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二)

标签:
安庆桐城杂谈 |
分类: 桐城方家 |
江觉迟是赴西藏草原支教的义工,一去就是五年.前年,她将自己在西藏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酥油》,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在海拔4700米的地方她修路,建学校,资助了许多孤儿。她几次险些把命送在那里,但她依然心系高原。在西藏小学孩子们不做广播,课间由小江领舞大家一起跳藏舞。此时她想着西藏的孩子们,教我跳起了课间舞。
程长庚的塑像建在街心花园。这里是安庆有名的票友广场。每天从下午开始有上千人,十几个摊,人人可唱,谁爱唱谁唱。有整本大戏,有片段,有选唱,如坐小凳自备茶杯,有人随时给你添水,人们可随意打喜(给钱)我看见放钱的小篮里从1元到十元不等,甚至有二十元的。
们又遇到她。也许这就是她幸福的晚年。
六年前,我在安庆参加拍摄安庆电视台投拍的电视剧《男人有义,女人有情》和我的专题《寻根》那时我认识了才来台里两年的大学生汪小覃。六年过去了,老友相见格外亲。我们先来到韦家巷汤圆店,还是那个样子,还是那个久违的味道,照一张相似的照片大家瞧瞧。
这是六年前我和小覃吃饺子的时候,民俗学家阮贻辰先生给我们抢拍的照片。那次我们除了吃韦家巷汤圆,还吃了美味无比的江毛饺子。可惜,此次再尝完全沒有原来的味道。大失所望。11
走进安庆一中,原本湿漉漉的天凭空刮来一阵风,风把这株早年日本友人种的樱花树吹动了,一时花辨纷纷扬扬飘落而下,形成少见的樱花雨,太美了!也许这株繁茂的樱花树在欢迎我,向我展示安庆学子的辉煌。安庆出人才啊!
大南门。六年前我来过这里,那时我捧着父亲离开安庆时的照片,口未开泪先流。我在这里寻找胭脂巷,寻找我的家。那次我吃过这里的大饼油条,买过这里的炒米,又见老乡,倍感亲切。
一座藏在公园里的土菜馆,《西湖小院》我将在这里答谢安庆的朋友。后来才知此店年轻漂亮的女老板也是桐城人。在这里我又一次吃到了地道的桐城菜和想了好久的槁子杷。
此次还乡,麻烦了许多人,认识了许多人。让我这个在名利场拼杀多年,早已精疲力竭的人在短短七天中感受到久违的亲情。在答谢小宴上我有许多话要说,可酒杯举起我却一声呜咽什么也没说就坐下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坐的都知道我要说什么,不说啦,一切都在不言中。
我这人很传统,重亲情。我虽生长在北京,但对安庆对桐城的情感是那么的深,那么的亲,那么的容易动容。因为这里有我的根!
我不想一一介绍照片上的人了。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姐妹是我的乡亲。我心存感激地在京遥望,遥望美丽的故乡默默的问:我的朋友,我的故乡人,你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