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敦煌行8---鸣沙山,月牙泉2(第四天)

标签: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
分类: 游记 |

大漠敦煌行8---鸣沙山,月牙泉2(第四天)
在这寸草不生的沙漠上,怎么会有这么一片水呢?
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它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它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我们踏着沙土走向泉边,心中有很多疑惑,如此干燥少雨的地方,周围又都是沙地,这么一个小小水潭如何能不干,又如何能不被沙子覆盖呢?它静静的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数千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在沙山深谷中,“风夹沙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
其实,月牙泉并非是从不干涸的。60年以前,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水深有9米。湖水面积22亩。 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
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了给月牙泉补水,才使得如此美丽的泉保留了下来。如今水位在1.5米左右。
可以想象,人如果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在茫茫黄沙中,只有月牙泉附近植被茂盛,可以看到裸果木、胡杨林、梭梭林等珍贵植物资源。尤其是在连绵不绝一望无际茫茫沙漠中,有一棵胡杨树盎然挺立,如同大漠中的勇士,孤独而又雄壮,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
如今寺庙都不见,只有一塔和回廊矗立于泉边的的沙山上,才使月牙泉有所依托。登塔远眺,起伏的金黄色的沙丘中,月牙泉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生机盎然,远处有人在滑沙。也有乘坐滑翔机的。此情此景,真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