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辽代 武安州遗址

(2015-02-24 19:39:21)
标签:

佛学

分类: 辽史研究

武安州遗址

武安州遗址位于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村,南邻骏马河,1996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建单位。
其一、由于河水冲刷和耕种所致
城垣保存较差,多已不存,只有北城墙尚依稀可辨,其余为断断续续的灰土带。可见有三重城垣,最外一 重保存最差,略呈方形,边长近800米;第二重城垣呈方形,边长约650米;第三重城垣保存稍好,向北回收,略呈方形,边长约270米。城门遗迹已辨别不清。现地表可见的建筑基址多在第二、第三重城址内。城址南面则均为开整后出现的成片分布的瓦砾,每一片当为一座建筑址。未被平整的高大建筑基址几乎南北成片,有十处呈圆丘状建筑基址高于地面3米多。从断崖观察,城内的文化堆积一般在2-3米,最深可达7米。城之周围有三处寺院遗址。其一是与城址相邻的西侧吴家墩遗址。地表可见九处高大的建筑台基,其中村前四处已于1992年被辟为平地,村后五处建筑台基尚存,西北角一处高达14米。地表采集的遗物多为绿琉璃建筑构件、建筑装饰品,如贴面砖龙凤雕塑、半浮雕风景等,还出土了陶、泥塑的佛像。从遗迹和出土的标本看,是辽代早期规格较高的寺院建筑址。
其二、是城南台地寺院遣址,规模不大,地面公见有砖瓦残片
其三、是与城址相对的骏马河北岸高岗寺院遗址
地表公见有辽代遗物,均为辽早期建筑,至金、元已废弃。观仅存辽塔1座。塔为八角形密檐空心砖塔,塔刹部分已倒塌,现塔檐残存十一级,残高36米。塔座每边长6.2米,塔身南、北、柬、西四面为佛龛。正南面佛龛已残破无存,露出圆形空腹,其顶部至第一层塔檐处,为尖穹顶,腹壁抹白灰。第一层檐和第二层檐均为仿木结构的门拱承檐,第三层以上各檐为叠溜式承檐。塔檐向上斜收较大,为早期辽塔形制。塔外壁抹白灰,俗称“白塔”。在距城址附近的下湾子、西南荒均发现一批火葬墓,说明这些墓的主人崇信佛教,如下湾子辽墓群有百余座火葬墓,是与寺院有关的僧人墓葬,反映了当时崇信佛教之盛。城址内近年出土了一批辽、金、元的遗物,多为生活用具。刻有“至正三年五月”纪年的元代瓦当陶节十分珍贵,还出土了围棋子、象棋子。武安州是耶律阿保机最早建置的头下州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头下军州制。《辽史》载“武安州,观察。唐沃州之地,太祖俘汉民居本叶山上,因建城以迁之,号杏埚新城。复以辽西户益之,更日新州。统和八年改今名。初刺史,后升。有黄柏岭,袅罗水、个没里水。”这一记载说明了武安州的形成过程和在辽朝建国前的重要位置。专家们在评价该城时说:“阿保机的龙化州、杏埚新城,都在城西楼为皇都之前,这说明头下城的初起――是草原建城或建立据点的先驱,也就是缩小游牧移动的开始”所谓“杏埚”,即“新的斡鲁朵”,阿保机在幽燕一带掠抢大批汉人,先在木叶山那里建宗庙,即最初的“斡鲁朵”,建完后把这批汉人又移至这里建他的又一个“斡鲁朵”,故传音为“杏埚”。在阿保机建国之后,仿唐制把这里改制为“新州”,并“以辽西户益之”,在辽统和八年(990)由新州更名为武安州,在这一年的三月,又一次建城,并“以宋俘实之”,第三次迁入汉民。这里说的“宋俘”即当时著名的辽宋高梁河之役所获,把新州改为武安州似乎也与此有关,也就是对高梁河之役所获胜利的一种纪念,体观了契丹族的尚武精神即取“以武安天下”之意。金、元两代设县,由武安州改为武平县。

豁牙山

豁牙山位于敖汉旗丰收乡南部305国道南4公里处,总面积50平方公里,海拔米,2005年被敖汉旗委旗政府列为全旗旅游东线风景区之一,豁牙山山顶高高耸立,直入云端,夏天来临,草木葱茏,野花飘香,缠缠山泉与林中鸟儿合奏的交响曲为游人迎来送往,久久不息,几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繁殖生息,数十种野生天然药材成为这里人们的一个经济增长点。秋日临近,色彩斑斓的山谷里经过秋风吹动,掀起五彩缤纷的波浪、传来阵阵清香,特别是山下的十几种纯天然蒙古野果味道清鲜,使游人朝思暮想、年复一年、留恋往返。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宋朝年间大刀王怀女在此练武习艺、刀襞豁砑、击退强盗、大破辽兵的印迹和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