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城壕形成及通辽官镇私街合并
(2011-06-27 07:08:50)文化中国《通辽的百年历史》04
--------郭浩
上一讲我们讲的是通辽市开铺建镇整个街路布局情况以及街路建设情况,现在我们再讲一下,通辽开埠建镇以后整个通辽市城壕形成情况,按照1914年9月15号,通辽官镇私街合并图的记载,官镇当时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1349米,面积是3.10平方公里。官镇当中共有街路十条,城东另有马道一条,共记11条街路,其中井字正街四条即东西南北大街,每条大街外侧和两条大街之间另有小街一条,所有街道互相平行,都是南北和东西向,道路之间距离大体相等,南北向道路与东西向道路互相垂直,其中南北向道路相跨400米,整个街路分别为正方形,方正有序,呈棋盘状,居民商店多集中在现在和平路、民主路、建国路、交通路、胜利路以及明仁大街、中心大街、永清大街一带,居民商贾沿街建房,规划有序,房舍整齐,大多为青砖瓦房,商家建有女儿墙、门洞、门脸,装饰古朴豪华。私街指的是白音太来村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街基镇,当时有井字街四条,地处官镇之东北,有东西向街二条,各长480米,南北向街二条,各长240米,总面积当时是0.12平方公里。官镇私街合并以后,城镇总面积3.22平方公里。因为早在1903年,白音太来成屯之时,聚集在这的村民为了防范辽河水泛滥,就挖沟筑壕,形成了一条土城壕,周边四至大致是这样的,南沿即现在中心大街以北,东至现在平安路,北至现霍林河大街南侧,西至建国路东侧,修筑了简易的城壕,这个城壕的四至是现在的建国路东侧,霍林河大街南侧,明仁大街北侧,平安路东侧大至这样一个范围,筑成了一个简单的城壕。1919年以后,小街基镇又将东城壕东移至现东顺路这个位置,东顺路西侧。小阶级城壕系民间自发投建的,所以工程简易,抗洪能力比较差,1913年夏汛,西辽河洪水爆涨,洪水涌入了筹建中的通辽镇,并向东北方向下泻。由于小街基镇地处东北最低洼之处,因此,洪水涌入镇内使商户房屋受损,使小街基镇损失惨重。刚刚建立的官镇,虽然选择在永无水患的高阜之地,但也无一幸免,因为高地是相对的,是相对小街基而言的。1913年的水患,足以让官镇引起了的重视,自洪水过后,官镇将防范水患提上了首要日程,1913年的秋冬到1914年春,通辽市城壕首次修筑,工程由荒务局和蒙荒局主张,联合城内仁、仕乡村民出钱出力,修筑城壕,此城壕四至为:西城壕就是现今的团结路,东城壕是现在的建国路,南城壕是现在科尔沁大街北端,北城壕就是现在霍林河大街南侧30米处。城壕四至相当于建镇之初的城区范围。这次修筑城壕,使之在1915年的夏汛中抵御了洪水的袭击,减少了损失。而小街基在1914年、1915年西辽河夏汛中又一次遭遇了灭顶之灾。据史志记载:1915年西辽河大水,白音太来遭受严重水灾,小街基全部淹没,市面经济萧条,居民贫困,商铺房屋寥寥无几。此次洪灾之后,小街基商民大多迁至官镇之内,从此官镇日见繁盛。1914年,通辽官镇在巴林爱心荒务局和蒙荒局的主持下,由官商、士绅大家出钱出力,修筑了通辽第一次城壕。第一次城壕的周边四至是南城壕是南顺城大街,也就是现在科尔沁大街以北为界,东起建国路,西至团结路,北城壕是霍林河大街,南30米处为界,东起建国路,西至团结路。西城壕南至南顺城大街也就是现科尔沁大街,北至是现在霍林河大街,沿着团结路修筑的。东城壕就是现在的建国路。城壕在东西南北留有四个门,当时(1914年)的东城门就是现在的进前佳超市口处,明仁大街和建国路交汇的地方。南城门在现建国路与科尔沁大街交汇的地方以西300米处,就是经贸大厦南边。北城门在现在和平路与霍林河大街交汇的地方,即工会大楼东侧路口。西城门在团结路与永清大街交汇的地方。1914年,通辽筑城后形成这样四个城门,当时这四个城门都是很简易,没有什么设施,都是人工打筑的土墙,只是在土壕上开了一豁口,然后修个门面,做个瓮城,用的都是木栅栏。1914年建成的城壕抵御了1915年一次大洪水。大洪水致使小街基遭受了灭顶之灾。因为大街基筑成了通辽城壕,水平高于小街基,所以抵御了洪灾。洪灾之后,大街基兴旺起来,形成官镇私街合并的局面。此后,通辽官民士绅屡次维修城壕,使通辽镇有效抵御了多次洪灾。1917年西辽河洪水,时年通辽全境水深都在4-5尺,洪涝成灾,西六方乡一带水深数尺,群众靠挖野菜,打鱼为生。但是这次大洪水,尽管平地水都4-5尺深,但始终没有涌进通辽城,这与1914年有效地修筑城壕,抵御洪灾,是功不可没的。1914年修筑的城壕高度在8-10米左右。上边宽按现在来说一般为9-12米宽,底下宽度大致在24米左右。据史料记载,1921年通辽又发生了一次大的洪灾,记载说:八月初旬,阴雨连绵,河水下注,以至通辽全县水全境。开鲁县白昼起大雾。8月25日,对面不见人,白天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灯。但是通辽镇由于城壕的作用,也没有受到洪水的侵害。1922年洪灾,通辽夏汛,辽河、红河、清河汇聚,一片汪洋。禾苗被淹,民房冲毁。但是通辽城内由于城壕抵御,也没有进水。1923年,西辽河又发生夏汛,辽河水爆涨,这是自1888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水患。这次水患,对通辽城壕危害非常大,多数城壕被1923年洪水冲击损坏,部分洪水涌入了通辽镇内,但是损失不算太大。1914年至1924年,通辽城壕十年五次被大的洪水冲刷,1924年7月份,又遭夏汛。因为1923年洪水对城壕损毁还没有及时修复的时候,又面临一次西辽河水患。7月下旬,西辽河涨水,水势越来越大,到8月4日凌晨5点,洪水冲毁城壕进入街镇,数日未退,造成房屋坍塌,光商铺房屋就倒塌数百间。1914年修筑的城壕终于在1924年经历了五、六次洪水以后倒塌,倒塌的位置在现交通路与科尔沁大街交汇的西南端,现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公路段的位置。西辽河水由西南方向涌入通辽城,后由东北方向排泄出去,流经北洼子,双井子,进入西辽河故道。8月5日,洪水入城后,各街道洪水横流,浅处3-4尺,深处6-7尺,整个街路可行木船,火车站附近一片汪洋。大水过后,淤泥有2-3尺厚,西辽河决口之处水深数丈,决口宽有百余丈,形成了一个与旧河等深冲积河道,决口处在通辽镇的西南方向,就是现在科尔沁大桥到肖家窝棚、五家子一带,几乎形成了一条新河道。现哈拉乎、白音太来、丁家窝棚一带农作物全部淹没。致使清河河水爆涨,四程河子一带被淹,房屋倒塌。一时哀嚎遍野,惨不忍睹。大灾过后,官民士绅决计重修城壕,并将东城壕移至现今平安路位置。1924年这次大水,城壕冲毁严重,通辽镇经济损失惨重。,1924年开始,通辽官民士绅重修通辽城壕,将东城门移至平安路与中心大街交汇处。原来老南门位于通辽市医院路南,南门小学南边,1922年通辽建成通辽火车站,1926年修建和平路,南门移到交通路与科尔沁大街交汇处,这次南门西移了,并改称交通门。因为1926年以后那里建了一个交通银行,原老南门改叫东南门。1924年新城壕修完以后,西门位于现永清大街与团结路的交汇处,基本没变位置。北门位于和平路与霍林河大街交汇处,后来满州国建县公署,把这门堵上了,把这个门移到交通路与霍林河大街交汇处。这样南门与北门正对着,南门就是交通门。原老北门改叫东北门。以上就是通辽建镇以后,城壕的建设情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街基城壕的形成,第二阶段是1914年通辽镇第一次城壕的建设,第三阶段1924年至1926年通辽重修城壕,这座城壕一直延续到1949年解放。这期间也多次对城壕城门进行修缮,但没再改变城门和城壕的位置。1924年至1949年洪水很少淹及城内,1948年至1949年人民政府对西辽河河道进行改造,形成固有河道。这样洪水对通辽城的威胁就日益减小。这是整个通辽市城壕的形成情况。通辽城壕经过三次重大维修,对抵御1940-1950年间西辽河的洪水灾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壕的功能逐渐被取消。1952年西辽河河道形成后,洪水对通辽的危害逐渐减小,上游修了诸多的水库,比如说小塔子水库、莫力庙水库、红山水库等,对西辽河的进水量控制达到了科学化的程度,这样通辽城壕就失去了它的历史作用。最先消失的城壕是东城壕,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通辽市开始向工业化城市发展,建立了新的工业化集群地--通辽东郊工业园区。五百、糖厂、电厂、油脂化等,这些工厂成立以后,通辽整体街路向东延伸,东城壕就在这次工业化中被逐渐取消,最终变成东顺路。小街基城壕也变成东顺路的一部分。科尔沁大街在六十年代重新拓宽修复,建国以后南城壕也逐渐被挖平。通辽城区由于铁路的建设整个向南发展,向南延伸。这样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通辽的南城壕就逐步地被取消。通辽西城壕和北城壕消失的比较晚,西城壕大致在七十年代初至中旬逐段消失,北城壕大致在七十年代中旬到八十年代初随着霍林河大街的修建而消失。这是整个城壕修筑产生到发挥作用以及消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