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普陀(五)
从这里导游带我们来到“不肯去观音院”,这里和南海观音一起统称为紫竹林景区。“不肯去观音院”位于潮音洞旁,是由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是按唐代寺庙风格建筑的。相传,在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佛像泛舟回国,行至莲花洋新罗礁附近,因起风浪,舟不能行,慧锷大师便向佛像祷告“若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船终于在潮音洞旁泊岸,当地一个姓张的渔民看到后,将自己的茅屋献出供奉佛像,这就是最早的“不肯去观音院”。也是“佛选名山”———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开始,故历来被视作普陀第一庵,香火兴旺,不同寻常。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7)迁址于灵鹫峰麓(即今普济寺之前身),潮音洞上的旧址因而湮没。1980年在潮音洞附近新建此寺。还修了一个仿唐建筑——中日友好长廊。这里的观音人称爱国观音,哪的佛不拜,也得好好拜拜她老人家。我们于是行礼,自然还要有所表示。希望观音保佑我们的国家更兴旺,更强大。1918年8月,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先生到普陀山小憩并作诗述怀:“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间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
不肯去观音寺外就是潮音洞。潮音洞口朝大海。据介绍,此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
因为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我们去时,正在涨潮,倚岩俯视,可见潮水涌动,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因为天气晴朗,洞内居然出现彩虹,让人叹为奇观。
石崖上刻有“现身处”三大字。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大概因为这里的奇异自然景观,常使人产生观音现身的幻觉,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希望去往西方极乐世界的。还有的香客,燃手指为香,以表虔诚。到了清朝,如此“舍身”现象愈演愈烈,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莫舍身”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现在亭已毁坏,碑犹在。碑文大致是说大慈大悲观世音是救人于危难,怎能让人跳崖、燃指,严令禁止跳崖、燃指。我因不懂佛法,不能妄加评论,但我想,如果真正信佛就应抛开众多的私欲和杂念,那些让人为功名利禄烧香许愿的恐怕不是佛的初衷吧。为此而自虐,也更是愚昧的表现了。潮音洞上有一个新修的亭子,亭下的岩壁上有很多石刻,有一处石刻久经风雨但仍然清晰,那就是明代的“抗倭石刻”,这个石刻记录了明嘉靖32年(1553年)明朝将领率领兵士在此歼灭入侵倭寇的业绩。这个地方果然不同一般,不但有爱国观音,还有爱国将士的足迹呢。潮音洞的旁边还有一个小池,其实是个泉,以前紫竹林附近的僧人都用这里的水,据说甘甜清洌,用之不竭,传说这里的水用来洗眼能治眼疾,因明朝正德年间,治好了皇太后的眼疾,故改为“光明池”。

(潮音洞)

边看边听边走,来到离潮音不远的紫竹林禅院,传说这里为观音菩萨修道居住处。背山面海,古朴典雅,原为不肯去观音院旧址,旧称“听潮庵”,为聆听潮音洞潮音最佳去处。明末僧人照宁创建,清雍正年间重修,道光二年(1822)改称至今。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曾多次写到南海紫竹林中的观世音菩萨。后紫竹林遭毁,此庵一度衰败,今在原处新植紫竹约3000余,重现了紫竹的繁茂古景。可惜游人太多,很难找到西游记中神秘、清凉又清静的观音菩萨居所的感觉了。此院是1993年底修复开放的,塑有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八十四大悲等像。殿分三重,第一重:供四大天王;第二重圆通宝殿五间,宏大巍峨,殿中供奉2米高1吨重的汉白玉观音坐像;第三重大悲楼,楼下供奉从缅甸请来的4.5吨重的白玉卧佛像。楼西念佛堂供奉“西方三圣”。
紫竹林庵前还建有大型梅雨石浮雕紫竹壁。

紫竹林庵下,海边卧一平坦巨石,称“观音跳”。这巨石处在普陀山最东南端,为普陀山距洛迦山最近点。相传观音菩萨是从洛迦山到普陀山来教化众生的,一个跨步就跳到这块巨石上,所以在石上留下了清晰的脚印。也有传说观音大士是从桃花岛上跳过来的,因桃花岛磨盘峰的磨盘石上也有一只脚印,与普陀山的脚印正好左右相称。不管传说如何,脚印真的很像,分开的脚趾印清晰的留在石上了。观音跳石上还有“观音跳”、“海潮独踞岛,天降自在山”、“灵异古迹“、“至此心善”等题刻。



站在观音跳的巨石上,洛迦山就在眼前,海天相接处小船点点,潮水拍打着礁石发出巨大的声响,我们的普陀游就此结束了。回到宾馆,吃过午饭,乘船回大榭岛,然后准备我们的下一行程,绍兴游。
春游普陀真的很愉快,两天行程,严格的说是两个半天,还是很紧的,如果再增加半天就更好了。人虽有些疲劳,但心情始终不错。细细想来,普陀的海并不碧蓝清澈,这里的山也算不上奇险峻秀,寺庙也与别处有所雷同,佛更是不变的圣容。那么普陀好在哪里?我想“海天佛国”是它真实的写照,正是因为有了广阔无垠的海天,才使这个有佛的小岛成为圣境,因为人们信佛行善,才能与花草树木和谐共存,使得普陀的山更翠、花更红。普陀并非原始森林,树龄在千、百年以上的却有很多。如果我们每个人,无论信仰如何,都能善待大自然,我们的家业就能世代传承。佛无非是要把人的身心导向纯真与光明,我们应该向佛乞求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让佛给予我们一颗包容一切、豁达开阔的心胸,一个永远善待自己和他人的心胸,那我们的明天不是会更光明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