见俺正在喝酒么?管他的!”结果,那人很不高兴的转身而去。

   对这次机遇的丧失,孟浩然并不在意,他觉得隐逸的日子挺好的。那时,他还很年轻。

   很久很久以后,40多岁的孟浩然忽然动了凡念,觉得还是要弄个一官半职才是正道。于是,他第一次来到长安参加考试,但遗憾的是没能过关。

   不过,考试没通过并未影响他的诗名。在中秋由秘书省举办的文人吟诗赏月聚会上,被特邀参加的孟浩然即兴一首便让所有与会的人们自愧不如,大家觉得实在是无法超过他诗中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两句,便干脆丢下了手中的笔。

   在长安的日子里,他结识了年轻的王维。非常崇拜他的王维当时已在宫中供职,他便利用职务之便将孟浩然带进了自己办公室让他开开眼界。正巧,唐玄宗溜哒到了这里,在听到“皇上驾到”的吆喝声后,孟浩然吓得“哧”的一声钻到了床下。

   唐玄宗觉得有些异样,便问:“怎么啦?”王维只好据实相告。唐玄宗倒很高兴:“这人听说过,叫他出来吧。”

   孟浩然从床下爬出来后,玄宗问他:“最近有什么好诗,唸来听听。”孟浩然便选了一首自认为得意的唸了起来。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引起了玄宗的误会,本来是说自己不才所以皇上不用,结果被玄宗理解成是说皇上埋没人才,便很不高兴的拂袖而去。

   既然皇上不高兴了,孟浩然当然知道自己是没戏了。于是,他又到洛阳转了一圈后,依然回到了鹿门山。

   此后,孟浩然便断绝了出仕的念头,成了一个布衣终老的著名诗人。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什么样的环境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

   已经习惯徜徉于山水田园之间的孟浩然,并没有被“仕进”“隐退”的问题所困扰,从山水间走出的他很自然的再次走进山水,他的心情很快被田园的恬静所抚平。

   在他所寸留的260多首诗歌中,山水田园、旅途风光占了绝大多数。

   或许孟浩然压根没想到,他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唐代第一个讴歌山水的诗人。从诗脉来说,他,继了谢灵运之后而开了王维的先河。

 

   孟浩然虽然终生未仕,但他的诗歌连“诗仙”“诗圣”都很仰慕。

   李白称颂他是“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风”。

   杜甫称颂他是“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王维更是对他十分尊敬,曾将他的画像绘在州刺史的亭子内。

 

   孟浩然比王、李大十多岁,也早死二十多年,虽然他主要以五言居多,没有长篇巨制,但就格调来说,他的诗已经有了盛唐之声了。

 

            “布衣”终老的著名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