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柳岸,晓风残月

(2008-07-14 09:39:05)
标签:

杂谈

柳永

     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耄卿。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乐府余论》说:“宋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富,歌台舞席,竟赌新声。耄卿失意无聊,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使人传习。一时动听,传播四方。”

———————————————————————————————————————————————

 

 

     当柳永从宿醉中醒来,船已是离开京都很久了。

     天边渐渐显出白色,残月早已西斜,远处的渔火变得依稀,清风徐徐,岸柳依依。

    

     昨夜柳永照例被灌得烂醉。

     准确的说,柳永是自己把自己灌了个烂醉。

     秦楼楚馆,朝朝暮暮,醉卧花丛,对柳永早已就是回家的感觉。何况多次考试不中,今次总算中了进士,被荐为浙江余杭县宰,虽难遂心志,也算是有了进身之阶。临别之宴,京城名妓云集,唱着柳词,劝酒不绝,如何逃醉?

     “郊外绿荫千里,掩映红裙十队。惜别语方长,车马催人速去。偷泪,偷泪,哪得分身应你!”

     随口丢下一曲新词,刘永醉上前途。

 

     三年后,任期已满,柳永还京。追随他而来的还有谢玉英。

     江州,只不过是柳永赴任途中的一个小镇。

     谢玉英,只不过是这小镇上的一个美妓。

     习惯于醉卧花丛的柳永,居然倾倒在谢玉英的风雅之下。才子佳人有约:归京时再聚。

     当三年后,柳永前来践约时,谢玉英恰好随人外出。

     未得相见的柳永,怅然取了一幅花笺,随手而作:“。。。近日重来,空房而已,苦杀叨叨言语。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试与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写罢,将花笺贴于壁上,飘然而去。

     谢玉英回来见词,反复吟咏,深觉柳永情真。便收拾轻软,专门雇了船,一路追到京城。

 

     柳永将谢玉英安置在另一名妓家后,虽然惊喜过望,但依然周游于群芳之中,过着“浅斟低唱”的日子。

     想当年,屡试不中,流落歌楼舞榭时,得新词:“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结果应试而中,却被宋仁宗批曰:“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柳永大笑,自此改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是否笑得那么轻松就不得而知了。

     身为读书人,借科举的阶梯,博得一官半职,上可以光宗耀祖,下可以封妻荫子。这是一条固化了的道路。

     古往今来,以诗文邀功取仕的大有人在。

     但柳永却没有那么幸运,眼见得有了进步的机会,不料偏偏因为自己的词又一次被摒弃到大门以外。

 

     当时,对仁宗皇上作出的决定最为拥护的应是那些歌妓舞女们。

     世道太平,秦楼楚馆尤为昌盛,竞争也是难免的。除了各种硬件,提升软件水平更是关键。其中,能否得到或者说能否及时得到柳永的词作,差不多成了歌妓们有无名气的标准。

     因而,将柳永留住,成了稍有姿色的歌舞妓们共同的梦。

 

     柳永没有辜负她们的期望。

     在夜夜笙歌中,柳永的词作井喷而出。

     柳永不在象早年那样,刻意去追求词的雅的一面。街谈俚语,信手拣来,凡可用者,随口而出。这不仅使他的词作在表达情感上更为形象丰富,还更使他的词作有了出乎意外的收获。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这很使人想起当年弥漫于都市大小店铺的那个邓丽君的轻软的歌声。

     出身官宦之家的柳永,与所有的读书人一样,本来也有强烈的进仕之心。但他与其他读书人的区别就在于他已沉迷那忘情青楼的岁月。他将怀才不遇的感慨与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巧妙融在一起,从社会底层以仰视的角度来表达个人的想法。

 

     柳永创造了一种流行。

     他把生长在殿堂的东西拉到了民间。如果“词”也是一个生命的话,柳永在保持词的高雅本性的同时,将它放到民间,让它尽情地去体验一种从未见过的生活。

     他把固化的东西变得流动起来。那种流动的载体,不再仅仅是文字和纸页,不再仅仅是身穿长衫和官服的群体,只要谁愿意学,谁都可以来上一段。

     在这个过程中,歌舞妓们给了柳永极大的回报。这种回报也许不是金钱就能卖到的,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将柳永的作品推上了巅峰。

 

     即使到了后来,宋英宗重新启用了柳永,但柳永却再也没有离开属于他的生活土壤。

     柳永虽然不再象当年那样,从一个秦楼赶往另一个楚馆时,总是派人先送去写着“奉旨填词”的手板,但他依然在自己的圈子里流连忘返。

     柳永很少与官场同僚有密切来往,直到他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伴随他的依旧是那些秦楼楚馆的女人们。

 

     据说,是她们为他送的终;是她们为他在乐游原上卖了墓地;是她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墓”;是她们在每年清明时节不约而同来为他凭吊。

     据说,那种被专称为“吊柳七”的活动,一直延续到宋朝南渡。

     还据说,那个叫谢玉英的女子,因过度悲哀,不久再次追随柳永而去,大家便把她葬在了柳永墓旁,让他们永远伴在了一起,去过那浅斟低唱的日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看了也白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