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颐和园后山东 |
分类: 游记 |

颐和园遛弯6—后湖/后山2
过了苏州街,沿着后湖继续向东,有一个别致的小院,叫长生院。以前曾经开放过,可能因为来的人不多,后来一直没有开放。这是一组临河的建筑,从对岸看对称美观,如水榭般的亭台,错落有致的白墙,让人赏心悦目,可惜年久失修,又坐落在后山不起眼的地方,以致很少有人来鉴赏。
沿着后湖北岸走到最东头,有一组亭台,那就是眺远斋俗称“看会楼”,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 是一座面阔五间、前后穿堂的大殿,是专为慈禧太后看庙会时的方便之所。
当年,妙峰山庙会非常热闹。北京历史上的庙会每年四月初一开庙,香火连续半月不绝。而去妙峰山赶庙会的民间艺人及香客从京城内徒步走到妙峰山,沿途须经过颐和园。
清代颐和园后面不是高楼林立、房屋比邻,只有一个名为大有庄的小村落。前去妙峰山进香香客和表演的艺人外,达官贵妇的轿夫、做买卖的商贩、要钱的乞儿等芸芸众生,世间万象,一时间汇聚此地,形成了老北京民间风俗的图画。为了让慈禧太后足不出园,就能目睹每年庙会的盛况,管园大臣便和园内紧靠路边、面对大有庄的位置添建了高踞地面的眺远斋大殿。慈禧看庙会时就坐在大殿内的宝座上,居高临下正好轻松地俯视园墙外广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人流和各种精彩的献艺。不过现在,墙外就是大马路,又被颐和园围墙挡住,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外景了。门前还有一个小码头,供慈禧停船之用。看来慈禧太后真是会享受呢。
此时后湖就到头了。
在湖东边就是开放不久的霁清轩了。
霁清轩始建于乾隆一十九年(1754),原属于惠山园的一部分,嘉庆年后独成一院。建国后,院落为北京市委休养所征用。近两年,神秘的霁清轩才被颐和园收回重修后对外开放。
霁清轩的入口可谓隐秘,穿过谐趣园的宝瓶小门,沿着青石台阶一路北行,丛林深处,便是院门。谐趣园以水胜,园林环水而居;清轩以山胜,建筑拥山而构。一山一水,虚实相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真是很有创意的建筑。
霁清轩内著名的景点清琴峡,是一座前后穿堂式建筑。清琴峡因水而得名,在乾隆吟咏清琴峡的御制诗中,引用多出典故,对水声琴音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高山流水常成操,岂必知音待子期。”就是乾隆皇帝对霁清轩的赞誉。
清琴峡在建造上也十分巧妙地运用了水这一资源,将后溪河水一分为二,向南经玉琴峡流向谐趣园内的小湖;向东穿过地下的暗道经清琴峡下空隙,顺着山脉流向东北。
霁清轩的廊子和颐和园其他地方的长廊不同,霁清轩建筑表面漆多为绿色,上面海墁绘制白色的藤萝彩画,是北京难得一见的藤萝彩画。“墁”即平涂平抹,“海墁”就是不设边框,将建筑上所有能看到的部位都画上同一主题的图案。这种苏画姿态更曼妙灵活,与长廊规整的苏画形成鲜明的对比。
清漪园时期,清琴峡对面原为平缓的山地,造园者为了丰富园林的景观层次,在山脉的尽处用人工方法在岩石上堆造了一座高耸的假山,与山底下的峡谷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
为进一步增强咫尺空间的俯瞰效果,在假山上面点缀一座四方攒尖的八方重檐式样的观景亭,远远望去,朱栏画柱掩映在四周的苍松翠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