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临潢府通考(六)

分类: 辽史研究 |
七、辽上京临潢府消亡过程及地理信息丢失原因
(一)辽代末期辽上京临潢府曾经屡次遭劫掠
《辽史》卷一百《列传第三十·耶律章奴》记载:“章奴见淳不从,诱草寇数百攻掠上京,取府库财物。至祖州,率僚属告太祖庙云:……加以盗贼蜂起,邦国危于累卵。”
“西至庆州,复祀诸庙,仍述所以举兵之意,移檄州县、诸陵官僚,士卒稍稍属心。时饶州渤海及侯概等相继来应,众至数万,趋广平淀。其党耶律女古等暴横不法,劫掠妇女财畜。章奴度不能制,内怀悔恨;又攻上京不克,北走降虏。顺国女直阿鹘产率兵追败之,杀其将耶律弭里直,擒贵族二百馀人,其妻子配役绣院,或散诸近侍为婢;馀得脱者皆遁去。章奴诈为使者,欲奔女直,为逻者所获,缚送行在,伏诛。”
这条史料说明:辽代末期辽上京临潢府、祖州多次遭到战乱兵祸的劫掠,城市和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和损毁。
天庆九年夏(公元1120年):“金人攻陷上京路。祖州则太祖阿保机之天膳堂,怀州则太宗德光之崇元毁,庆州则望圣、望仙、神仪三殿,乾州则凝神,宜福殿,显州则安元、安圣毁,木叶山之世祖诸殿陵寝并皇妃、子弟影堂,焚烧略尽,发掘金银珠玉器物。”
金太宗,天会2年(公元1124年)“二月,诏有盗发辽诸陵者,罪死”ƒ。
这条史料说明,自公元1114年女真起兵灭辽开始至公元1124年,10年之间劫抢辽人财物,盗发辽诸陵的事件持续发生,愈演愈烈,金太宗不得不颁布“诏有盗发辽诸陵者,罪死”,这样的重刑加以遏制。
(三)金灭辽之后刻意隐匿辽上京临潢府等相关信息
根据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记载:“兀室(改作乌舍)云:我皇帝从上京到了,必不与契丹讲和。昨来再过上京,把契丹墓坟、宫室、庙像一齐烧了,已教契丹断了通和底公事。而今,契丹更有甚面目来和也。千万必不通和,只是使副到南阳,奏知皇帝,不要似前番一般,中间里断绝了。我亦曾听得数年前,童贯将兵到边,却恁空回。对以;此探报传言之误。若是实曾领兵上边,只恁休得郎君,亦莫轻信粘罕(改作尼堪)。大喜云:两家都如此则甚好。若要信道,将来必不与契丹通和。待於回去底国书内写着打球射柳。”
金灭辽过程中,对辽政权进行了拔根式的民族复仇性报复,其残酷野蛮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毁灭契丹这个民族。而后的蒙元政权继续执行辽女真人的这一政策,继续对契丹民族进行拔根性清理和剿灭。经过金、蒙元两代的持续毁灭,让契丹这个民族在她自己的故地上神秘地消失了。后来蒙元在修治《辽史》时也刻意涂抹这段历史,一是为了掩盖自己凶残的历史罪恶;二是继续淹没、淡化契丹这个本土民族的历史存在。它们的做法确实达到了切实的历史效果,但是给后来人对契丹人,对《辽史》的研究制造了极大地难度和障碍。使得后人对《辽史》的解读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四)辽代上京道临潢府与金代临潢府州县对比
通过辽上京临潢府与金代初临潢府情况对比,可以证明辽上京临潢府与西楼、祖州、庆州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
《金史》记载:“临潢府,下,总管府。地名西楼,辽为上京”。说明至少到金代初年,辽上京临潢府还是公认的“西楼”之地。与辽祖州为同一地望。这与辽代胡峤记曰:“上京西楼,”相互一致。
《辽史》记载:“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出河。又有御河”。说明辽上京临潢府中有人工运河。
《辽史》记载:“勒得山,唐所封大贺氏勒得王有墓存焉。”说明契丹早期大贺氏政权活动范围在辽上京临潢府辖区之内。
《辽史》记载:“临潢县。太祖天赞初(公元922年)南攻燕、蓟,以所俘人户散居潢水之北,县临潢水,故以名。地宜种植。户三千五百”。《金史》记载:“临潢,倚。有金粟河”。说明辽、金之际临潢县治地发生变化。由辽代的潢水之北,改为倚郭。
《辽史》中的定霸县、保和县、潞县、易俗县、迁辽县、渤海县、兴仁县、宣化县八县,在《金史》中已经被取消。金代将辽代永州长宁县“太祖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尝置节度使,皇统三年(公元1143)废州来属。”
(五)金史《地理志》临潢府中的几个地名估译
1.“临潢府,下,总管府。地名西楼,辽为上京。......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宫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有撒里乃地。熙宗皇帝统九年尝避暑于此。有陷泉,国言曰落孛鲁。有合袅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
天平山,是辽代的天梯山即木叶山,金灭辽后被改为天平山。好水川,由郝里河形成的川地,有郝里太保城。辽河上游河段。行宫地,辽上京临潢府辽太祖行宫“日月宫”所在地。金粟河,就是辽代“凿乌山石,引金河水”,将潢水人工引流至辽上京临潢府城东的护城河河段。
3.合袅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那里是牛窝子北面永久性的沙漠,即北牛窝子古老的沙漠地带。
4.撒里葛睹地:可译为sa\la\ga(gu)\tu,,萨拉嘎土,岔路口、道路分岔的地方。撒拉嘎图、撒拉嘎、那拉嘎,即低洼的湿甸子。
5.龙驹河,国言曰喝必剌,必剌,女真国语:河、河流。
6.有陷泉,国言曰落孛鲁。
现代卫星遥感图,通过地图可以清楚的辨识出辽代至今整个辽西地区山川、河流、基本地貌的分布与变化情况,重点能看清兴安岭中段,辽西山地,科尔沁沙地,辽河平原北部的基本情况。对形成科尔沁沙地、辽西平原的四条主要河流的变化情况也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于辽代袅潭、广平淀、长泺、白马淀、藕丝淀等重要水域分布也有一个宏观的基本定位。
附图7 辽代早期契丹人活动的区域
八、综述
(一)辽代的上京临潢府是建立在汉辽东郡西安平,王莽时期北安平的地域上的辽代京城,是在辽“西楼”祖州北境选址建城。辽上京临潢府由外郭、内城、中心皇城,三套城郭体系构成。城市有两条人工运河体系、一条人工引流河流,保证城市用水、航运、城防等基本功能。它是当时东北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外郭城垣达到16公里以上。城市面积近20平方公里。
(二)辽代的上京临潢府是在辽代潢、土二河汇流形成辽河的地方,在土河之北、潢水之西、辽河之西,地处辽河最上游,是东北三大平原:辽西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交汇中心点上的城市。
(三)辽代的上京临潢府位于木叶山西北方向,距离木叶山很近。辽上京临潢府周边有天梯、蒙国、别鲁、独卢金、乌山、高淀山、撒葛山七山拱卫。
(四)辽上京临潢府与辽代泰州、韩州、咸州、祖州、懿州、饶州是毗邻地区。在沈州、东京辽阳的北面,距离沈州200公里左右,距离东京辽阳270公里左右。
(五)金灭辽之后,辽上京临潢府遭到劫掠与毁弃。金、蒙元200多年时间中,辽上京临潢府被人为毁弃、迁址,抹掉了这座辽代都城存在的影迹。
(六)内蒙古科左中旗东玛拉沁辽代古城遗址,符合辽上京临潢府所有必要条件。这座辽代古城遗址就是辽代上京临潢府。
盖之庸编著《内蒙古辽代石科文研究》附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