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203多多议扇









多多议扇是多多益善成语的谐音语。“多多益善”本是汉刘邦夸奖大将韩信带兵“越多越好”的意思。以此应该说善与好相通。民间有俗语:出家人不爱财,多多益善,左证善与好同是一个道理。
“议扇”,是与朋友尽情探讨扇文化的交流方式,与“益善”似乎毫无关联。就像“一退六二五”本是斤称流法的珠算囗诀,人们利用谐音语演变成了“一推六二五”不负责任的行为一样,改变了文字的原意。但“扇”与“善”确有几百年扯不断的关系。
善,是一种美德;善,是一种情操;善行善举,历来被华夏民族推崇为最高品行。判断“善”与“恶”是一切观念的基石。如果分不清“善”与“恶”就谈不上品行的高低。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观念中,不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将赞美“善”和“好”浓缩为“善哉”。早在两千多年的《左转》中就出现了善哉之说。佛教传入我国,翻译佛经借用“善哉”一语,让“善”在民间、在宗教界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中华文化特有的功能就是将复杂的哲理,用一种现实的东西来比喻,使人们便于理解和接受。人们把善比喻为水,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随形而生,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就理解了“善”的真谛。
扇是善的谐音,犹如民俗文化中的虎与福;鹿与禄;鸡与吉;鱼与餘一样,人们崇尚“善”,就把扇子当成了“善”的象征。扇是民间纳凉的实用工具;扇也是文人雅士的标配,扇是高雅的玩物,扇也是风月场上的信物。
扇文化博大厚重,广植于民间。中国有四大名扇:绫絹扇,薄如蝉翼,温文尔雅;丝竹扇,璨若云锦,华贵轻柔;檀香扇,清香四溢,古朴优雅;火画扇,款式高雅,美观大方。扇分两大类,即团扇和折扇。最具“善”意的应该说是折叠扇,即展开可用,折叠可藏,在扇文化中可谓是怀袖雅物。名扇配上明珠宝石扇坠,或用真丝彩线编织的流苏点缀,更是近代才子佳人标配的玩物。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光、冷画,已不是纳凉摇扇的时节,小扇扑流萤,才是佳人的心态。小扇似乎也是身份的象征和境界的标志。人们熟悉的《桃花扇》,就是明末时期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以扇为信物的爱情故事。李香君为抗官场逼婚,血溅扇面。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将扇面血迹点画成一支桃花,于是成就了千古风流佳话《桃花扇》。真情、善意与美联系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真、善、美。
折扇精美,制扇工艺考究,必然要有精湛的制扇技艺。当今科技手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制扇已成了民间工匠的绝活。一把高档名扇价格不菲,不说是价值连城,也能拍卖到几十万元的高价。上档次折扇的扇骨扇柄讲究用几十年的阴干老料。名贵的湘妃竹,棕竹、檀香木都是上乘选材。名家工匠制作,再有书法、字画大家书写扇面,古风古韵,都被视为折扇的上品。
折扇的档次区别较大,在民间也算是雅俗共赏之物。十几元的素面折扇,经简单的绘画书法处理,不仅实用、典雅,也蛮有几分文化气息。在纳凉之余,玩扇赏扇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情怀。
春夏之交,处于亚热带的琼岛已经感受到酷暑的味道。在当今空调制冷普及的时代,扇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纳凉方便工具。就地取材,在院中的棕榈树上剪一支叶片,经修剪压制,再用电烙铁烫制上简单的图案,便是一柄得心应手的扇子了。更有些文化趣味的人,在网上邮购一把物美价廉可心的素扇,描摹一幅图案:或墨竹、荷花;或秋菊、牡丹;题句:心静自然凉、竹雅兰香,难得糊涂,上善若水等名句附庸风雅,既抒发胸臆,也是一种玩物的乐趣。
老来喜欢涂鸦解闷,于是就有朋友找上门来让帮忙画扇,都是邻里好友,来者不拒。近来画几幅扇面,不说好赖,尽心尽力朋友满意就好。善口好开,善门难闭,既是为消遣闲开心,涂鸦、议扇,顺口成了“多多议扇”一说。打发时光,心静自然凉嘛。承蒙抬爱,忙活一阵也是高兴的事!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