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
(2009-11-23 15:54: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 |
史家小学七十周年校庆与诸多校庆大同小异。
19日至22日为校庆日。在此期间同许多校庆一样的热闹,喜悦、乱、人多,猛一眼都是陌生人,细看两眼惊呼!接着握手的,拍肩的,互相拥抱。不一样的是我和濮存昕在庆典开幕仪式上代表我们班上台献给学校一本书,我做了即兴发言: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我们66届六.一班的同学们用两年的业余时间,自筹资金,自己动手校对设计、出版了一本书《我们班》献给学校七十诞辰。书不厚写不下我们几十年的人生之路,但是通过这本书让人们知道:良好的基础教育何等重要;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何等重要;遇到一个有爱心,懂教学的老师何等重要!
在这本书里大家能看到一个青涩的卓立(现任校长65岁)也能看到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成长。谢谢!
也许是发言不错,19日校庆开幕典礼上献书一次,21日老校友返校日我在去学校的路上又接到通知,让我再献一次。于是,我代表班集体献了两次书。有给母校写书的,献两次的不多
这次校方没想到来了这么多老校友,上至80岁第一届毕业的老人下有十几岁才进初中的孩子。人多礼物少,资料也不发了。这那行啊,我迈开两腿(电梯人多上不去)一楼——五楼,四楼——地下一层来回跑,为我们班同学取能要到的资料。(别的班同学很羡慕)我高兴的给大家发人民大会堂的晚会票和唯一一张大会堂的停车证(本是学校给我的),发学校的纪念邮票首日封,发美术杨老师曾为我们第一任班主任唐老师画的速写翻拍照片。最后发晕了,把杨老师为我和濮存昕签送的两本画册也发给美术组的同学了,好在后来找回,否则对八十大几的杨老师和濮同学没法交待。不管我多糊涂,也不管自己最后什么没留也没去演出,但心里十分欣慰。当回到家中把送给没参加庆典的龚姓同学的资料整齐放好,一切算是结束了,我才松了口气。这时心情愉悦面带微笑,身上像散了架一样。想想白天遇到安安,她还说我不减当年。呵呵,她要是看到我晚上的模样就知道早已不如当年喽!否则我也不会推掉在此校庆中的个人演讲和大会堂的演出,力保班里活动。
哦,还有一点不同于别的校庆。我们班有个同学从二年级就因父母工作的需要转学了。几十年他离京回京几经搬家却一直保留着在史小读书时的课本和练习卷子及一张小小的听课证。此次把它们献给了母校。我看着这些发黄破旧的课本和整齐的卷子,被感动了,我的脑海中出现一句话,史小情结。
我们这些50年代出生的人,是在史家胡同西口,那个小庙中渡过了七年多的时光(文革一年多未离校)。今天,我们在现代化的新校舍庆典参观兴奋不己。中午学校为大家准备了饺子意为团圆。正当我们几个同学端着不锈钢的托盘坐下吃饭时,一位女老师走到我身旁,一边称赞我们班的书一边问我,你们好久没用这托盘吃饭了吧,是不是特亲切?我们笑了,答道,我们从没用过托盘。这位并不算年轻的女老师很诧异,我们七嘴八舌地告诉她,我们那时还没有托盘,每天带饭。
也是这位女老师在19日的庆典上,看我从她身后过,脱口高叫:方子春。我面带微笑点头示意,脑子飞速搜索回想她是谁。听到她第二句话后,我嘴巴咧开头脑放松。她说,这次看见真人了。
好了,校庆已过,一切又从回忆与纪念中回到现实。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日子好像没有什么不同。不,刚才接到孙姓同学来信息,她为巳得脑血栓的王老师找到一位好大夫,跟我要老师的电话。这就是与校庆前的不同,不同在于多了一层情,我们已过中年,我们的老师们能来参加校庆的大多是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见到他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让我们也为一生执教的老师们做些什么吧。
还有一位老师让我感动,她叫杜小川,上海人。一生在校都是副课老师,她不光教过我,我哥哥和我先生,也教过我女儿。她为人热情办事认真。她几乎能说出她教过的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人称史小活电脑。在返校日上,她把我们全班同学叫到一起共进午餐,见我未到,马上叫同学去找我,当我站在杜老师面前,老人马上站起第一句话就是,方子春看到你们全班同学给我特意签过名的书我很感谢!同时要问你两个问题。
一、我仔细看了签名共36人为什么有两个孙钢。我一听有点发傻,一面纸上龙飞凤舞的随意签了30多个名字,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怎么数的啊!我只好承认孙钢在国外,名字是同学代签的。
二、全书共有四个错字,在xx的文章中,x页x行,应是怎样写,写成什么了,在xxx的文章中x页x行……听说老师一字一句地讲着,我好像从未离开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没有什么不同,光阴似箭,变化的是我们的年龄。
时光荏苒,母校已过七十高龄,她像一位母亲培育着一代又代新人。下一个十年庆典我不知是否还能再来,但史家小学为我的人生之路打下的良好基础,我永生不忘!
十九日校庆开幕庆典上我和濮存昕代表全班向校长卓立(我们的最后一位班主任赠书。红衣服的男士是57年的毕业生,他也献上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