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黑暗世界中的光辉—蛮族艺术
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使日耳曼人走上了建立自己的国家的历程,这一时期的欧洲战火纷飞、满目苍凉,被人们称为“黑暗时期”。但是,这一时期恰恰成为蛮族艺术大发展的有利时机。日耳曼各族的艺术在此刻争相辉映,他们共同创造了独特的蛮族艺术风格,与古典艺术迥然不同,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2.1节
法兰克人的艺术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蛮族的一支,主要分布于莱茵河流域。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里普利安法兰克人和萨利克法兰克人两支。公元486年,萨利克法兰克人打败在高卢北部的罗马军队,占领了今法国北部和整个莱茵河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此后,法兰克王国历任统治者都不断的扩张自己的领土。到6世纪中期,他们占领了几乎整个高卢,并征服了莱茵何以东广大地区。但是,在利益与权利的驱使下,法兰克王国又曾几度分裂。王室之间对王位的争夺导致王权没落,而王宫大臣却逐渐掌握政权,其结果是国王只形同摆设。至公元8世纪初,王权传入丕平手中,加洛林王朝统治开始。至查理曼即位以后,他凭借强大的军队,将帝国版图进一步扩张,并在帝国内部广泛推广基督教。因这一时期国家推行重文兴艺的政策,所以出现了短暂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在查理曼死后,帝国重蹈覆辙,国家被他的两个儿子瓜分。国家分裂所导致的内战,使强大的加洛林王朝日益衰落。
2.1.1 墨洛温王朝的艺术
墨洛温王朝的艺术主要体现了古代晚期和早期基督教艺术风格,在它的建筑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希望通过教会提高自身声望,巩固统治政权。基督教也想借法兰克王国的实力将自己发展壮大。于是,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迅速发展,教堂、修道院大肆兴建。其中一座圣约翰洗礼堂,就是仿照古典样式修建,由罗马时期的旧砖和石料混合砌成,墙壁上镶嵌有几何形状的彩石,但做工略显粗糙。在茹阿尔女子修道院中的一个地下墓室发现的三个石棺也很有艺术价值。第一个石棺只雕刻两排海贝图案,第二个石棺则通体用几何纹样和植物纹样装饰,第三个石棺表面雕刻着基督教题材的内容,“据说是为巴黎主教阿吉尔贝制作的”[1],较其他两个石棺相比显得非常华丽。墨洛温王朝时期的工匠们凭借他们精湛的技艺,将古典风格的教堂模仿的淋漓尽致,他们的建筑与雕刻水平并不逊色于古希腊罗马的工匠。
日耳曼人总是对金属制品情有独钟,他们喜欢佩戴装饰精美的手镯、珠子、带扣、头戴盔等金属制品。法兰克人延续着这一习俗,他们的金属工艺极为发达,他们在战斧、头盔、盾牌等的表面都装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墨洛温王朝金属工艺的代表作是《法兰克首领的头盔》,该头盔“发现于德国克雷弗尔德附近的一座陵墓中”[2],头盔为青铜鎏金,有护耳,头盔整体为“花瓣式”,底部是以图案装饰的宽边,头盔在岁月的沉浸后仍金光闪闪,足见其当年有多么的夺目辉煌。《怪兽形盾牌饰品件》也极精美,此作品为青铜雕凿,怪兽低头弓腰,尾翼下垂,造型抽象夸张,但是身上纹饰十分排列整齐,做工精致细腻。另外还有《狮形盾牌饰件》和《骑士形盾牌饰件》,这两件作品均是青铜模制、鎏金,着重刻画运动中的动物造型,仿佛真狂奔于自然之中。这一时期的金属衣饰挂件也被墨洛温王朝的工匠们加以雕琢。如长别针、衿针、肩带饰牌等。《圣餐杯》是墨洛温金属工艺的又一力作,它通体金制,再加以金银丝细工,局部镶嵌有绿松石和玻璃料,两个把手为抽象的鸟的形象,鸟喙啄于杯沿,圆圆的眼睛镶嵌有玻璃料,设计新颖独特。洛温王朝的抄本绘画更多的是将他们在金属工艺上的技艺运用其中,其中的插画最能体现“蛮族”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情趣。抄本插画题材广泛,有生动优美动物造型加以饰物陪衬,也有荒诞有趣的人物造型,画面色彩以红、黄、暗绿色为主,虽然颜色种类少,但是经过墨洛温王朝的艺术家的巧妙搭配之后,画面颜色竟让人觉得明快艳丽。抄本绘画的代表作有《热隆圣礼书》中的圣母马利亚像和装饰字母,画面中的圣母身着几何纹样的长袍,右手执十字架。圣母身边的装饰字母则表现的十分生动,有的是将变化的植物装饰其上,有的是将动物造型融入其中,十分有趣,体现了蛮族艺术家非凡的想像力和无拘无束的表现力。
(待续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