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游宁波(4)

(2020-04-23 20:08:02)
标签:

宁波

天一阁

春游宁波(4)

游宁波4

宁波的最后一天就是去离我们宾馆最近的天一阁了。为了了解更多,我们特意请了一个导游(讲解费30元)。后来证明还是值得,如果自己看许多内容都会忽略掉的。

天一阁坐落在宁波市月湖之西。离我们住的宁波宾馆很近,走过去不过十几分钟。到宁波最想看的就是天一阁,不光是因为它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还因为看了余秋雨所写风雨天一阁,了解了一些藏书阁的历史和保存下来的艰辛,才更希望见到它。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我们是从西门进入的。一下就感受到园中幽静而带有浓浓的书卷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灰色的影壁,上面是水墨山水般的溪山逸马图(堆雕),据介绍,此图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是用贝壳磨成粉再加粘合剂作原料的。八匹骏马在溪边昂首扬鬃,跃蹄甩尾,扭头嘶鸣,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在绿茵庭院的映衬下,很有些气势。几乎所有的参观者一进门都会在范钦的塑像前驻足留影,这位身着明朝官服的天一阁的创建者,平和沉稳地端坐在溪山逸马图前,沉静而睿智的目光穿越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

进门右拐就是一片翠竹,雅致秀美,听着清晨美妙的鸟语,沿小径来到了东明草堂,这是在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处,因范钦号东明所以得名。因为来的早,几乎没有游人,不大的厅堂里面陈列的古色古香的桌椅书橱,让人依稀闻到了悠远的味道,深深的感受到江南文化的渊源风貌。在树影婆娑的小园中辗转,来到了历经了上百年历史变迁的的天一阁前。宝书楼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楼下的天花板上藻井图案皆绘有水纹和古代的水兽,象征着以水制火,喻意明确而专一。阁前还凿有一水池,名天一池,据说是范钦所凿,平时清波一泓,美不胜收,急时可汲水灭火,以保藏书无恙。范钦为保存珍贵的图书真是用心良苦。 正是这一池清水,更增加了这里的静逸和典雅。假山与小亭的设置,使不大的庭院的景深一下子展开了,想象着人在这里读书,举目可见山亭,累了或池边观鲤,或漫步小径,有鸟啼蝉鸣,绿荫遮阳,岂不惬意非常。这难道不是读书人的天堂吗?更难得的是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包括东明草堂,尊经阁,新建藏书库等诸景点的整个藏书文化区现共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的地方志和科举录为天一阁遗存书中的双璧。而且,天一阁是中国收藏科举录的最富者,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孤本。特别珍贵的是,天一阁保存了自明洪武四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

为了保存这些图书,书的主人也是费尽苦心,为此范钦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以及不得无故开门入阁”“不得将藏书借与外房他姓的种种严规,书籍是很难保存的,纸张受潮,虫吃鼠咬这些自然受损就很难对付,更有许多人为因素是无法抗拒。就这样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书籍,范氏子孙赔上了无数的心血和资金。这里并没有利益驱动,只有对书、对文化的崇尚。看着这个古老的藏书楼,真是感慨万千,生出了许多对藏书人的感激之情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焚书坑儒的事件发生,且不说遥远的秦始皇年代,单单我亲历的whdgm,那对文化和书籍的毁坏就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许多文化名人,积攒了一辈子的书,却在一夜之间被付之一炬,成吨的精美的图书,有的是珍本、甚至孤本,都被成车的拉到造纸厂,变成了纸浆。我们那时还不太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也曾经以为这就是“psj”的革命行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求知欲最旺盛的年龄,可以想象,在没有学上,没有书看,也没有其他的文艺生活的文化荒芜年代,人是多么痛苦和无助。在那个书特别珍贵,眼睛特别饥渴,的年代,如果谁有一本书是非常让人羡慕的,会在爱读书的人中传来传去,还必须偷偷的藏起来,在没人的时候拿出来看。因为那时候,古典的、外国的甚至俄罗斯的革命书籍都被称为封资修,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名著更被视为毒草,要统统销毁,像老舍那样著名的作家无一不被打成反动文人,体罚、批判,有文化有知识的人真是人人自危。

但越是封锁知识,就越激起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好奇的心就一定要去看那些所谓的禁书。手抄本广为流传,涌现了一批年轻的地下诗人和作家。因为书少,传到每个人手中常常只有一天,有时候为了赶着看一本偷偷借来的名著,常常一夜就看完厚厚的一本。那时真是不忌生冷,找到什么看什么,记得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厚的拿不动的四大本(当时纸不好),只给了我3 天时间,那真是囫囵吞枣,似乎也没有太多理解,看就是了。谁有什么书大家就会来借,有时是朋友介绍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借书,有的人很仔细,读完还自己包上书皮,借书、还书都不需要过多的话,因为书本身就承载了许多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是书,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必须是圈内人才能谈书,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聊聊自己读到的好书,谈谈体会和感受,像地下工作者一样神秘和激动,因为这一切在当时都是违法的,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看书只能看毛选,唱歌也只能唱语录歌。但是一帮年轻人,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险,满怀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留下了知识的火种。现在,那些当年偷偷读书的年轻人,有许多成了文化名人,可提起当年读书的往事现在还是感慨非常。正是那些书,陪伴我们度过了上山下乡的没有学上的青春期。眼下的许多年轻人,在父母和老师的逼迫下读书,是怎么也体会不到我们那时读书的乐趣的。书带给我们的是一生一世的精神财富呀。

    怀着对藏书者的崇敬,我们来到范氏故居,这里系范钦宅第的东厅,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外,让生活区和藏书区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作出的精心安排。故居的陈设简洁古朴,陈列于此的天一阁发展史却厚重,深远。导游向我们介绍了当时乾隆决定编纂《四库全书》,谕旨各省采访遗书,要各藏书家,特别是江南的藏书家积极献书。天一阁进呈珍贵古籍600余种,其中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370余种列入存目。乾隆非常感谢天一阁的贡献,多次褒扬奖赐,并授意新建的南北主要藏书楼都彷照天一阁格局营建。天一阁因此出名,尽管上献的书籍大多数没有发还,但毕竟被保存在国家级的百科全书中,成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

外姓人不能登楼的遗训在1673年被打破了,外姓人黄宗羲首次破戒登阁,黄宗羲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是靠自己的人名、气节、学问而受到人们敬佩的文人。以后,天一阁开始有选择性地向一些真正的大学者开放,万斯同,全祖望,袁枚……一共10 个人。各种诸如《天一阁藏书记》,《天一阁诗》,《天一阁碑目》之类的著作名誉学界,自此,天一阁更是名扬天下。天一阁经历了辉煌,也遭受了风雨。令人痛心的是,虽精心保存,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1914年的那次偷盗更是与书商勾结的大偷,几乎把天一阁的一半珍贵书籍给偷走了,它们渐渐出现在上海的书铺里。然后,又在抗战期间惨遭毁灭。即时,天一阁的藏书从七万余种骤减到一万多卷。

当年范氏子孙们一致同意让那些大学者登阁阅书,体现了范氏家族极高的文化品格,也正是这些品格的魅力凝成了天一阁百川归流的文化感召力,使一些真正具文化良识的学者和藏书家纷纷捐献自己的一生所藏。解放后,经阁内专家的多年访求和藏书家们的慷慨捐赠,方使阁内藏书达到今天的30万卷。天一阁的风雨历程不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吗。天一阁还算幸运,在艰难中被保存了下来,想起那些为中国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著名文人学者,受尽凌辱被迫害致死,想到那些珍贵的书籍和文化遗产被自己人毁于一旦,心情真的一下子凝重起来。

带着一些惆怅和失落辗转前行,江南园林的雅致和秀美渐渐使人开朗起来。天一阁现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藏书楼,其实已经成为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博物馆。馆内的院落布局多采用明代江南民居的风格——漏窗层层,回廊处处,幽静古朴,空灵剔透。馆里的许多景点都是后来迁建或增建于此的。明州碑林共有碑刻173方,大多是从宁波府学或县学处迁移过来的,这里不得不佩服宁波人的细心和远见,这里有自元代到清代的各种碑记、格言、学田和学山碑以及进士题名碑等。千晋斋则收集了宁波拆城墙过程出土的汉晋以来城墙古砖,尊经阁存有了经书典籍,凝晖堂的明清帖石,书画馆的历代书画精品等都借助了天一阁深厚的文化底蕴,向参观者一一展示。其实天一阁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小的藏书楼,它从某个层面向人们诉说了中国文化的保存和流传的艰辛。而对于我们活在新世纪的人来说,难道不应把天一阁的精神扩充,展延,和凝汇吗?让大家都来保护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奇迹,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耀世之阁!让它的精神世代传承。



春游宁波(4)

(藏书人范钦)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藏书楼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春游宁波(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