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出反馈线性化的多移动机器人目标包围控制

引用本文
寇立伟, 项基. 基于输出反馈线性化的多移动机器人目标包围控制.
自动化学报, 2022,
Kou Li-Wei, Xiang Ji. Target fencing
control of multiple mobile robots using output feedback
linearization. Acta Automatica Sinica,
2022,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6383/j.aas.c200335?viewType=HTML
文章简介
关键词
协同控制, 非完整约束, 分布式控制, 反馈线性化
摘
针对受非完整约束的多移动机器人系统的移动目标包围控制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输出反馈线性化的局部协同控制方法. 利用机器人与邻居节点和目标的相对距离信息和角度信息以及机器人自身的方位角信息设计协同控制器. 该方法无需事先指定包围编队形状, 可实现对移动目标的速度估计, 且保证机器人之间的障碍规避. 严格的理论分析证明了移动目标指数收敛到多移动机器人系统所构成的凸包内部. 最后, 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引
近年来, 多移动机器人的协同控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和单一机器人相比, 多移动机器人能够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 同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更强的鲁棒性. 典型的多移动机器人协同控制主要包括包络控制、主从编队控制、环形运动控制等. 本文主要研究非完整约束下的多移动机器人的包围控制问题, 旨在设计一种协同控制器, 不考虑具体的编队形状同时能够保证移动目标指数收敛到多移动机器人构成的凸包内部.
目前, 已有一些完整、系统的包围控制研究成果. 如文献[8]采用图论和动态系统理论研究了一阶积分型机器人的包围控制问题; 文献[9]利用复邻接矩阵方法设计了一种分布式包围控制器. 但是, 以上控制策略无法扩展到受非完整约束的多移动机器人系统. 非完整系统控制的难点在于, 不存在任何连续的静态状态反馈控制律使其稳定到平衡点. 然而, 文献[11]指出如果选择合适的坐标平移, 非完整系统能够满足输出反馈线性化条件, 使得控制器设计更加简洁. 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在机器人、水面船等各类非完整系统的控制器设计中.
另一方面, 多移动机器人的包围控制问题可认为是环形运动控制的扩展. 环形运动控制在包围目标点的同时, 围绕目标点做等角度的圆周运动. 文献[14]考虑静止目标, 研究了在联合连通图条件下的环形运动控制. 文献[15]考虑了速度约束下的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环形运动控制.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感兴趣的目标点经常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文献[16-17]研究了多小车对常速移动目标的环形运动; 文献[18]研究了目标速度时变情况下的环形包围控制.
然而, 以上文献都要求事先指定编队形状或是相邻机器人之间、机器人和目标点之间的相持距离/角度. 考虑实际复杂时变的外部环境, 不可能对其事先指定. 而且对于时效性较强的包围控制, 将目标包围在机器人构成的凸包内部是其首要任务, 基于以上考虑, 文献[19]提出了一种新的目标包围控制策略, 该策略能够使目标收敛到多智能体构成的凸包内部, 并且无需指定包围队形.
在文献[19]的基础上, 本文研究了受非完整约束的多移动机器人的移动目标包围控制问题. 通过坐标偏置, 为移动机器人设计输出反馈线性化控制器, 并引入障碍函数和自适应项实现障碍规避和对移动目标的速度估计. 和文献[19]相比, 本文一方面将单积分系统扩展到了受非完整约束的多移动 机器人系统, 另一方面将静止目标扩展到了未知常速移动的目标. 主要贡献: 1) 控制器可使多移动机器人包围移动目标, 使其指数收敛至移动机器人所构成的凸包内部; 2) 引入障碍函数保证了机器人之间的障碍规避; 3) 引入自适应项实现了对移动目标的速度估计; 4) 利用局部线性化方法研究了多移动机器人系统方位角动态的稳定性.

图

图
作者简介
寇立伟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5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协同控制, 自主水下航行器控制.
E-mail: koukou@zju.edu.cn
项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 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 2005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自主无人船与航行器, 分布式优化和电力系统柔性控制. 本文通信作者.
E-mail: jxiang@zju.edu.cn
相关文章
[1]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6383/j.aas.c200185?viewType=HTML
[2]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6383/j.aas.c190628?viewType=HTML
[3]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6383/j.aas.c201041?viewType=HTML
[4]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6383/j.aas.c190018?viewType=HTML
[5]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6383/j.aas.c180484?viewType=HTML
[6]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3724/SP.J.1004.2014.02541?viewType=HTML
[7]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3724/SP.J.1004.2014.02595?viewType=HTML
[8]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3724/SP.J.1004.2013.00943?viewType=HTML
[9]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3724/SP.J.1004.2012.00882?viewType=HTML
[10]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3724/SP.J.1004.2011.00471?viewType=HTML
[11]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3724/SP.J.1004.2011.01114?viewType=HTML
[12]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3724/SP.J.1004.2009.01128?viewType=HTML
[13]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360/aas-007-0709?viewType=HTML
[14]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doi/10.1360/aas-007-0265?viewType=HTML
[15]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id/14382?viewType=HTML
[16]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id/15618?viewType=HTML
[17]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id/16583?viewType=HTML
[18]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id/16748?viewType=HTML
[19]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id/14147?viewType=HTML
[20]
http://www.aas.net.cn/cn/article/id/14745?viewTyp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