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营养品”的营销黑洞

标签:
杂谈 |
文/龚勇明
何谓虚拟营养品,就是虚拟出来的,本不存在营养或营养价值值得怀疑的营养品。虚拟成分在食品营销中是个很普遍的现象,有如一层很薄的窗户纸,碍于情面,谁也不去戳破它。但由于人们的姑息,虚拟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也到了不得不戳破的时候了。
华尔街分析师变身营养专家
前几天,有幸被朋友连哄带骗去听了一堂直销公司的课程。主讲T老师来自美国华尔街,以前做过战略投资分析的海归派,现在这家举世闻名的直销企业任着一个高级职务。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从经济分析角度看直销发展》,据业内人士讲,一票难求,机不可失。
T老师的课程从产品的价格定位谈起,针对市场上对该公司产品价格高的议论,他抛出了一个“单位使用价格理论”,试图阐明虽然该公司产品包装价格高,但是由于该产品具有浓缩的特性,使得单次使用成本极低,也就是说无论是使用洗涤剂还是牙膏,每次只需其他产品几分之一的用量就可以了。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一点,他又打了个比方,就像购买月票一样,月票的价格虽然大于单次购车票的价格,但是平均摊薄下来却是超级划算的。不过会后我问了几位长期使用该公司产品的人士,他们说一瓶价格三十几元的牙膏仍然也在相同的时间用完,只不过泡沫确实充足一些罢了。
这位看起来皮肤甚好的男性老师还煞有其事地告诉我们,说他每天都服用2粒该品牌最新的抗氧化剂,据说该抗氧化作用强到可以叫他永远年轻下去。问题在于,这款养颜产品非常贵,吃一套完整的“套餐”至少需要付出1000到2000大洋,想吃需要得到经济的支持,“就快点努力当上钻石吧”——引用他的原话。言下之意是那就考虑成为本公司的营销人员吧,把健康带给别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巨大收益!
如此我懂了,一来二去,在利益的驱动下,总会有一些人加入这个队伍,他们先是抱着赚钱的打算,如果最后卖不出去,就退而求其次,由自己消费,自己享受健康。
加之现在的广告表现力之强令人瞠目,诸如“延缓衰老40年”、“预防各种各样的癌症”、“永远不会得心脏病”等广告语极尽煽动之能事,也迷惑了不少天真善良的消费者。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轻信,才构成这样或那样概念产品的温床。
“虚拟营养品”的十个营销秘籍
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以这样的方式做产品诉求:
1.关于营养,他们会仅仅告诉你部分真相。
培训师和业务员会告诉你,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美妙结合以及缺乏这些矿物质的恶劣后果。但其实他们内心很清楚,人们只要有均衡的饮食就可以补充到足够的营养成分。
2.他们会反复强调大部分中国人(在美国他们也会宣称大部分美国人,在英国说英国人,以此类推)都缺乏营养,反正你就是营养不良。
可是他们忘记告诉你,大部分普通的中国老百姓需要的是把更多的金钱花在有营养的食物上,而不是大量合成维生素上。他们更不会告诉你只要你准确依照《美国食品指南》上的指引去调理你的饮食,那就没有缺乏营养的可能。
3.他们还会告诉你,食用营养品是为你的身体买保险。
他们会告诉你,从普通食物中是无法摄取到充足的维生素的,哪怕吃一车也是不可能的。然后就会苦口婆心地向你推销他们的产品,而且告诉你全世界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他们的产品。
4.他们会告诉你所有的疾病产生于不均衡的或错误的饮食,而他们的营养品正可以调理这一切。
是的,对于某些疾病是的——特别是心脏病和冠心病,但是大多数的疾病其实和你的饮食毫无关联,而事关人体免疫能力。不信,请查阅权威医学教科书。
5.他们会告诉你现代的食品加工和储藏方式会把食品的营养成分破坏殆尽。
确实,一些加工储藏过程会,但不是所有的过程都这样。也许烹调会破坏维生素,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自然界只有很少的几种维生素是对加热敏感的。他们更不会告诉你只要多吃几个新鲜水果和蔬菜就可以把丢失的维生素轻而易举地补充回来。而食物蔬菜中的矿物质则是根本不会被加热所破坏的。
6.他们会对你反复强调,土地的污染、杀虫剂的运用和化学肥料会导致食物不安全、会导致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而有机种植的作物营养萃取正是他们最大的买点。
对于纯天然的“有机种植”我们无从考证真假。问题是,如果土壤的营养被破坏了,植物还能生长吗?据说他们的肥料是天然的,比使用化学肥料安全,而且生长得更好。但是实际上,从植物学上来说,植物在运用土壤之前,会把土壤重新分解成各种可供吸收的化学成分——也就是和化学肥料一模一样的化学成分来吸收。
7.他们会强调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卫生部门)推荐的维生素摄入量是不够的。
记住,是令你“健康”的摄入量,而不是他们所说的“最低量”或“必须量”。换而言之,摄入过多并不是好事情。
他们会故意提高人体摄入量的标准,因为摄入量越高,你就越不可能从食物中充分摄入,那得一天里吃掉一吨水果,此时必须利用营养品。
8.他们认为,由于现代生活的压力,以及由于某些疾病的缘故,人们需要的营养必须大幅度提升。
……
(欲知详情,请留意《看世界》2009年4月(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