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敦煌行9—莫高窟1(第四天)

标签:
莫高窟敦煌 |
分类: 游记 |
下午是我们此行的重头戏,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参观莫高窟。
在这里,每天只接待6000人,所以要事先预约。我们定的时间是下午1点半。顺序进入展览馆,先要看一个纪录片,介绍莫高窟的历史。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我始终弄不明白,先人们为什么会在这样荒漠的地方,修建如此规模宏大的石窟,以致给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从影片介绍中得知,那还是应该归功这条丝绸之路。当人们踏上这条漫漫长路的时候,路上的艰辛、凶险都是无法估量的,常常给人带来巨大恐惧。此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和超自然力量的支持,那就是宗教。佛教刚好传入中国,于是人们在这丝绸之路上开凿洞窟,塑佛像,画壁画,供奉佛祖,以求佛的护佑。你凿一个洞,我开一个窟,一千多年过去了,如此规模的莫高窟就留存于世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由于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大家捐钱捐物,佛窟里有很多供养人的画像,如今依然清晰可见。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道士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法国人伯希和掠走约5000件。后来日本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其实敦煌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看一看介绍真的很长知识。
然后我们又进入一个环幕电影厅,在这里具体介绍了莫高窟的几个著名洞窟中的彩塑和壁画。虽然我是外行,也不得不为古人精湛的技艺喝彩。
从展览馆出来,我们就乘上大巴车,驶向莫高窟。一路上真是一片荒凉。下得车来,过桥进景区,一条大河,已经完全没水了,只剩下干涸的河道。远远看去,大大小小的石窟分布在土黄色的山崖上。数量之众,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