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代汉语语法1
(2014-09-23 22:59:37)
标签:
文化 |
分类: 学校教育 |
汉语从古至今,语法的发展变化与词汇比较起来要小得多,古今语法可以说变化不大,不然又会大大增加我们读懂古文的难度。但是毕竟也有变化,我们就把古今语法差异比较大的地方讲解一下就可以。我们准备从句法和词法两方面来讲。
一、句法
一)古汉语判断句
1.判断句的含义及突出特点
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那么古今判断句的最大差异在哪里?
2.古汉语判断句的种类
1)四种基本类型
……
……
……
……
(者,语气词,起舒缓语气,分割主谓作用。也,煞尾作用的语气词)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史记·项羽本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我,子瑜友也。《资治通鉴·汉纪》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此人力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
以上四种为基本格式,哪种典型常见呢?哪种最早呢?
最常见的实际上是第二种(…,…也。)在古籍中约占到70%以上。它应该是最典型的。而不是第一种。
最早的格式是第四种(……,……。)。到了春秋以后,才逐渐加标志性的语气词,如“也”。但有时主谓区别也难,又加了“者”字。大致就像这样,
王忠濤,教师。
王忠濤,教师也。
王忠濤者︱dia︱,教师也︱a︱。
注意:不是所有带“者”字中,“者”字都是语气词。如,
代汉者,当途高也。《三国志·魏书·袁术传》
2)在名词前加上
吾乃大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诚不能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带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是”很像判断词,这在先秦比较多,一般在先秦文献中,将其看成指示代词大体不会错,而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先秦极少,而到了秦代以后,尤其两汉以后作为判断词才多起来。如,《史记》中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但是整个古代社会用判断词“是”的也是处于少数,在文言文中很少使用。
4)带有”为“字的判断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战国策·赵策)
群凶为谁?(三国志·魏书·刘表传)
以上这些“为”都可以对译为“是”“就是”,看起来它应该是判断词,相当于“是”,作为系词。目前学界对“为”字是否为判断词是有争议的。王力、郭锡良等学者认为“为”字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不必把它看作上古真正的系词,即不把它作为判断词。如果看作判断词,“为”应与“是”功能一样。如果一样,如,“制,岩邑也。”就应该能说成“制为岩邑也”,但却不能说成“制为岩邑也”。
5)表示否定判断句
往往在主谓间加上副词“非”,翻译为“不是”,实际“非”相当于“不”,“是”后加上去的。如:
“非”字与“是”连用,在东汉王充《论衡》中最早出现,出现在否定判断句中为“非是”,它就作为副词,东汉末期又出现“不是”字样,“不”也是副词。
“非”由单纯表否定的判断,后来又引申表假设,加入意义。如,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论语)
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3.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1)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的含义:
简单点说,是指虽然形式上是判断句,但主谓语间并非指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种情况。
根据主谓间语义关系来看这个问题,如现代汉语
我是教师。(类属关系)
今天是星期一。(等同关系)
滕,小国也。(表示类属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表示等同关系)
2)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1)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
此臣等所以痛心也。(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国家所以略其衅情(罪状)者,求犄角之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原之所以自容于明公,公之所以待原,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三国志·魏书·邴原传)
(2)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
二人皆玉也。(三国志魏志苟彧传)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
这往往是压缩式的判断句、代称句,翻译时要进行补充说明。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百乘,显使也。(冯谖客孟尝君)
布,狼子野心。(三国志·吕布传)
吏者,民命。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白居易《轻肥》)
(朱绂、紫绶都是佩戴的饰物丝带。句意:佩戴朱绂的都是大夫,佩戴紫绶的都是将军。)
附:
注意区分判断句与陈述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永州八记)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二)古汉语被动句
1.被动句的含义
含义: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这样的句式就是被动句。世界上的语言一般逻辑思维形式:主语+动词(谓语)+宾语(行为对象)
2.古汉语被动句的种类
主要分无标志和有标志的被动句两种类型。
(1)无标志被动句(又称意念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守株待兔)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庄子·胠箧)
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2)有标志的被动句
A、“于”字句
郤克伤于矢。(左传·齐晋鞍之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许行)
形式: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乎”字句: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公羊传
志乎古,必遗(遗弃)乎今。(韩愈
B、“见”字句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
形式:见+及物动词(与被子句很相似)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汉代后,大约到魏晋南北朝时就混乱了,开始表示主动,如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注意:
例如: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见仇。
请勿见笑。
请勿见怪。
见谅。
见教。
古代的“见”表示主动,又表示被动,使用较乱,后来就不用其表被动。
C、“为”字式
将为戮乎!(左传·齐晋鞍之战)
b、为(+O宾语+V动词)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c、为… …所… …(战国末出现,现在也在用)
为事所累
d、为…
…见…
…(与“见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庄子·秋水)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e、为… …所见(+双音节)… …
遂为邪议所见构会(诬蔑)。(三国志·吴书·胡综传)
为…
…之所(+双音节)
谬为灵祇(QI地神)之所相佑也。
D、“被”字式
它产生晚,约在战国末期,有两种情况:
a、被(+V动词)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b、被(+O宾语+V动词)
臣被尚书召问。(东汉蔡邕《被收时表》)(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例子)
被字句在唐代后才大量使用。
E、“受”字在古代也可表示被动
晁错受戮,周魏见幸。(李陵·答苏武书)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资治通鉴·汉纪57)
比较:“为”字式与“被”字式发展差不多,开始都加动词,后都加宾语加动词,但后来发展又不同了。
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为”字式与“被”字式最初发展相似,但为什么后来逐渐选择“被”,而未选“为”呢?二者词义基础是什么?
第二、“为”、“被”后面为什么出现宾语?这一定有其发展过程,过程怎样?
三)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即古汉语语序)
又称词序,即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古今句子成分位置就基本一样,都是:
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古汉语句子成分位置:
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的位置、介词宾语结构的位置等。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成宾语前置4)代词“是”宾语前置5)介词“以”宾语前置。下面分别来看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唐以前最普遍,最具有普遍规律,无论作动词宾语,还是介词宾语都要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以上为动宾前置,但也有例外情况:
子夏云何?(论语·子张)
武帝问:“言何?)(汉书·酷吏传)
下面看介宾前置
乃入见,曰:”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例外:
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史记·晋世家)
以何验之?(论衡·无形篇)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都有否定词,常见的八个:“不”“弗”“毋(无)”“未”“否”“非”“莫”
有时作动词,如“无”,
可作无定代词,如“莫”。
父母之不我爱。(孟子·万章上)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
大国亦弗之从而爱利。(墨子·非攻)
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以上几个句子有规律: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种句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要出现否定词;二充当宾语成分的必为代词。(以不、毋、未、莫典型)
例外情况: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尔不许我。(尚书·金滕)
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3)用复指代词“之”“是”等帮助构成宾语前置
姜氏欲之,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唯才是举。(曹操《术贤令》)
4)代词“是”作宾语常前置
寡人是征。
5)介词“以”的宾语常前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齐桓公伐楚)
以上为宾语前置常见的五种情况,前三种更常见些,后两种相对少些。
2、主谓倒装句
也即谓语放在主语前,这种谓语前置句式,常用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贤哉,回也!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君子哉,若人!(论语·公冶长)
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3、定语的位置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聊斋志异·促织)
鸟兽之害人者消。(孟子·滕文公下)
4、介宾结构的位置
1)“于”组成的介宾结构
赵氏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作补语)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墨子·公输)(作补语)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作补语)
2)“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荀子·劝学)(作补语)
名垂乎后世。(荀子·王制)(作补语)
3)“以”字组成的介宾结构
一般放在谓语前作状语,有时作补语,翻译后一般作状语。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作状语)
4)其余介词构成的介宾结构
一般都在谓语前作状语,与现代汉语同,如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上是介宾结构常见的四种情况。
5、数量成分的位置(名量词与动量词表示法)
数词:指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在结构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补语,以修饰名词和动词的实词。
量词:指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经常与数词结合起来,在结构中主要充当定语和补语,以修饰名词和动词的实词。它主要表数量和动作行为数量的单位,可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数词在后面再讲,此处只讲量词的表示法。古代早期无动量词,名量词也很少,最初也作为名词,从名词发展而来。名量的数词常置于名词后,表动量时常把数词直接放于动词前面。
现代汉语中量词十分丰富,这比其他民族语言也丰富得多,外国人学汉语时觉得很难,但古汉语量词却很不发达,这就导致了古今在表示名量与动量上的显著差异(位置也有不同)。
名量词与名词配合,如丈、尺、张、头等。
动量词与动词配合,如次、遍、回等。
现代汉语动量词: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作补语)
古代量词表示法如下:
1)名量词的表示法
名量词又称物量词,古汉语中的名量词最初是一些表度量衡的词,如尺寸寻常仞;升斗斛(hu阳平)镒锺;两斤钧等。汉代以后,一些名词演变为动量词,如枚头株只颗条粒等,名量词是从名词发展而来的。古汉语中名量词表示法有四种方式:
(1)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含名词性短语,下同)前,不用量词。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礼记·
(2)数词放在名词后面,不用量词。
齐为卫故,代晋冠氏,丧车五百。(公羊传·
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汉书·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3)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前面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孟子·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晋书·
(4)数词带量词放在名词后面
子产以帷幕九张行。(左传·
闽越五献高帝蜜烛二百枚。(西京杂记·卷四)
2)动量词的表示法
古汉中动量词产生较晚,据考察,汉代以后才开始出现,唐代渐多。古汉语中动量词的表示法有三种方式:
(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含动词性短语,下同)前面,不用量词
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孟子·
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史记·平原君列传)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作战三次,败逃三次)(韩非子·五蠹)
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史记·苏秦列传)
逐之,三周华不注。(左传·齐晋鞍之战)
百战百胜
(2)数词带量词放在动词前面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彼常愿欲共我一过交战。(宋书·索虏传)
(3)数词带量词放在动词后面
谨追辞叩头五百下,两手自缚。(三国志·吴志·
且共汝辈赤脚入棘针地走四五遭,汝等能乎?(陶岳·
有时古汉语数量的表示法也比较灵活,有时甚至一句话中采用了两种表示方式:
有时为了强调动作数量,数词移动到谓语的位置,如
总之,关于数量词的表示与现代汉语比较,古汉语量词较少且方式较多。
汉语动量词大概产生在东汉后,之前汉语无动量词。中古时期数词常带上动量词就可以放在动词后面了。
吾于读书不过三遍,终身不忘。(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