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类学日本,减排学台北

(2010-01-19 16:19:54)
标签:

杂谈

http://s14/bmiddle/4dc61845g7d802ef350dd&690

文 / 关  飞     林剑纶

不久前上映的电影《新宿事件》中,成龙饰演的中国人与日本房东的吵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移民不懂得垃圾分类。这只是商业电影中的一个小插曲,却也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中日两国国民对垃圾分类的不同认识。

日本,细致说明让人两周学会分类
在日本东京上大学的安安说,日本人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已经渗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胞当中。孩子从上学开始就会接受相关教育,每个居民大厦楼下也都贴有详细到令人惊讶的分类说明书,图文并茂地说明怎样分、星期几收哪一类的垃圾。“初到日本的外国人,通常两个星期左右就能学会分类”,安安对本刊记者说。
日本的垃圾主要被分为“可燃、不可燃、资源、大型、书籍报纸”5类,但书报也可以同可燃类一起扔,“管得也不是很严。瓶瓶罐罐属于资源类,一个星期扔一次。大型垃圾,就是家具电器什么的,通常我都是去便利店,交给他们大型垃圾处理费,得到一张贴纸,你贴在要扔的家具电器上,搬到楼下就会有人收。”如果分类错误的话,大厦的管理员就会把分错的垃圾送回到你家门口,提醒你再次分类。安安极少看到日本人因为分错垃圾而被罚款。当记者问到,会不会有人不按分类,偷偷地扔垃圾,安安说,极少,日本国民的自觉性相当高,“他们半夜3点半过马路,还会遵守红绿灯,尽管都没车了。”
日本人在进行垃圾分类时,要购买垃圾袋,价格要高于袋子的成本,因为垃圾回收费就包含在其中。

雇人分类,发展中国家的模式
巴西为解决城市垃圾回收问题,成立了一个名叫“塞普利”的企业再生利用协会组织。这个模式跟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方式的最大不同点,是将分散的拾荒者组织起来,成立“拾荒者合作社”组织。该组织不但解决了城市的垃圾回收问题,也解决了令城市管理者头痛的问题,拾荒者不再是麻烦制造者。巴西的成功经验,究竟在哪里呢?
一、不搞那种比较精细的垃圾分类。实践证明,过于细致的分类看似完美,但在大多发展中国家很难操作,因为每个家庭要花时间把不同的回收品分好类别,人们往往嫌其麻烦,索性都放进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那种分类细化的垃圾回收,是寄托在人们环保意识和自觉性较高的基础上,一般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这一点。
二、巴西人深谙自己的国情,只是将垃圾按干、湿简单分成两类。既使居民感到简单易做,同时,也防止干湿垃圾在运送过程中因为混淆而造成重复污染,从源头上进行了无机垃圾和有机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食物残渣等)的大体区分,便于拾荒者合作社开展下一步工作,有机垃圾则由政府负责做堆肥或填埋处理。
三、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运作模式,调动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做法是由巴西政府和公益组织联合发起,一些社会责任大的企业成立企业再生利用协会。这个非营利的管理机构,把原本各自分散的拾荒者组织起来,成立“拾荒者合作社”组织。由政府与企业提供场地,向合作社提供培训服务,并提供压缩打包机、分拣工具等专业机械设备。除此之外,政府还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护持。在合作社里,原先的拾荒者变成了熟练工人,变成了压缩操作工或流水线分拣工,把每天环卫部门收集的垃圾进行分拣,然后卖给回收厂家。现在,合作社为巴西创造了50万个就业岗位,每名拾荒者月平均工资达到270美元(约合人民币2000元),相当于巴西最低工资的两倍。

不但要分类,而且要减排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10年1月(上)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