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故事(一)

标签:
四合院摇煤球点心铺 |
分类: 杂文 |

四合院的故事(一)
——为消失的四合院而作
也有几个大杂院,象5号就是一个煤铺,我小时候常看到有毛驴车拉煤来,傍晚的时候,小伙计就会拉着卸下辕的驴在门前遛,那些干了一天活的驴打着响鼻,在地上舒服地打上几个滚,有时还哇呜哇呜的大叫一通,这时候,我们这些大户里的孩子会躲在门洞里,好奇的观望一阵,但常常还没看够,就被大人叫回去了。有时我们也会去看摇煤球的,那是大人去叫煤(就是预约煤球),我们就会跟去。那时作煤球完全是手工的。只见,小伙计把煤末掺上黄土用水活好了,在地上铺成大大的煤饼,再用一个长把的刀把煤饼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然后把它们铲进一个直径 1米左右的竹编筐里,这筐的边缘很低,架在一个花盆上,人蹲在地下把筐摇来摇去,就像摇元宵一样,一会儿就摇好一筐,圆圆的黑煤球就被晾在地上,干了就给各家送去。现在是再也看不见这样要煤球的了,可能烧煤球的也没有了,就是生炉子,也是烧蜂窝了。那时的炉子也烧煤块,听大人们管那叫煤渣(第四声)子,渣子禁烧价格也贵些,一般晚上封火时用。
南闹市口是一条很窄的小胡同,位置应该在现在的长春街北边不到一站的地方。别看胡同窄,也就能错过两辆平板三轮车,可叫闹市口,就不是瞎叫,的确热闹。这条南北的小街也就100多米长,但胡同两边都是门脸房,几乎家家都是做小买卖的。如果从北往南,路西第一家是个点心铺,这家点心铺虽然没有名气,但作的点心却绝对好吃。我小时候不好好吃饭,就喜欢吃点心。妈妈常常给我买来点心吃,当然是在发工资的日子。最喜欢他那儿的蜜供,蜜浸的又甜又香,每根粘在一起,能拉出丝来,吃到嘴里有咬头但绝不粘牙。那味道我至今怀念,可再也买不到那末好的蜜供了。听大人说,蜜供之所以叫蜜供是因为它是大年三十给祖先和供奉的佛摆供品时用的。固定的供品是蜜供和月饼,蜜供是用油炸的类似江米条(但好像是白面做得)的东西用蜂蜜和糖浸了,错开摆成四方长柱塔型,到了顶部做成锥形塔尖,由塔尖到塔底粘一红纸条。最大的蜜供有一米多高,最小的有十厘米高,各家根据需要在糕点铺定货。月饼也和现在的不同,它们都是成套的,一般是五个大小不同的圆月饼和一个寿桃形的月饼是一套。把月饼从大到小摞起来放在盘里,最上面放上桃形月饼。一盘月饼的高度要和蜜供的高度相同。这些供品的大小和多少是根据佛龛的大小而定,一般是每样五盘摆放在佛桌上。这些供品要一直等到初五以后才能拿下来。可惜这都是被作为封建迷信废除了,所以我实际也没有看到过。我们买来吃的蜜供就是不规则的了,块大了不好掰,有时就让点心铺的伙计给砸成小块来吃。
再往南有家鞋铺,掌柜的姓田,是专门给人做鞋的,有时我家的老保姆也会把自己纳好的鞋底拿到鞋铺,让老田给上个鞋帮。鞋铺对门是裁缝铺,再往南就是早点铺、油盐店、和卖零食的小铺子。总之,那条街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现在的南闹市口,已经是宽畅的大街了,老来街也不复存在了,那浓浓的老北京气息再也无从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