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上京临潢府通考(六)

(2018-02-05 09:24:07)
分类: 辽史研究

七、辽上京临潢府消亡过程及地理信息丢失原因

(一)辽代末期辽上京临潢府曾经屡次遭劫掠

《辽史》卷一百《列传第三十·耶律章奴》记载:“章奴见淳不从,诱草寇数百攻掠上京,取府库财物。至祖州,率僚属告太祖庙云:……加以盗贼蜂起,邦国危于累卵。”

“西至庆州,复祀诸庙,仍述所以举兵之意,移檄州县、诸陵官僚,士卒稍稍属心。时饶州渤海及侯概等相继来应,众至数万,趋广平淀。其党耶律女古等暴横不法,劫掠妇女财畜。章奴度不能制,内怀悔恨;又攻上京不克,北走降虏。顺国女直阿鹘产率兵追败之,杀其将耶律弭里直,擒贵族二百馀人,其妻子配役绣院,或散诸近侍为婢;馀得脱者皆遁去。章奴诈为使者,欲奔女直,为逻者所获,缚送行在,伏诛。”

这条史料说明:辽代末期辽上京临潢府、祖州多次遭到战乱兵祸的劫掠,城市和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和损毁。

    (二)【辽】史愿著《金人亡辽录》中记录了金灭辽时期劫掠过程

天庆九年夏(公元1120年):“金人攻陷上京路。祖州则太祖阿保机之天膳堂,怀州则太宗德光之崇元毁,庆州则望圣、望仙、神仪三殿,乾州则凝神,宜福殿,显州则安元、安圣毁,木叶山之世祖诸殿陵寝并皇妃、子弟影堂,焚烧略尽,发掘金银珠玉器物。”

    保大元年(公元1121年),“余睹叛归金国。”

    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金人陷中京。天柞幸燕。闻余睹为金人前锋,引导娄宿孛茧骑兵掩至,惊骇,率卫兵五千骑西走云中府。应行富内三局珍宝库,祖宗二百年所有珠玉金银匹帛皮毛之类,莫知其数,尽为金人所掠。道中卫兵稍稍引去。天祚与诸王并长公主、驸马诸子弟三百余骑由石窟寺遁去。过云中城下,留守萧查刺以下接见,有旨。贼马不远,好与军民守城。但取马三十匹随行。迤逦入天德军云巾,外得土豪二百余骑,护卫趋渔阳岭,入夹山四部族卫。

金太宗,天会2年(公元1124年“二月,诏有盗发辽诸陵者,罪死”ƒ

这条史料说明,自公元1114年女真起兵灭辽开始至公元1124年,10年之间劫抢辽人财物,盗发辽诸陵的事件持续发生,愈演愈烈,金太宗不得不颁布“诏有盗发辽诸陵者,罪死”,这样的重刑加以遏制。

(三)金灭辽之后刻意隐匿辽上京临潢府等相关信息

   辽初建国前后,出于政权需要,对勃图山即木叶山等辽上京临潢府周边的七座山,潢水、土河、辽河等山川河流进行神话包装,大肆演绎出了一幕幕的化人为神活动,搞出木叶山白衣观音、青牛白马相会,龙化州金玲岗受禅,祖州“太祖御靴”等一系列神话。宣传巩固自己建立的政权。但是金灭辽的过程中,实实在在上演了一场地地道道的劫掠、复仇、毁灭活动。辽人的“祖”“祖州”成了女真人报复与宣泄的重点对象。契丹人的墓坟、宫室、庙像一齐烧了,都城、圣山彻底被弃,并采用更改地名的方式涂抹掉契丹人的文化记忆。女真人采取毁弃、隐匿、淡化契丹文化记忆的手段,实行文化拔根行动,彻底毁灭契丹人的文化根源。经此浩劫契丹人的文化根源被刻意淡化

根据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记载兀室(改作乌舍)云:我皇帝从上京到了,必不与契丹讲和。昨来再过上京,把契丹墓坟、宫室、庙像一齐烧了,已教契丹断了通和底公事。而今,契丹更有甚面目来和也。千万必不通和,只是使副到南阳,奏知皇帝,不要似前番一般,中间里断绝了。我亦曾听得数年前,童贯将兵到边,却恁空回。对以;此探报传言之误。若是实曾领兵上边,只恁休得郎君,亦莫轻信粘罕(改作尼堪)。大喜云:两家都如此则甚好。若要信道,将来必不与契丹通和。待於回去底国书内写着打球射柳。

金灭辽过程中对辽政权进行了拔根式的民族复仇性报复其残酷野蛮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毁灭契丹这个民族。而后的蒙元政权继续执行辽女真人的这一政策,继续对契丹民族进行拔根性清理和剿灭。经过金、蒙元两代的持续毁灭,让契丹这个民族在她自己的故地上神秘消失了。后来蒙元在修治《辽史》时刻意涂抹这段历史,一是为了掩盖自己凶残的历史罪恶二是继续淹没、淡化契丹这个本土民族的历史存在它们的做法确实达了切实的历史效果,但是给后来人对契丹人,对《辽史》的研究制造了极大地难度和障碍。使得后人对《辽史》的解读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200多年以后耶律重修辽史时,又对这方面信息做了刻意的掩饰与隐藏。蒙古人迁移“上京”,全力模糊契丹人的历史记忆,在同化契丹民族这个问题上又做了历史性的“贡献”。
    综合以上诸多原因,后人研究辽、金史时就十分困难了。要有效的识别真伪,必须能从史料的类比分析中,详细观察,读出这些信息相互关联情况,还要在实践田野调查中,找到可以支持所持观点的现实证据。因此,读史、实考、现代化手段考证三者缺一不可。

(四)辽代上京道临潢府与金代临潢府州县对比

通过辽上京临潢府与金代初临潢府情况对比,可以证明辽上京临潢府与西楼、祖州、庆州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

《金史》记载:临潢府,下,总管府。地名西楼,辽为上京说明至少到金代初年,辽上京临潢府还是公认的“西楼”之地。与辽祖州为同一地望。这与辽代胡峤记曰:上京西楼,”相互一致。

《辽史》记载: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出河。又有御河”。说明辽上京临潢府中有人工运河。

《辽史》记载:勒得山唐所封大贺氏勒得王有墓存焉。”说明契丹早期大贺氏政权活动范围在辽上京临潢府辖区之内。
    《辽史》记载:上京道户三万六千五百,辖军、府、州、城二十五,统县十”。《金史》记载:“户六万七千九百七。县五、堡三十七:”两条史料比照,从辽初至金初,临潢府人口增加了一万一千户。
  《辽史》记载:临潢县。太祖天赞初(公元922年)南攻燕、蓟,以所俘人户散居潢水之北,县临潢水,故以名。地宜种植。户三千五百”。《金史》记载:“临潢倚。有金粟河”。说明辽、金之际临潢县治地发生变化。由辽代的潢水之北,改为倚郭。
    《辽史》记载:长泰县。本渤海国长平县民,太祖(公元926年伐大湮譔,先得是邑,迁其人於京西北,与汉民杂居。户四千《金史》记载:长泰有立列只山,其北千余里有龙驹河,国言曰喝必剌。有撒里葛睹地。后复来属。有潢河比照二者,辽、金时期长泰县依旧沿袭,而且县治在辽上京临潢府西北。

《辽史》中的定霸县保和县潞县易俗县迁辽县渤海县兴仁县宣化县八县,在《金史》中已经被取消。金代将永州长宁太祖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尝置节度使,皇统三年(公元1143)废州来属。
   《金史》庆州条:庆州,下,玄宁军刺史。境内有辽祖州,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改为奉州,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废,辽太祖祖陵在焉。境内有辽怀州,旧置奉陵军,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更为奉德军,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废,辽太宗、穆宗怀陵在焉。北山有圣宗、兴宗、道宗庆陵。城中有辽行宫,北至界二十里,南至卢川二百二十99公里),西至桓州九百,东至临潢一百六72公里) 旧有孝安县”。说明庆州、怀州与辽祖州同一地望。都在西楼地界之上,庆州与卢川、辽上京临潢府的方位与距离,表明庆州在今内蒙古科左后旗北部,别鲁山(今大吐尔基山)附近。

(五)金史《地理志》临潢府中的几个地名估译

1.临潢府,下,总管府。地名西楼,辽为上京。......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宫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有撒里乃地。熙宗皇帝统九年尝避暑于此。有陷泉,国言曰落孛鲁。有合袅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

天平山是辽代的天梯山即木叶山,金灭辽后被改为天平山。好水川由郝里河形成的川地,有郝里太保城。辽河上游河段。行宫地,辽上京临潢府辽太祖行宫“日月宫”所在地。金粟河,就是辽代“凿乌山石,引金河水”,将潢水人工引流至辽上京临潢府城东的护城河河段。
    2.撒里乃地月亮形的地方即月亮弯子

3.合袅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那里是牛窝子北面永久性的沙漠即北牛窝子古老的沙漠地带

4.撒里葛睹地可译为sa\la\ga(gu)\tu,,萨拉嘎土,岔路口、道路分岔的地方。撒拉嘎图撒拉嘎那拉嘎,即低洼的湿甸子。

5.龙驹河,国言曰喝必剌,必剌,女真国语:河、河流。

6.有陷泉,国言曰落孛鲁

现代卫星遥感图,通过地图可以清楚的辨识出辽代至今整个辽西地区山川、河流、基本地貌的分布与变化情况,重点能看清兴安岭中段,辽西山地,科尔沁沙地,辽河平原北部的基本情况。对形成科尔沁沙地、辽西平原的四条主要河流的变化情况也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于辽代袅潭、广平淀、长泺、白马淀、藕丝淀等重要水域分布也有一个宏观的基本定位。

辽上京临潢府通考(六) 

 

附图7 辽代早期契丹人活动的区域

 

八、综述

(一)辽代的上京临潢府是建立在汉辽东郡西安平,王莽时期北安平的地域上的辽代京城,是在辽“西楼”祖州北境选址建城。辽上京临潢府由外郭、内城、中心皇城,三套城郭体系构成。城市有两条人工运河体系、一条人工引流河流,保证城市用水、航运、城防等基本功能。它是当时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外郭城垣达到16公里以上。城市面积近20平方公里。

(二)辽代的上京临潢府是在辽代潢、土二河汇流形成辽河的地方,在土河之北、潢水之西、辽河之西,地处辽河最上游,是东北三大平原:辽西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交汇中心点上的城市。

(三)辽代的上京临潢府位于木叶山西北方向,距离木叶山很近。辽上京临潢府周边有天梯、蒙国、别鲁、独卢金、乌山、高淀山、撒葛山七山拱卫。

(四)辽上京临潢府与辽代泰州、韩州、咸州、祖州、懿州、饶州是毗邻地区。在沈州东京辽阳北面,距离沈州200公里左右,距离东京辽阳270公里左右。

(五)金灭辽之后,辽上京临潢府遭到劫掠与毁弃。金、蒙元200多年时间中,辽上京临潢府被人为毁弃、迁址,抹掉了这座辽代都城存在的影迹。

(六)内蒙古科左中旗东玛拉沁辽代古城遗址,符合辽上京临潢府所有必要条件。这座辽代古城遗址就是辽代上京临潢府。

 

盖之庸编著《内蒙古辽代石科文研究》附表一 耶律羽之家族谱系一览表。727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内蒙古呼和浩特大学西路235号。2007年2月。269页。

   《辽史》卷三十二志第二·营卫志中·行营长春州(今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八郎镇北上台子村“塔虎城遗址”)

   ƒ金史卷三本纪·第三太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