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敢问路在何方

(2008-01-15 13:50:37)
标签:

杂谈

     汉初,匈奴冒顿单于整合东北的东胡、西北的西域诸国、西方的羌族力量,对汉朝形成了半包围格局。
     到汉武帝初年,国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匈奴联盟的铁骑不断踏入中原,掳掠事件经常发生,汉家政权束手无策。
     汉武帝在积极备战的同时,苦思着其它良策。因为他清楚,目前大汉还没有必胜的把握。
 
     新的思路是被降汉的匈奴人打开的。
     他们提供的一条信息引起了汉武帝的注视:月氏国与匈奴人曾多次交锋,月氏战败,其国王的头颅被匈奴单于作了尿壶。月氏虽无力报仇,但两国互为死敌。
     按“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的推理,汉武帝决定联合月氏,共同对付匈奴人。于是,前138年,他下诏全国征募出使西域的使者。
 
     西域,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几乎是一片茫然:不知道具体位置;不知道路途多远;不知道那里人们长的怎样;不知道他们用什么语言;不知道生活环境如何。
     但朝中一个年轻的郎中勇敢的应诏了,他,就是这段著名历史的主角张骞。
     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募齐了100名勇士。有个叫甘父的常居长安的匈奴人被主人所派,也加入到寻找月氏国的行列。
    
     张骞肩负使命,毅然踏上了不归之路。敢问路在何方
 
     众所周知,当13年后张骞身心疲惫但依然隆重地捧着汉使节杖出现在汉武帝面前时,汉武帝深为奖赏。在听他简要陈述后,封其为太中大夫:
     当年一出塞,就被匈奴人俘获送到了他们的单于面前。张骞虽把军事外交说成是通商,但匈奴单于只是反问一句就让他张口结舌:如果匈奴派人去联络你们汉国南边的南越,你们皇帝同意吗?
     匈奴单于没伤害他们,但把他们作为俘虏分开安置。
     这实际上相当于判了“无期”。
     张骞在十多年里既娶了妻也生了子,但汉使的节杖不仅在手中,更在心中。
     在漫长的等待后,他与甘父一起寻机逃出匈奴国境,一路向西,经姑师、龟慈(新疆一带)等国,来到大宛(今中亚西亚一带)。大宛王听说过汉朝是个大国,在热情接待后专程派人将他们送到月氏。
     不过,此时已时过境迁,月氏人已迁居大夏(今阿富汗北部)。他们觉得这里水草很丰美,生活很舒适,和平更重要。尽管张骞做了一年多工作,终未沸腾起月氏人报仇的热血,只好返回故里。
     归途中,他们又被匈奴人抓了一回。幸好时间不长,趁匈奴内乱逃回到汉武帝的面前。
     此时,已是前126年。汉匈已经开战。
 
     张骞在大夏的日子里,曾见过蜀布和竹杖,据说是从身毒(今印度)进口的。他推断:大夏在汉的西南,身毒在大夏的东南,要是从蜀郡经身毒再到月氏,不仅可以缩短路程,还可以避开匈奴地境。
     他的想法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
     汉武帝派了四路使者从蜀郡出发,寻找通往身毒之路。但终因山高水险,未能如愿。
 
     汉武帝在四处派人寻求新的通途的同时,也基本完成了对匈奴的作战准备。
     张骞因有穿越大漠的经验,曾被派往前线。他引导大军在荒漠上寻找水源和方向,他的向导权威左右着全军的命运,他也因之被封为博望侯。但因贻误军机,一度被罢官家居。
     前121年,霍去病大破匈奴并控制从玉门关到西域一线时,联络西域的计划再次提上了议事日程。
     前119年,张骞主动要求戴罪立功,再次出使西域。
     这次他很顺利的到达乌孙国(新疆一带)。张骞还是未能如愿的达成夹击匈奴的军事目的,但他完成了两件事:争取乌孙国派使者朝汉,并与汉朝和亲;分派使者出使大宛、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月氏、大夏、安息(伊朗一带)、身毒等国进行广泛外交活动。
     当他回到汉朝后,被拜为大行,掌管民族事务。
 敢问路在何方
     前114年,张骞病逝。
     在他死后一年多的日子里,那些分派各国的使者陆续归来。
     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各国的使臣。自此,长安便常常出现外国使者的身影,汉朝在打开国门的同时,也将大汉的威名远播四方。而随汉名远扬的还有张骞这个名字。
     特别是西域诸国,在相当长的年月里,往往还是凭借张骞的名字以确立大汉的信誉。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各国的目的是纯军事的。
     但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张骞走出的万里长路上,却洒满了经商的驼铃声。这条充满艰辛的中西商道,就是今天谁都知道的“丝绸之路”。
     随着外交、经商渠道的沟通,汉与西域的民族有了融合的基础,对后世中国的进一步统一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恐怕是汉武帝及张骞所未想到的。
     这,恐怕更是匈奴人所未想到的。
 
     因为当时汉匈战争开始进入决战阶段。
    
    (下篇:《匈奴人的哀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匈奴人的哀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