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大化仁风
大化仁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91
  • 关注人气:2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辽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2011-06-27 07:13:49)

通辽的百年历史

郭浩

上一讲我们讲的是通辽开铺建镇,以及通辽街路建设及分布情况,还有通辽市的城壕、城门建设情况,总之把通辽市建设情况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这一讲,我们讲的是通辽民族工商业的兴起。说到通辽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主要还是从1913年开始,1913年时,通辽是一个小镇,叫白音太来镇,住了几房人家,这时候除了传统的畜牧业、农牧业以外,现代商业也初步发展起来,在1913年时,在白音太来有小商铺20余家,到1914年设镇时增加到50多家,当时较大的商铺有荣升福、顶和兴、联盛常,这些商铺都是杂货铺形式的,一方面收购农副产品,一方面出售棉纱、更生布、洋油、火柴等农牧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农具等等。到1918年时,通辽行县制,这时商铺据文献统计已达到150多家,根据1919年资料统计,整个通辽县内商业已达到225家,其中比较重要的行业有典档行,如荣兴档,庆元永烧锅,茂盛销油房,元聚堂杂货店等等。这些著名的典档行、烧锅、油房、杂货店都是自发形成,由当地绅士、地主及其他人员构成的民族工商业。一般都是烧锅、油房、杂货店兼营的形式。在1922年的统计数据中,我们看到通辽镇内有400多家商铺,1926年达到1500家。这一时期是民国时期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到1926年时,通辽已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品集体散地和肉牛交易中心,当时的肉牛交易量就很可观了。1926年商品集散地主要商品为:外销粮食(玉米、高梁、黄豆、杂粮)、皮毛、皮张、兽骨、中草药这些土特产品,1926年以前,有两种运输途径,杂货店、烧锅负责收购,往郑家屯、赤峰一带销售,当时辽河可通小火轮。往郑家屯这段需时令性,即从1912年左右,5、6月份涨水期可行船,那时在五中一带形成了固定码头,即三义堂码头。使用的是木排木阀这种交通工具,装载的是干草、皮张、兽骨等等地方土特产。运到郑家屯,从郑家屯在上小火轮,运到辽南各各港口。当时在通辽比较有名的商家八家左右,第一家是东泰龙,第二家龙兴玉、第三家同乡聚、第四家贵长兴、第五家天庆东、第六家庆玉九、第七家袁记、第八家龙兴档。这几家你比如说:东泰龙是杂货店,兼营一些油盐酱醋这些老百姓生活必需品,后开的酱园、烧锅,卖一些副食品等等,门脸叫东顺利,位于现在二百东北拐角,是当时东泰龙的门脸。龙兴玉是开典档铺的,兼营农产品收购和杂货店,一度还生产轻工业产口,比如说通辽第一家糖果制造,在现红十字会路南,同乡聚是酱园,主要生产酱菜,现在百大北市场东头。贵长兴是一个贸易货栈,也是一个杂货店,也是通辽最早经营保险的一家企业,在现天上人间位置。天庆东是一家烧锅,在现教印厂南门位置,是通辽第一家白酒制酒厂。庆玉酒是一个杂货店,主要经营农副产品,日杂。袁记经营杂货、日用百货、服装等。龙兴档是一家档铺,地点在当时万字会,现沈军大酒店位置。通辽1914年至1924年这十年比较有影响的八个商家。这段时间工商业发展,不光体现在烧锅、杂货店、档铺,其他产业也有发展,比如1915年时,就有一家药店,叫通会药店,到1920年时药店就发展到15家,主要有广生堂、和泰丰、万金和、和发源、泰和兴、德太兴、仁和常,1915年至1920年,随着人口剧增,商业发展,药店也增加,药店发展到15家。

 

饮食业在1914年有40余家,主要分布在火车站、南市场和北市场附近,在餐饮业发展的同时,旅店业服务业也发展的比较快,据1918年统计旅店8家,车马店9家。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德龙店、德兴行、东兴店、德福成、大车店等等,1931年以前,日本人侵犯通辽以前,通辽旅店已发展到35家,车马店26家。标志着通辽商业发展、人口发展比较兴旺。以上是通辽当时商业分布情况和发展情况,以下谈谈当时的税收情况。整个通辽市1914年建镇以后,正式建立设置局,到1918年成立工和利局,负责税收,当时工和利司下设一个收款处,征收地方工商税,并成立了天会利局,次年成立天和利局,也叫卓王地税局,当时地税局对卓王两岸河南河北荒进行征租。每垧地征租四角。每垧六十平方丈,房基地每垧地征租1元。阶级地每垧征租2元,其中,征收地租钱四分之一上交国库,四分之一上交蒙旗。从本年11月1日开征,历年5月后交租加罚一层,6月后交租加罚二层,7月后加罚三层,四分之二归哲里木图科尔沁王天会地局所有。根据工商业发展,1914年,大小店铺40余家,成立了商会,负责对商业事务协调和管理。1914年通辽成立了预警办事处,1918年设立了警察所,地方设立保忠所,1921年改为公安局,1918年县公曙设警察所,由县支事林长全全权处理案件。警察所内设司法股、行政股处理刑事案件,警察公曙内设审判厅,由陈沈元管理司法,警察所在通辽全镇范围内设了六个,分为六个区,每个区设一个分局,分局下设一个自卫团。1924年成立乡团,全市有团丁250名,1926年12月28日重组乡团,划八个区,每个区乡丁80人,马队20-40人,其余的为步兵队伍。军队情况是这样的,1923年陶南保安军在通辽县抽编成立了临时游击保安队,并制定章程,这是通辽市自建地方性军队的前身。1924年,张作霖、吴俊生辅助县工曙成立了保安队,并加入到科左中旗保安大队,共有队员500余名。以上是通辽地方警察和地方武装发展情况。另外,驻军情况,在民国时期,1913年,驻陶南奉军陆军三一九师步兵一营骑兵第三炮连工兵一营驻在钱家店、大林、余粮堡这三个地方驻军。到1914年,奉天寻访后陆部队第七营部队驻进通辽,营管代叫张征文,1918年奉军一二混成旅驻进通辽,通辽当时民族工商业发展非常迅速,由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小镇,在五到十年的范围内,也是就是从1912年到1917年,从1914年到1924年两个阶段,本地工商业发展的非常快,已经发展了200多家。民国时期,通辽银行业发展也比较快,在1919年9月,第一家银行在通辽成立了,当时设在城东街,也就是现在的民主路,设立了东三省的官银号,有资本金340万元,放款额度113万元。汇总额度18万元,当时经理叫吴德东,字任天,学员伙计9名。这是通辽第一家银行,通辽银行业发展对工商业发展有很大的促动作用,1931年2月,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在通辽县城中央大街,现在的中心大街,设立了中国银行通辽办事处。所以说,民国时期,除了东三省官银号以外,还有工济号,主要以银行业务典档为主,相对比较早,在1914年和1916年时发展起来。另外,民国初年,地方商会就设立了地方储蓄会,通辽县城绅士效仿铁岭等地,办了融资储蓄会,融资金额在72万元左右。地方储蓄会的融资对通辽地方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保险业,最早发展是在1930年,保险业进入通辽,1930年,上海华泰,赵泰保险下属沈阳支行在通辽设立了保险代理店,开展家庭资产和保险业务,主要由汇昌信商号行代理,货务保险在1918年达到733万元,房屋保险38万元,粮食保险90万元。民国时期,通辽的商业布局是这样的,著名商号对比今天的位置是这样的,天庆东烧锅在教印厂南门这个地方,汇昌信商号是一个货栈,在今天工业化工位置。马市街当时通辽最早的牲畜交易市场在现东方红电影院附近圈楼位置。民国时期,改到明仁小学南边。解放战争时期迁到现在烟草公司路西,这是马市街,现在的牲畜交易市场。东门里县制中学,就是今天消防队那个院。在通辽镇内,南市场(兴安胡同)主是要钟表业和印刷业分布,北市场主要是下杂货、茶馆、说书店等等。在市场里还有一些文化娱乐业等,比如说南澡堂子,北市场有北澡堂子,这是洗浴业。南市场有南戏院,北市场有北戏院,这是文化业。这些就是通辽的商业情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