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以色列旅行日记10--大屠杀纪念馆

标签: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旅游 |
分类: 游记 |
2月16日 下午
耶路撒冷 多云
中午饭是在一个中国餐馆,饭菜做得十分可口,据说是个香港人开的,来这里已经很多年了。他有一个标志,在耶路撒冷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那就是一个大风车。
下午,我们的第一站是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走在路上,常常看到一脸灿烂笑容的以色列孩子,游历了这几天,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一个现代的以色列正在崛起,历史不会重演,但不能忘记过去。 众多幸存者已把个人的经历转化为历史的意识与民族的记忆, 大屠杀作为一场民族灾难与集体记忆,强化了整个民族的犹太意识。才有了这个纪念馆。
纪念馆全名叫亚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馆。亚德瓦谢姆在希伯来语中意为“纪念与记忆”。这座纪念馆始建于1953年,新馆2005年落成开放,由以色列裔美国建筑师摩西·萨夫迪设计,这个新馆分为9个大厅,通过展示犹太受害者和纳粹的照片、日记等物品,将犹太受害者的故事一个一个呈现在参观者的面前。
为了能使参观者体会到大屠杀时的黑暗和无助,工程师们将这座整体呈三角形的建筑几乎全部建于地下。纪念馆的1/3穿过山体,悬在半空,地面上只露出一丝狭窄的强化玻璃尖顶,这也形成了纪念馆惟一的自然光源,从上而下“惨淡”地映射到馆内,营造出死亡集中营的阴暗和冰冷。
纪念馆入口处的墙壁上播放着关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犹太人日常生活的录像,整个馆内大约有100个电视屏幕在播放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以及大屠杀的简短纪录片和历史镜头。留有1943年华沙犹太区起义的弹孔的街灯,曾在毒气室使用的氰化氢气罐,大屠杀受害者的眼镜、鞋子、牙刷、日记和信函……纪念馆按时间顺序,采取个人故事与整体描述穿插的方式,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了犹太人在欧洲集中营遭受的灭顶之灾。
行走在纪念馆中,每处都按每个展厅不同的主题播放背景声和音乐,你从始至终都笼罩在低回萦绕的声音中,听着导游简短介绍,让体验着从战争爆发前犹太人的欢愉走向死亡集中营内悲惨的恸哭……,那些活生生的人,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为了活命忍受的是非人的待遇。这里有很多幸存者的自述,用他们的声音控诉法西斯的罪行。我们虽然听不懂,却感受了他们的情感。最最让人难受的是犹太人被赶进毒气室的模型,上千人被脱光衣服,不论男女老少被用水抢猛冲,然后被赶进毒气室,他们就一片一片的死去,最后被焚烧。那些法西斯就在那些脱掉的衣服中寻找犹太人的藏匿的财物。600万犹太人就在受尽折磨以后悲惨的死去。
纪念馆最核心的部分是人名厅。大厅中央悬空吊起一个巨大的类似灯罩的圆锥形建筑,“灯罩”内侧墙壁上整齐地镌刻着300万遭屠杀的犹太人的名字和部分人的照片。正对着“灯罩”的是地面上的一个大坑,坑底有一汪水。参观者俯身凭栏向下望去,黑乎乎的水面倒映着那些照片和名字,暗喻深渊埋藏着更多无名的死难者。
参观中,我们身边不时走过几个犹太青年,还有扶老携幼的犹太家庭,一个中年人,带着他的孩子,边走边讲。他们脸上的虔诚和恭谨,言谈里的悲悯和诧异,眼神中的坚定和执着,都显示出犹太人对民族灾难的深刻记忆和让历史不再重演的决心。
最后,我们走进了一个儿童厅,里边十分黑暗,只有天穹上闪烁着上万小星星,还有天真无邪的儿童的黑白照片,这些都是为纪念300万死去的犹太儿童的。走进去,看不到路,只能摸素着拉着栏杆前行。这一切都让人心酸,这些花一样年龄的可爱的孩子,还没有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就被摧残而死。法西斯的残暴、兽性让人发指。广播中不断读者孩子们的姓名、年龄、国籍,让人心痛不已。我们只有一个愿望,让苦难不要再降临到孩子们身上,让世界和平、和谐、和睦。
据说,战后德国政府不断向犹太人道歉,得到了犹太人的谅解。而日本政府就不该为大量死于他们屠刀下的中国人,也包括大量的儿童说声对不起嘛?
从纪念馆走出来,浓云密布的天空被一缕光冲破,这是希望的光。而纪念馆的对面就是阳光蓝天,古城墙上红花盛开。让我们心情开朗起来,社会在前进,这样的悲剧永远成为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