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足够重视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912年最早报告本病,1993年WD基因克隆成功。WD基因编码铜转运P型-ATP酶(ATP7B),该基因发生突变,机体的铜排泄便发生障碍,一旦铜在肝脏、脑、肾等器官大量蓄积,进而会引起肝脏、神经、肾脏、骨关节病等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病变。欧美国家WD发病率约为20~30/百万,国内尚无可靠统计资料,估计不会比国外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健康的需求增加,WD等少见病的就诊人数明显增多,WD的重要性日趋明显。
我国1932年最早报告本病,近年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每年发表论文80篇左右。但无庸讳言,我国在WD的临床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WD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症状或体征,尽管诊断指标较多,但任何一项指标都不足以肯定或排除WD诊断(除外基因检查发现复合杂合或纯合突变可确诊);此外,我国历来没有将WD纳入医学生的教学内容,一般医生缺乏WD基本知识,许多医生缺乏WD临床经验因而从未诊治过WD。因此,我国WD误诊率高达51%~90%,误诊不仅见于基层医院,也见于大医院;不少典型的患者长期误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其中以非神经症状首发WD误诊情况则更为严重。典型WD的诊断固然不难,而不典型WD的诊断和鉴别对于任何一个高年制的医生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WD是少数几种可用药物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早期治疗效果甚佳,但需要终生治疗。但WD也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必然引起严重后果;不少患者由于得不到正确的指导或治疗不正规,致使长期预后不佳。因此,我们应加强有关WD的继续教育和临床研究,增强对WD的认识和警惕,不断提高我WD的诊治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