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子女为何不愿与老人同住?

(2009-02-19 11:02:56)
标签:

育儿

谁不希望风烛残年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毋庸置疑,痛失老伴的形单影只、无人赡养的困顿窘迫是一种锥心刺骨无法言说的痛,殊不料,子孙满堂老有所养亦摆脱不了难言的尴尬。

 

为什麽会发此感慨呢?这得从爷爷前段生病说起。爷爷因胃渗血引发昏迷,经过一晚上抢救,才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元旦,回去看他。彼时他刚出院,一个人仍蜗居在那间租来的,只有几平方的小平房里。平房前过道很狭窄,周围林立的楼房毫不留情地将光线尽数截留。还好,有一个电暖炉散发屡屡暖意,显得冬天并不那麽寒冷。

 

对一个下有5个子女的老人来说,这场景未免有点凄惶,也难以被外人理解——4个子女同城居住且都有房有业,大家却宁愿找个保姆照顾也不愿与其同住。拿生意忙作借口成立吗?回来的路上,老弟还犹自愤愤不平,透过车窗外星星点点的灯火,我却陷入沉思——是子女不孝顺吗?可爷爷昏迷时,三叔、四叔丢下做了一半的生意,几百里路程星夜往家赶;爷爷住院时,兄妹几个轮流照看,端屎端尿;爷爷出院后,大家嘘寒问暖,精心侍候;怕夜晚发生意外,叔叔还专门给他买了部手机(尽管爷爷住处距两个叔叔家只有几步之遥);逢年过节,子女甚至孙子辈都会给他不等数额的零花钱……

 

除却不孝顺,子女不愿与老人同住的原因想来还有很多:

 

一、生活不讲究

 

老人不太讲究卫生,抛却身体因素,更多的是一种本性。这点在农村,表现尤其突出。随地吐痰,衣服领子不脏成一道黑印不会主动脱下,洗脚更不是每天的必修课,房间一团糟乱,东西随处乱放……时日一长,不要说儿媳整天嘟囔,就连儿子也看不惯。

 

二、局促、不自在

 

夫妻在一起,穿得暴露点抑或开个半荤半素的玩笑,都无伤大雅,到了老人那里,保守则意味着正派,暗送秋波则意味着轻浮。切忌旁若无人腻腻歪歪地跟另一半亲密,哪怕只是拉拉手也不行。起夜时,最好全副武装,否则,一旦“撞鬼”,那场面可是相当地尴尬。而且,夫妻间有什麽矛盾或不满,忍字为上,即便关起门来吵,也得尽量控制音量。

 

三、容易引发更多矛盾

 

老年人爱唠叨,爱操心,爱管闲事。本是夫妻间的小矛盾或兄弟间的小争议,老人一参与,问题变得复杂起来。也许家庭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且,由于双方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教育理念等等存在差异,很容易为以后的战火埋下伏笔。

 

四、沟通有障碍

 

老人的呆板、反应的迟缓以及交际圈子的狭隘决定他们很难与时俱进,要想与子女成为朋友无话不谈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子女孝顺,还愿与老人唠唠家长里短,回忆回忆当年,但这肯定不是生活的常态,因为整天为生活奔波的子女不可能有那麽多闲暇,即便有闲暇,也不一定有足够的耐心与热情听老人唠叨。通常,子女与老人在一起可谈论的话题少之又少,出现冷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品质或作风有问题

 

如果老人属于无私、可爱型的,即便有些不妥之处,子女也能谅解,最怕老人生活作风有问题或生性自私。因为生活作风有问题哪怕是过去时,也会让子女内心瞧不起,而自私的人到哪儿都不会讨人喜欢。

 

六、不能一碗水端平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却偏一个向一个。也许因为某个子女特别出色抑或特别听话,父母就对这个孩子宠爱有加。这个可以理解,但要有限度。过于明显,就会让其他子女内心失衡,继而不满。 

 

七、子女间互相推卸责任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可子女一多,彼此间就容易推卸责任。俗话说,亲兄弟明算帐,兄弟间的隔阂罅隙大多也因利益而起。如果子女中有一个破坏规则,不抚养老人,别的子女虽气愤,可谁也不敢轻易往自己身上揽,生怕以后老人有什麽事,都往自己这边推。弄到最后,老人便成了烫手的山芋,陷入尴尬境地。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是,与父母分开居住,如果经济允许,最好在同小区内给父母买套房,这样,既方便照顾父母,也避免了彼此间矛盾产生,等宝宝出生,老人还可以帮忙照看,不用再雇保姆,一举三得。

 

然而,当我们老去时,我们的独生子女压力也可想而知。也许,迫于经济所压,我们还得与子女同住或者子女也需要我们帮忙,怎样做一个招人待见的小老先生、小老太太呢?这个问题也许为时过早,可孩子长大也就是眨眼间的功夫。我想,我们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一定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因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