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初四杰”中,卢照邻后来的生存是极为痛苦的。
因而,他的韧劲也是最为人敬佩的。
自幼好学差不多是有才人的通用标志。十余岁便主攻经史的卢照邻,为他赢得了很高的赞誉。654年,不到20岁的他便被邓王李元裕看中,选到邓王府任典签。这个差事虽不算那么显赫,但绝对不象一般的“万金油”干部,没有极好的文学修养是肯定拿不下来的。
王府中是不缺少书籍的,据说邓王的书要是用车来计算,可以装12车。但时间不长,卢照邻便看了个遍,并且基本都给记下了。
邓王也是个爱才的人,很看重小卢,曾对府中群官说:“此郎,寡人相如也!”
但好景不长,命运便开始与卢照邻过不去了。
先是“横事被拘”,继而在“群小所使”下,进一步加罪,结果进了监狱。至于到底犯了什么事,他在《穷鱼赋并序》中没有明说,估计犯罪事实还是具备的,要不然邓王也不会坐视不管。
出狱后的卢照邻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又被任命为益州新都(四川)尉。
按理说,犯有前科的人能重新端起国家饭碗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大概卢照邻重文轻武,再加上远离首都,在他看来无异于是一种流放,因而,他对做这个什么新都尉相当的不感兴趣,情绪也是十分的低落。
所以,这一时期,什么“提琴一万里,负书三十年。。。关山悲蜀道,花鸟忆秦川”,什么“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之类的诗歌频频发表。俺完全相信,他如果真是一只鸟的话,哪怕是累断翅膀,他也会无怨无悔的飞回洛阳。
其实命运赐给他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卢照邻渴望飞翔的翅膀很快就被命运折断了。他染上一种罕见的风疾,好不容易捱到任满,日益严重的疾病迫使他不得不辞官回家。
那年是673年,卢照邻正值壮年。
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长安、太白山、东龙门山等地留下了他一串串艰难的求医步履。
卢照邻曾有幸遇见了名医孙思邈,遗憾的是孙思邈也不是神,在精心治疗后,病情并未好转。其实,孙思邈没有告诉他,他患的已是不治之症。
据《新唐书》记载,卢照邻在太白山时,“得方士玄明膏饵之,会父丧,号呕;丹辄出,由是疾益甚。”
随着病情的逐步恶化,卢照邻的一只手已残废,两只脚也开始痉挛,处于一种“寸步千里,咫尺山河”(《释疾文》)的地步。
令人感佩的是,在如此境地里,卢照邻依然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着他的创作。他以屈原、司马迁激励着自己,先后写下了《释疾文》、《五悲》等一批被称为“颇有骚人之风,甚为文士所重”(《旧唐书》)的作品。
680年,在与病魔顽强抗争后,深感绝望的卢照邻不愿再连累家人和朋友,在差不多完全瘫痪的情况下,挣扎着来到颖水边,自沉而亡。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经历一些逆境。但最痛苦的事可能就是那些无法改变的事。那些事,或许就叫作命运。
卢照邻的后半生一直在与疾病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他没有轻言放弃。他在抗争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即使在极为困难的状况下,他也没有忘记他的诗文。
他的这种努力,当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是把创作当成了自己生命的一种支撑,当他觉得自己再也不能提笔时,便毅然结束了生命。
或许与他的悲惨境遇有关,在“四杰”中,他虽然依然有宫体诗的浮华痕迹,但卢照邻的诗文是将六朝铅华洗得最干净的一位。
尤其是他的七言古诗,对后来的歌行体诗影响巨大。
附:题诗取自《长安古意》:
节候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扬子,指穷愁著书的扬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