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上京临潢府通考(二)

分类: 辽史研究 |
附图2 科尔沁沙地核心区域卫星地图
(二)辽上京临潢府人口密集,地沃宜耕,水草畜牧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记载:“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
这条史料说明:上京临潢府是在天梯、蒙国、别鲁三山拱卫之中,是在“水草便畜牧,地广宜耕植”的“苇甸”之上,在潢、土二河汇流形成辽河的平原上建立的都城。上京临黄府周边城市密集,有庆州、龙化州、永州、仪坤州、祖州、降圣州等10多个州,还有10多个县,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大的地理环境看,上京临潢府背依兴安岭,俯视渤海,屯聚在辽泽、科尔沁沙地中心位置西辽河平原之上,是辽代天险足以为固的理想宝地。
(三)辽上京临潢府与辽代幽州、榆关的方位与距离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记载:“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去榆关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
这条史料说明:从宏观的角度理解,以辽上京临潢府为契丹的中心地带,“西据榆关(秦皇岛青龙县西20里)1130里”(指唐里),相当于520公里。榆关距离幽州(经卢龙至幽州)650唐里,相当于290公里。内蒙古科左中旗东玛拉沁辽代古城遗址符合“西据榆关1130里”这个条件。
三、辽上京临潢府的城市规模与特点
(一)辽上京临潢府没有军事防卫设施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记载:“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
这条史料说明:城高二丈,相当于现今6.6米,不设敌楼,证明辽上京临潢府外郭没有军事防卫设施。辽上京临潢府外城郛郭周长为27唐里,相当于现今12.15公里,这是指辽上京临潢府建城初期的规模。经过辽、金、蒙元315年营建与使用,城市规模扩大至幅员35里左右,27与35均指唐里。东玛拉沁辽代古城遗址外郭为16公里以上,符合辽上京城的基本规制。(详见《东玛拉沁辽代古城遗址田野调查》)
(二)辽上京临潢府外城为版筑
《辽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康默记》记载;“神册三年,始建都,默记董役,人咸劝趋,百日而讫事。五年,为皇都夷离毕”。
《辽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下》记载:“三年春正月,癸亥,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
这两条史料说明:辽上京临潢府有郛郭,郛郭是由“版筑”而成的筑土城郭。
(三)辽上京临潢府皇城有三重城门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记载:“门,东曰迎春,曰雁儿;南曰顺阳,曰南福;西曰金凤,曰西雁儿。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
这条史料说明:辽上京临潢府皇城有三重城门,内外有13至14座城门,幅员27唐里,不设敌楼。即;城墙没有“马面”等军事防御设施。
(四)辽上京临潢府城北有“龙岗”
《三朝北盟会编卷四》记载:宣和二年三月六日条引赵良嗣燕云奉使录云:“三月二十六日,自登州泛海,由小谢驰碁(qí)末岛棊(qí)子滩东城会口皮囤岛,四月十四日抵蓟州关下。会女真已出师,分三路趋上京,良嗣自咸州会于青牛山,谕令相随,引看攻上京。城破,遂与阿骨打相见于龙冈,致议约之意:大抵以燕京一带本是旧汉地,欲相约夹攻契丹,使女真取中京,本朝取燕京一带。”《岳珂桯史》卷五有赵良嗣随军诗:“余读北辽遗事,见良嗣与王瓌使女真,随军攻辽上京,城破,有诗曰:‘建国旧碑胡月暗,兴王故地野风干。回头笑向王公子,骑马随军上五銮’”。
这条史料说明;宋使赵良嗣是从辽咸州出发,“谕令相随,引看攻上京”。证明当时辽上京临潢府距离咸州很近。辽上京临潢府城外有“龙岗”。城内有“契丹建国碑”还有“五銮殿”。
(五)辽上京临潢府周边有独卢金山、羊门甸、太德泉
《辽史 》卷三十三《志第三·营卫志下》部族下记载:“五院部。其先曰益古,凡六营。阻午可汗时,与弟撒里本领之,曰迭剌部。传至太祖,以夷离即位。天赞元年,以强大难制,析五石烈为五院,六爪为六院,各置夷离。会同元年,更夷离为大王。部隶北府,以镇南境。大王及都监春夏居五院部之侧,秋冬居羊门甸。
“六院部。隶北府,以镇南境。其大王及都监春夏居泰德泉之北,秋冬居独卢金。”
这条史料说明:独卢金、羊门甸、太德泉,这些具体地点都在辽上京临潢府附近。五院部中的迭剌部是契丹核心部族,秋冬居羊门甸。
羊门甸,今内蒙古科左中旗保康镇,古今地名没有变化。
《金史》卷七十一《列传第九·阇母传》记载:“阇(dū)母,世祖第十一子,太祖异母弟也......及斡鲁古以罪去咸州,阇母氏代之,于是阇母为咸州路副统。辽议和久不成,太祖进兵,诏咸州路都统司,令斜葛留兵一千镇守,阇母以余兵会于浑河。太祖攻上京,实临潢府,谕之不下。辽人恃储蓄自固。上亲临阵,阇母以众先登,克其外城,留守挞不野率众出降。都统杲(gǎo)兵至中京,阇母自城西沿土河以进,城中兵尚余三千,皆不能守,遂克之”。
这条史料中:“都统杲兵至中京”,与前后内容矛盾,疑似编撰时错误。公元1120年进攻辽上京临潢府是“太祖自将取临潢府,遣宗雄先启行,遇辽兵五千,宗雄与战,大军亦至,大破之。及留守挞不野降,上以其女与宗雄,赏其启行破辽援兵之功也。”
天辅五年(公元1121年),“都统杲兵至中京”,这次军事行动的参加者是由都统杲,“都统内外诸军,取中京实北京也,蒲家奴、宗翰、宗干、宗磐副之,宗峻领合扎猛安,皆受金牌,耶律余睹为乡导。”进攻辽中京的军事行动阇母没有参与。
(七)辽上京临潢府与咸州之间有水运航线
《金史》卷七十六 《 列传第十四·太宗诸子》 记载:“天辅五年,都统杲取中京,为忽鲁勃极烈,都统内外诸军,取中京实北京也,蒲家奴、宗翰、宗干、宗磐副之,宗峻领合扎猛安,皆受金牌,耶律余睹为乡导。诏曰:‘辽政不纲,人神共弃。今欲中外一统,故命汝率大军,以行讨伐。尔其慎重兵事,择用善谋。赏罚必行,粮饷必继。勿扰降服,勿纵俘掠。见可而进,无淹师期。事有从权,毋烦奏禀。’复诏曰:‘若克中京,所得礼乐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
这条史料说明:天辅五年(公元1121年),都统杲为忽鲁勃极烈,都统内外诸军,取中京实北京也。金初的北京就是辽上京临潢府。《金史》卷二十四 《 志第五·地理志》:“临潢府,下,总管府。地名西楼,辽为上京。国初因称之,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为北京。”1120年金军攻取辽上京临潢府之后,很快撤兵回到咸州、沈州,只留下辽降将挞不野、卢彦伦留守辽上京临潢府。《金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三·卢彦伦》记载:“天辅四年,彦伦从留守挞不野出降。授夏州观察使,权发遣上京留守事。师还,挞不野以城叛,彦伦乃率所部逐挞不野,尽杀城中契丹,遣使来报。未几,辽将耶律马哥以兵取临潢,彦伦拒守者七月。会援兵至,敌解围去,因赴阙。”这次就是“临复叛从宗望复取之。”的历史过程。
这次攻占辽上京临潢府之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复诏曰:“若克中京,所得礼乐图书文籍,并先次津发赴阙。”从这个诏令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辽上京临潢府与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登基的咸州之间是有水运航行的。在辽上京缴获所得到的礼乐图书文籍,可以通过船运“先次津发赴阙。”这说明当时的辽上京临潢府在辽河上游,并且与通过“穿绕辽上京临潢府的人工运河“涞流河”有水运航线进入辽河,并由辽河航线进入咸州。这条水运航线一直到民国末期还在使用。
(八)辽上京临潢府与涞流河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
》记载:“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出河。”
这条史料说明:辽上京临潢府城外有一条叫涞流河的河流,它自辽上京临潢府西北向南流,绕过辽上京临潢府三面,然后向东流入曲江。又有向东北流的按出河。
南行的潢水(今乌力吉木仁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下同)受到乌山(今博格仁山、玻璃山,下同。)阻挡,环绕乌山从东面山脚继续南向流行,这是潢水主河流。
在内蒙古科左中旗东玛拉沁古城有涞流河古河道。东玛拉沁古城正北8.5公里有博格仁山,涞流河古河道从博格仁山脚西南到古城外廓东北后分为内外二条护城河道,外河道绕城三面。内河道北—南方向穿古城而过,内外两条河道在古城东南汇合,在古城东南经今保安村东北、唐家窑村东北折向东南汇入今新开河。唐家窑村以下河道至今保存完好。
博格仁山阻挡南流的乌力吉木仁及其支流新开河使其一分为二。
其一东绕博格仁山继续南流,这是乌力吉木仁河及其支流新开河主河流。其二向东北方向形成分流,在吉林省双辽市骆驼岭南面形成第一个潴溜湖,即骆驼岭水库。此后继续向东北流行39公里,在今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小哈拉巴山下形成渚溜湖,就是小山水库。乌力吉木仁及其支流新开河的这条侧支流到此结束。这就是辽代的按出河。按出河是内流河,其名称是否是当地土语“鹌鹑河”的汉语音记?现在不得而知。无论辽代还是今天,这一带的河流都是以颜色、动物名称命名。如:白、黑、潢、青、红;马、牛、羊、鸡、鸭、狗、野猪、野鸡、鹰、鹌鹑、狐狸等。
附图3 辽上京临潢府与潢水、涞流河、按出河、金溧河河流示意图
(九)辽上京临潢府的选址、设计和施工建设
《辽史》卷三十七《志第七·地理志一》记载:
4.《辽史》卷七十四《列传第四·康默记》记载;“康默记,本名照。……拜左尚书。神册三年,始建都,默记董役,人咸劝趋,百日而讫事。五年,为皇都夷离毕。”
根据以上史料可以认为,辽上京临潢府北、西、南三面有人工运河涞流河环绕,城市东面有自潢水引流,自北向南流过的人工河流金栗河。涞流河与金栗河共同构成辽上京临潢府的环城河流漕运体系和军事防护体系。
附图4 东玛拉沁辽代古城遗址与涞流河、金栗河区域卫星地图
《辽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下》记载:(天赞)“三年(公元924年)春正月,遣兵略地燕南。丁巳,凿金河水,取乌山石,辇致潢河、木叶山,以示山川朝海宗岳之意。癸亥,大食国来贡。甲子,诏砻(lóng)辟遏可汗故碑,以契丹、突厥、汉字纪其功”。
这条史料说明:辽上京周边还有一条河叫“金河”。也就是《金史》中的金栗河。“凿金河水”的金河,就是潢水在乌山以下凿乌山石,引金河水成为辽上京城的东城护城河。这是一条人工引流河,与潢水平行并流。在辽上京临潢府东南与涞流河汇合,东南流向汇入潢水。这段河流在东玛拉沁古城遗址东城外郭以东,今称为小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