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的年发病率约50—75/10万人,目前的药物治疗能使其中约70%—80%病人癫痫得到控制1—2。其余20%—30%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颞叶癫痫手术是目前开展最多的癫痫手术,其中尤以前颞叶切除术最多采用,其术后癫痫控制率远远高于颞叶外癫痫,可达70—90%(3)。但实际接受手术者只占很少比例,其原因之一是术前的准确定位较为困难。
目前用于颞叶癫痫术前定位的方法主要有脑电图(EEG),神经影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MRI)、磁共振波谱(MRS)、计算机断层扫描(CT),功能影像学检查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以及脑磁图(MEG)等。EEG检查是癫痫术前评价最基本的,但常规EEG检查致痫灶检出率较低,应用长时视频脑电图监护(Video—EEG)连续记录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可提高致痫灶的检出率,但仍只有50—70%可定位定侧,其余往往显示双侧异常。颅内EEG监测对于致痫灶检出的敏感性与准确性高于颅外记录,很多研究将之作为定位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有不可忽视的风险,不能作为常规检查。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探讨了MRI及FDG-PET对于颞叶癫痫术前定位的作用,初步结果显示:MRI显示海马硬化者手术后癫痫控制率较高,对于颞叶癫痫阳性预测价值较高,约0.65-0.85,但阴性预测价值较低,约0.40-0.60。FDG—PET对于颞叶癫痫的定位敏感性高于MRI,其准确性亦较高,但PET所显示的低代谢范围往往大于致痫灶范围,且仍有少数定位定侧错误。以往研究较多采用脑电图或术后病理检查作为评价标准,但EEG对于癫痫灶定位的敏感性不高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而颞叶癫痫病理表现中,除了部分为典型的海马硬化外,仍有较多致痫灶的病理表现非特异性且至今尚未有统一标准。显然用EEG及病理作为金标准来评价MRI及PET的定位价值不够理想。另外,既往对MRI及PET在颞叶癫痫的定位价值探讨往往来自于不同的病例组,由于各组间病例选择的差异可导致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差别,很难进行比较。本研究对同一组30例颞叶癫痫患者进行术前综合评价,其中包括MRI及发作间期PET,采用同一手术方式(前颞叶切除术),手术者为同一组成员,以排除因病例选择、手术方式及手术技巧不同等产生的误差,并以手术后癫痫控制情况作为标准,对MRI和FDG-PET的定位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以探索如何提高颞叶癫痫致痫灶检出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使更多的患者能得以手术并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