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普陀(四)
醒来,6点,天已经亮了,日出是看不成了,从宾馆出来,就到了海边。来到普陀山,与我们耳目相接的第一道壮丽景色就是浩瀚的东海。但只有此时,我和海才是那末近。退了一夜潮,沙滩更阔,更潮湿,踩在上面并不那么松软,也不十分坚硬。海滩的东边就是矗立在龙湾港上的南海观音,太阳在她身后,把早晨的金光洒向大海。这里的海水是浑浊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却仿佛一个流动的调色盘,蓝色,绿色,黄色交融相错,就象一匹五色的彩缎,很难用一种色彩来形容。因此雍正皇帝用“紫涛”二字来比喻。一个“紫”字或许能描绘普陀海水的复杂色相。在沙滩上漫步的人并不多,有几个和尚师傅在遛早。我指着西南面的一片庙宇请教是什么地方,师傅听我北方口音很是亲切,说他是青岛人来此修行10年了,又告诉我不远处就是南天门,走过去也就15分钟。还送了我一个开过光的佛像,真要谢谢师傅的好意了。
因为潮水退下,从沙滩走过去路线短了许多,几分钟,我就到了南天景区。要游览南山必须经过小松岗,岗上苍松挺拔,绿草如茵。传说每逢佳节,玉皇大帝的7位女儿便来这里观赏人间的美景,所以松岗又被当地人称为“仙女坪”。在普陀山的小径间漫步是最幸福的事情,现在这里气候湿润,草木青青,在大海的衬托下,周围的风景奇幻莫测,如入神仙世界。不知什么鸟叫的清脆婉转,让人的心情十分愉悦,脚步也变得轻盈了许多。南天门孤悬入海,与本岛一水相隔,架有一个小石桥,桥身似龙,顶多十米长,据说这是国内最短的跨海桥了。不过因落潮,从沙滩上就直达岛上了。山回路转,顺路走就到了岛的最南端,此地巨石森立,危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上有条石横跨,上书“南天门”三个大字。进的门去,只见一宽广平台,凭栏眺望,滚滚潮水拍打着岸边巨石,那天水茫茫的景致真的让人激动不已。从这里还可上一巨石平台,上有龙眼泉,崖上有石鼓,左上方有狮子石。不大的一块地方,摩崖石刻密集,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海山大观"四字,苍劲有力,最为引人注目。这里有一个不大的庙“大观篷”,面朝莲花洋。里边也是供奉的观音菩萨。我觉得南天景区是普陀最有特色的小岛,无论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是值得欣赏一番的,但如果不是我自己找到这里,就又要与它失之交臂了。其实普陀不大,慢慢玩,两天足矣。
向西便是短姑道头。此地旧时原为海滩,滩上有“阔十余米,长百来米,小石自相零附,两侧错列巨细不一形状各异的岩石”,有些石上镌有“短姑古迹”等字样(因有一姑嫂拜观音,观音给小姑送饭的传说得名)
出没于潮汐浪涛之中,成为旧时的天然船埠。船到短姑道头边,可是靠不了岸,还得用长不过一丈、宽不过三尺的小舢板摆渡。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普陀山住持了余、莲禅二僧因潮落潮涨,往来船只靠岸不便,遂募资用巨石垒成长达11米,宽8米的石条道头。在未建普陀山客运码头之前,凡前来普陀山参札进香、揽胜观光者,都得由此登岸。现今虽然有了客运码头,但游客仍绵恋着这个人普陀名山的第一处胜境。
回到宾馆,刚好吃早饭,随后导游来带我们去朝拜南海观音了。“南海观音”铜像矗立在普陀山南端龙湾山岗,此处可谓风水宝地,依山傍海,秀林葱郁。它是1997年建成的标志性的巨型露天铜像,从下往上看,四大天王把守天门,蓝天白云下,观音菩萨高高在上,如不是因为周围的凡人时时提醒你,你也许会以为真的到天国了。走上高高的台阶,只见观音双目垂视,眉如新月,左手托起法轮,右手施无畏印,显现大慈大悲相。这个观音造型和其他观音像虽无多大区别,却很受端详,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观音都是那么慈眉善目,那么超凡脱俗。据介绍,观音像身高18米,莲花座高2米,三层座基13米,总高33米,占地5500平方米,亚金铜铸造,总重70吨,其中仅面部就重1.42吨,含纯金6.5公斤。耗资4000多万元,堪称当今世界观音铜像之最,是海天佛国之象征。它也为普陀山增添了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氛,这里一年四季香火兴旺,游人不断。我们去时还是淡季,虽没有佛教盛事,还是有许多人前来参观。




我们在导游的指点下,遥看海上的睡观音——洛迦山。这座小岛远看确实像一个安详躺在莲花洋中的观音,天虽有轻微的雾气,但观音的头、颈、胸、腹和脚都能分辨出来。岛上有一塔,是五百罗汉塔,导游说那是观音的心脏。据说那里是观音最早修行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