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第三十七卷 志第七 。地理志一 记载;
1、“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二】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临潢。
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出河”。
这是辽史.地理志.描写辽上京临潢府的一个完整的自然段落。记录了以下内容:
(1)、说明了辽代上京临潢府建城的地址,是选址在西汉时期的辽东郡西安平这个地方。新莽时期这个地方改为:北安平。从地名释义,可以认为,这个地方在当时辽东郡辖区的最西北部。自公元前300年, 战国时期燕国将领秦开。早年在东胡做人质,很受东胡的信任,通晓民情风俗。燕昭王姬平即位后,秦开逃归燕国。燕昭王时,秦开奉命率军攻袭东胡,打败东胡各族并将他们向北驱逐 ,开拓大片北方领土。东胡一直退却到一千多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辽东地区回归燕国。现今《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标注的汉代辽东郡西界、北界都是以明代辽西、辽东长城和边墙为界划定的,这是不符合汉代的历史情况的,汉代辽东郡西安平在秦开却胡之后,到达今西辽河上游。就是现今的内蒙古通辽市乌力吉木仁河以南,科尔沁区、科左后旗以东。以辽河上游的吉林省双辽市为中心的广大区域。
(2)、辽上京周边微观地貌中的山势和地势。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选址的时候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在一片芦苇甸之上,"射金龊箭以识之"。
辽代的天梯山,就是今天吉林省双辽市城北的勃勃图山。其名称演变过程是:契丹早期称为:勃图山,辽建国后改为天梯山、木叶山。金代改为天平山。金代中晚期改为金山。蒙元、明、清一直称金山。民国以后称勃勃图山。汉译为:圣山、神圣之山,英雄山。勃图山是契丹建政之前五代祖勃图战死后埋葬之地。故得名曰:勃图山、勃勃图山。自契早期得名之后。不论官方或史籍中如何更名,民间始终称为勃图山,名称没有变化。勃勃图山就是辽代的神圣之山一一木叶山。它是阻北来的潢水(今天的乌力吉木仁河与新开河)与西来的土河(今天的西辽河,即教来河及其下游支流清河、洪河与西拉木伦河的汇流河)汇流,形成辽河的山。是东北平原三大板块: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中下游平原的地理分界点。也是整个东北平原的中心座标点。它座落在辽代辽河的最上游,在辽上京临潢府东南15公里处。它就是拱卫辽上京临潢府的三座名山之一的“天梯山”。
蒙国山是拱卫辽代上京临潢府的另一座名山。辽代也称为:白马山,现今名为:孟根陶力盖山,汉译为:白头山。它在辽代上京临潢的南面20.1公里的辽河右岸,东北距天梯山9.8公里。它阻挡南流的辽河,形成辽河上游第一沙洲。同时形成西北向的一股漩涡回流,使之成为辽河最上游右侧第一个侧支湖白马淀。白马淀是辽代皇帝冬捺钵之地。
别鲁山也是拱卫辽上京临潢府的三座名山之一,它在西距上京临潢府48公里的西辽河南岸。它是汇清河、洪河、西辽河各河道形成土河下游河道最重要的山。别鲁山汉译为大牛犊子山。又称大吐尔基山、大吐固勒津山,汉译都是“大牛犊子”,即“两岁半以上的牛犊子”称为别鲁。
在潢水,土河下游汇流地形成的三角洲上,是一片开阔平坦的“苇甸”。在这块水、草丰美的草地上,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用射金龊箭的方式,选定了建立“皇都”的地点。先建“龙眉宫”,公元918年展建成“皇都”。公元938年建成辽上京临潢府。苇甸-------就是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白音塔拉镇,辽代的上京临潢府就是白音塔拉镇东南的东马拉沁古城。
(3)、“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出河。”
这条史料说明;辽上京临潢府有一条叫“涞流河的河流,它自上京西北向南流,绕过上京城三面,然后向东流,汇入曲江。
内蒙古科左中旗东玛拉沁古城正北8.4公里有博格仁山,阻南流的潢水。(乌力吉木仁与新开河合流的河道)使其一分为二,由于受到博格仁山的直接正面阻挡,产生漩涡回流效应,致使主河道向东北方向形成分流,产生一条西南---东北流行的河道。经过今天的吉林省双辽县玻璃山镇向东北流行5.6公里,在骆驼岭南面形成第一个潴溜湖-----就是今天的骆驼岭水库。此后继续向东北流行39公里。在今天吉林省双辽市东北小哈拉巴山下形成渚溜湖,就是今天的小山水库。至此这条由辽代乌山(现今博格仁山)阻挡潢水(现今的乌力吉木仁河、新开河)漩涡侧支内流河彻底结束。这就是辽代“按出河”。按出河是否是当地土语“鹌鹑河”汉语音记?待考。因为:无论辽代还是今天,这一带的河流都是以颜色、动物名称命名。如:白、黑、潢、青、红。马、牛、羊、鸡、鸭、狗、野猪、野鸡、鹰、鹌鹑、狐狸等等命名河流。
潢水主河道南行受到博格仁山阻挡,环绕博格仁山东面山脚继续南向流行,这是潢水主河道。营建辽代上京临潢府(现今的东玛拉沁古城)时,从博格仁山西南面,凿引人工河道向西偏南方向将潢水引入上京城(东玛拉沁古城)。这条河道在上京城西北分为绕内城与绕外城两条人工河道,外城河道绕北城外廓西流,在城西北角沿西城外廓南流至南城外廓绕其东流。在古城外廓西南与沿古城内城西城墙南流的内城运河汇流,沿外廓南城东流。经保安村东北----唐家窑村北,在唐家窑村东北折向西南流,流经5.7公里汇入北向南流的潢水主河道。唐家窑村以下河道至今保存完好。绕古城内城、外城的两条人工河道“绕城三面,东汇入今天的新开河。这条人工运河就是辽代的人工运河“涞流河”。
辽史
第二卷 本纪第二 太祖下
记载;(天赞)
“三年(924年)春正月,遣兵略地燕南。
丁巳,凿金河水,取乌山石,【三】辇致潢河、木叶山,以示山川朝海宗岳之意。癸亥,大食国来贡。甲子,诏砻辟遏可汗故碑,以契丹、突厥、汉字纪其功”。
“闰月壬辰,祠木叶山。壬寅,以青牛白马祭天地于乌山。己酉,次撒葛山,射鬼箭。丁巳,次商岭,夜围扶馀府”。
这条史料中的“凿金河水”的金河,就是潢水在博格仁山以下到勃勃图山下汇流土河行成辽河的河段。这段河流也是玛拉沁古城的东城护城河。金代改称金栗河。
涞流河是一条人工运河,它是由上京临潢府城北的乌山之下,凿引乌山,疏引潢水西南而下引入上京城北,在城北分成内城运河与外城运河引入内城与外城。外城运河绕上京城外廓北、西、南三面形成护城河。最后在上京城东南与内城导出的内城运河汇流再东南流行10公里,汇入潢水主河道。
2,辽史 韩延徽
传 记载;“乃请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3,辽史
第七十四卷 列传第四。康默记 记载;
康默记,本名照。少为蓟州衙校,太祖侵蓟州得之,爱其材,隶麾下。一切蕃、汉相涉事,属默记折衷之,悉合上意。时诸部新附,文法未备,默记推析律意,论决重轻,不差毫厘。罹禁网者,人人自以为不冤。顷之,拜左尚书。神册三年,始建都,默记董役,人咸劝趋,百日而讫事。五年,为皇都夷离毕。会太祖出师居庸关,命默记将汉军进逼长芦水寨,俘馘甚众。
“三年春正月。。。。。癸亥,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辽史。第二卷 本纪第二太祖下)
1,辽上京临潢府,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选址,韩延徵设计,康默记组织施工建设的辽国皇都。他完全按照汉人建都规划建立的都城。
2,为了解决漕运和城市用水问题,建城时引入了人工运河,这就是“涞流河”。“涞流河自西北南流,绕京三面,东入于曲江,其北东流为按出河”。涞流河是一条绕辽上京临潢府城市三面的,即起到城市军事防护作用(外廓护城河),又起到城市用水和交通漕运作用的人工运河。
3,根据以上史料可以认为;辽上京临潢府北、西、南三面有人工运河“涞流河”环绕。城市东面有潢水自北向南流过。涞流河与潢水共同构成辽上京城的环城河流漕运体系和军事防护体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