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宁波保国寺 |
分类: 游记 |

春游宁波(3)
到宁波来必须要看的应该是保国寺。它位于宁波江北区洪塘镇鞍山村境内,距离市中心13公里,公交车倒是有,但比较少,我们是打车去的。大抵当地人是不大去这里的,我们去时,山中几乎没人。一路也就碰上了4、5个游客。真是个清静的好地方。
穿杨梅林,走响石阶。响石阶大约有250多级,因为人走上面会发出咚咚的声音故得名。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响发出,谁也说不明白,倒是平添了许多趣味。山路并不算高,一会儿就到了叠锦台。它正在灵山半腰,三面环山,亭台楼阁,别致幽静。亭旁有千年古樟,枫树、银杏,枝干苍老,告知人们历史的久远。这里有个小卖部,也就是卖些茶点,游人寥寥无几,坐观那青翠修竹,疏疏密密,错错落落,听山风吹过,发出飒飒之声,如入仙境。站在平台远眺,云霞似锦,重重叠叠,怪不得这里叫做叠锦台呢。这个台建于康熙年间,来此游玩的前人曾留许多诗句颂之。
再向前行,忽见一山门挡在眼前,门前石狮雄踞。好不威风。山门上高悬一匾,上书“东来第一山”,据说是明代宁波籍御史颜鲸所书。这就是著名的保国寺了。寺院背枕峰峦,象鼻、南狮双峰相峙,左回右抱,气势不凡。进的山门,先见一个空旷的庭院,东西各立经幢一座。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发源于唐代,这里的两个经幢都是唐代遗物,所以十分珍贵。经幢石柱形状,上有盘盖,柱身还刻有经文等,据说它可以祛邪消灾。
保国寺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化瑰宝,不仅因为它包容了唐、宋、明、清及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更因为它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大家都知道,江南潮湿阴雨,一般木质建筑最容易腐朽,而大殿却历经990多年,仍完好无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更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样一座古老的寺庙里,居然没有麻雀、燕子等鸟类栖息,也没有蜘蛛和其他爬行动物,且大殿无灰无尘,这在其他古建筑中确实是很少见到。
大雄宝殿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重建,是我国江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令人赞叹的是它的全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斗拱和昂之间的巧妙衔接和榫卯结构,将整个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连接在一起,承托整个大殿屋顶的重量,大殿前槽天花板上安置了三个造型精美的镂空藻井,因藻井完全遮住了梁架,常使人误以为这是无梁结构,所以人也称大雄宝殿为“无梁殿”,同时又暗寓功德无量之意。
这里一直在放录像,我们于是驻足观看。据说民国以后,保国寺一直被埋没在深山密林中,解放初期,南京几个学建筑的大学生听说宁波附近有个宋代的无梁殿,比现在发现的无梁殿年代久远,于是前来寻找。一直没有找到,一天他们来到灵山,忽然下起了大雨,几个小伙子想找个避雨的地方,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大雄宝殿,立刻被它的建筑工艺震慑了,虽并未找到真正的无梁殿,但它在建筑史上的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从此,这个大殿才重见天日。可飞鸟到底为什么不栖保国寺呢,有人分析是因为保国寺内有“回旋风”。保国寺建筑结构独特,具有我国汉唐时期特有的木结构风格。大殿通过纷繁多样的柱、梁、枋、拱、昂、阑等构件的巧妙衔接和复杂榫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外形。整个建筑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如鱼鳞般层层相贴的斗拱结构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风道”。外面的空气一进入大殿,便通过这些“风道”在大殿内产生了一种回旋的气流,这种气流被称为“回旋风”。回旋风在大殿内不停地回荡,使梁上不容易结存灰尘。因此建筑学家推测,这种回旋风有可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声波,就像超声波似的,使飞鸟不敢接近。由于建筑的独特,使大殿具有防风抗震能力,这才使得它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倒塌。再加上它使用的木材为黄桧,此木坚实且有异味,也是没有鸟做窝,没有蜘蛛结网的一个原因吧。因此,保国寺在古建筑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北看五台佛光寺,南看宁波保国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