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敦煌行5---嘉峪关2(第三天)

标签:
甘肃嘉峪关 |
分类: 游记 |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
我们进入关门,就进入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城池。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城台、墩台、堡城,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这里有大戏台,有将军府第,有驻军的营帐,到了嘉峪关城门口,还有一个发放出关文牒的官员,要盖了章子才能放行。
有马道通向城墙上面。路很陡,为方便游客,修了阶梯,走上去,整个关城尽收眼底。
甘肃西部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这就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这条路本来就很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真是极好的防御位置。
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明代,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数次在嘉峪关作战。荒漠地区最怕缺水,而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所以没有后顾之忧。站在城墙上,仿佛看到旌旗招展,听到人喊马嘶,好一处大漠雄关。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有诗赞道:“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好形象的描述。
我每每看到长城就会有一种感动,那是因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魂。作为农耕民族,从来都是固守着自己的土地,信守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准则,所以才有这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坚固的防御体系。那是历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了不起的世界文化遗产。
随后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午饭后,我们就要驱车五小时,前往敦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