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走进科尔沁之三

(2008-03-10 09:15:32)
标签:

杂谈

 

《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走进科尔沁之三

 

   乌桓人的名称由来和居住分布情况。

  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袭破了东胡人,东胡人向北败退,来到科尔沁草原的中心地带,《后汉书·乌桓传》上说:“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我们可以认为,早在东胡人来到乌桓山之前,乌桓人已经存在,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族,属东胡族余类。乌桓人以所居之山为族名,这说明乌桓人的社会发展进程已超过了血缘氏族阶段,进入了以地域为名称和领地统治的部落阶段,那么乌桓山究竟在那?古人是怎样称呼这座山的呢?这座山在早期乌桓人心目中又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呢?王沈的《魏书》上有这样的一段话,说乌桓人“葬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亡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特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以归于赤山。”这里所说“赤山”即是“乌桓山”,历代学者对“乌桓山”是指那座山认识不同。

  按清代张穆《蒙古游记》卷三,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一百四十里有乌辽山,北部有乌兰峰”等记载,一般认为,现阿鲁科尔沁旗西北西罕山即是乌桓山,并认为乌辽、乌兰、乌桓、乌丸都是蒙古语“红”的意思,赤山也是“红”的意思,可见古籍中有以上不同称谓的都是指的位于西拉木伦河以北,科尔沁草原中部,大兴安岭中部山脉中的一座红色的山峰,即现今的东西罕山,清代也称之为乌哈那山。

乌桓山即是乌桓人早期驻牧的地方,也是被乌桓人视为死者神灵归宿之地,这如同中原内地人有死者魂神归岱山的道理一样。 

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119年这大约八十多年的时间里,是乌桓人的早期活动时期,这段时间他们一直生活在西拉木伦河、霍林河流域之间的草原上,在匈奴人的统治和压迫之下。

  乌桓人是由东胡人繁衍而来的,所以她基本继承了东胡人的生活特征,乌桓人是以游牧为主的部族,史载其“俗善骑射,戈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音脆)为衣。”

   最初的乌桓人生活的地方,史籍中称作“乌丸川”即西起西拉木伦河以东,乌力吉木仁河新开河以南、洮儿河以西、西辽河以北的狭长带状草原。辽设乌州,元为折连川的地域,现今属开鲁、科尔沁区及科左中旗地域。这时期的乌桓人做为匈奴人的种族奴隶,他们“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不缴),辄没其妻、子”(为奴婢),因此,乌桓人经常反抗匈奴人的奴役和压迫,但都被匈奴人残酷镇压下去了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汉武帝派遗卫青、霍去病进击匈奴左地,西汉大军在现今的西拉木伦河以北、直至克鲁伦河流域大败匈奴。匈奴人败逃入漠北,使“漠南无王庭”,把乌桓人从匈奴人的压迫之下解放了出来。经过汉初,汉、匈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等一系列大战之后,西汉王朝彻底统治了原乌桓居住的科尔沁草原腹地。并将接受西汉王朝管辖的乌桓人迁徙到上谷(现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渔阳(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治所在平阴,今辽宁凌源县西南)、辽西(今辽宁义县西北)、辽东(今辽宁辽阳市)五郡塞外。使他们帮助侦察匈奴动静,防止匈奴再次南下,并设置“护乌桓校尉”一官监领他们以防他们与匈奴人交通。从而切断了匈奴人的“左臂”汉朝还准许乌桓大人每年入汉都“朝觐”作为对他们的亲信和优待。

    乌桓人得到西汉王朝的庇护,并徙居五郡塞外之后,生活安定,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农业也有了较大的进步(1965年辽宁西丰县(原属科尔沁部前旗地界)西岔沟出土的大量文物,可以支持以上观点)。部族从此逐渐强大起来,并于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冬,举兵寇掠西汉边城,反叛西汉。这是因为在此之前,乌桓人因恃有强大的汉朝作后盾,为报灭族之仇(指袭灭东胡)挖了匈奴人的祖坟,匈奴单于大怒,遣兵二万骑进击乌桓,同时又三千余骑入侵汉塞,掠虏汉朝边民。于是西汉乃以中郎将范明友为渡辽将军,将二万骑出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追击匈奴,匈奴闻汉兵至,先行退去,汉兵遵照汉大将军霍光“兵不空出”,即后匈奴(如追匈奴不及)。遂击乌桓的部署,转击乌桓,乌桓在刚受到匈奴重挫之后,部众疲敝,经不起范明友的再次袭击遂大败,三王被斩,余众被斩首六千余级,自此乌桓无力与汉为敌,又复明附。这一时期乌桓人时而归附西汉时而又与匈奴联合,共同反叛汉朝,实行双重政治策略,汉朝则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手段,不断打击乌桓人的势力。

  到了东汉初年,王莽执政时期对乌桓人采取歧视、压迫和奴役政策,强迫乌桓人参加反对匈奴人的战争,还扣押参战人员的妻、子作为人质,逼迫乌桓人与匈奴人发生战争,乌桓人不甚忍受,遂自亡叛,沿途抄盗,王莽令郡县尽杀所扣押的乌桓人质、由是乌桓人与王莽结下了仇怨,匈奴人乘机拉拢乌桓人,“诱其豪帅为吏,余皆羁縻属之”,从此乌桓人与匈奴人联合不断进攻中原边境,东汉政府虽经多次交战,但终不能克。这一时期乌桓人还与居其东部的鲜卑人联合共同侵拢东汉边地。他们骑着快马,轻装简从,早晨从穹庐出发,傍晚即可抵达边城。故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人民家家受到侵拢,至于郡县损坏,百姓流亡,边陲萧条,无复人迹。光武建武二十年(公元45年)东汉王朝遣伏波将军马援整顿边塞,置吏招民,并将三千骑出高柳(山西阳高)进击乌桓,结果为乌桓所败,无功而还,建武二十二年,匈奴内乱又蓬旱,蝗之灾,实力大损,乌桓乘其衰弱,发兵破之,匈奴北徙千里,漠南地空。光武帝乘机以币、帛贿赂乌桓,招使归附。(此时鲜卑也被辽东太守祭彤击败)建武二十四年春,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附汉,入居塞内。此时,东汉王朝采取拉拢鲜卑击北匈奴的政策,使北匈奴多被斩获,势力大弱。使之边无寇警,面对这种形势,乌桓部族中以势力最强大的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为首的各郡乌桓首领九百余人,乃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附汉,诣阙(至汉都洛阳)朝贡,献奴卑、牛马、弓箭、虎、豹、貂皮。

    光武帝诏封乌桓渠帅八十一人为侯、王、君长、使他们率众入居塞内,分布缘边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招来种人,给以衣食,遂为汉侦察,助击匈奴、鲜卑。东汉王朝还在上谷、宁城(河北宣化)复置“护乌桓校尉”管理乌桓事务。

  从公元前206年,匈奴袭击东胡至公元49年前后240多年的时间里,一个驻扎于科尔沁草原深处的幼小游牧部落,在原始的畜牧经济的支持下,屡次从匈奴人、西汉王朝、王莽政权、东汉王朝的压迫、征服和奴役下奋争出来。终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成长为漠南草原最兴盛的民族,同时也使强大的中原王朝不得不改变以往对他的军事打击和武力征服的政策,而使用羁縻政策来拢络这个日益强大的草原游牧民族。乌桓人的第二次南迁是实力发展的结果。这次他们南迁更加深入中原地区,不仅外长城东段以北,而且外长城中段以北的乌桓人也都进入了长城。分布地区也愈向西扩展到内蒙河套一带。此后,乌桓部众与东汉王朝基本保持着“保塞无事”的平衡状态。

  东汉中期入居塞内十郡的乌桓人由于精骑善射,能征贯战,各郡选出精良的乌桓骑兵,组成队伍,由州、郡统领,号为“突骑”(乌桓突骑),当时,乌桓突骑在作战中起着冲锋、突击和摧陷敌人阵地的作用,是一支勇猛非凡的骑兵突击队,各郡“突骑”三至五千不等,人数虽然不多,战斗力却很强。

  更始二年(公元42年)正月,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各遣其将吴汉等率领突骑助光武帝进攻王郎。耿?m(耿况之子)待命在途,闻王郎诈称汉成帝之子,起兵于邯郸;乃按剑日“我……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可见当时“乌桓突骑”在当时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当时幽州各郡都有突骑,其中的渔阳、上谷的突骑在国内最享有盛名。而这几郡的乌桓人大都是由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内迁的乌桓人组成,所乘战马也是来自科尔沁草原腹地辽西、辽东郡。

    东汉中后期,各地乌桓由于战争迁徙和民族融合成分越来越复杂,这时的乌桓中融入了大量的匈奴人、鲜卑人、汉人、林胡、羯等多种成份,人口空前增加,地域分布也越向华北和塞外西部发展,他们此时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不相属统,在前进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各自发展。汉灵帝时(公元168至189年在位)上谷乌桓大人难楼之部有众九千余落(乌桓人的管理单位),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之部有五千余落,皆自称王、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有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有众八百余落、亦自称汗鲁王,这些大人“并勇健而多计策”以上四郡乌桓再加上渔阳乌桓即是所谓的“幽州乌桓”。他们当中以辽西乌桓(现通辽市境内)最强盛,辽东、右北平二郡乌桓常奉之为盟主,这时东汉王朝衰弱,中原爆发黄巾起义、地方群雄乘势并起,战乱频频。东汉中山相张纯、泰山太守张举与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结盟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聚众十余万,屯驻肥如(属辽西郡,现河北卢龙县北)形成割居势力。张纯与乌桓联盟后(中平五年188年)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辽西、辽东、右北平)乌恒元帅,并与丘力居共“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杀略吏民”同年十一月,骑都尉公孙瓒与张纯等战于辽东属国石门(辽宁朝阳市西南),张纯大败公孙瓒深入穷追,反为丘力居所围于辽西管子城(奈曼、库伦南部)二百余日,粮尽众溃,士卒死十之五六。

  公孙瓒是东汉未年北方名将,自公元188年冬石门之捷以后,由骑都尉升拜为降虏校尉。史书上说:“瓒为人勇敢善战,赴敌如仇,望尘追逐,甚或继之以夜战,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甚畏惮之,互相告语,当避“白马长史”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常山赵子龙(赵云)年青之时就曾跟随公孙瓒转战辽西、辽东、右北平等郡、长期与乌桓人作战,赵云的高超骑术精湛的射技,勇猛的武艺都是这一时期煅炼出来的。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十月,公孙赞由于长期与幽州牧刘虞在对待“三郡乌桓人”的策略上不同(瓒欲扫灭乌桓,而虞欲以恩信招降)乃竟多聚徒众以自壮大,且纵容部曲侵优百姓,又数与冀州牧袁绍攻战,虞不能制。惧其变乱,乃发兵袭击,反为所败,在居庸(北京延庆)被瓒引兵围困,生执后斩于蓟市,公孙瓒杀死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多害衣冠善士,刘虞的部下鲜于辅等推举广阳人阎柔为乌桓司马,招集数万人,联合乌桓峭王,击败了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又与袁绍大将麴义合兵十万,共同攻打公孙瓒,大破公孙瓒于鲍丘(北京密云东)斩首二万余级,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瓒所置长史,附合阎柔等,瓒军屡败。建安四年(199年)春、瓒战败为袁绍所斩。在消灭幽州割居势力公孙瓒的过程中,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并且总领上谷乌桓大人难楼,辽东大人苏仆延,右北平大人乌延等,他们联合起来,在蹋顿统领下与袁绍联盟,共同消灭了公孙瓒,袁绍为此承制拜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皆为单于,并授印、车、华盖、羽旄、黄屋、左纛。并帮助乌桓人建立起了正规的军队,始设千夫长、百夫长相统领。楼班长大之后,被难楼、苏仆延等奉为单子,以蹋顿为王,仍兼领乌桓各部军政计策,可见此时的辽西乌桓在乌桓各部中、实力最强,处于中心和统治地位。

  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绍兵败官渡,以前依附袁绍的阎柔与鲜于辅都归顺了曹操,操以阎柔为护乌桓校尉,乃持汉使之节,治于广宁(今河北张家口)曹操任命鲜于辅为度辽将军,继续镇守幽州。

    在此之前三郡乌桓大人(辽西、辽东、右北平)与袁绍关系密切,深受袁绍旧恩,绍曾以家人子为已女、分别嫁给三大人为妻,其中辽西蹋顿最为袁绍所厚遇。故袁绍死后,其次子袁熙及三子袁尚,均因兵败而投奔蹋顿,为此三郡乌桓经常与曹操为敌,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四月,三郡乌桓进攻鲜于辅于犷平(密云县东)。曹操率兵前往援救,乌桓乃走出塞外。三郡乌桓曾攻破幽州,掠抢汉民十余万户,且欲助袁熙、袁尚恢复故地。对曹操统一北方造成了严重的威协。为此曹操决心远征乌桓,解除后顾之忧。首先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先开凿二渠一名平虏渠,自呼沦河(今河北保定滹沱河)入??水(今天津市海河上游)一名泉州渠,自河口(氵句河源出于河北蓟县,流经宝抵,注入蓟运河)入潞河(北运河之上游,流经今北京密云县东之鲍丘水亦称东潞水)以通海。此后曹操采用谋士郭嘉之计,轻装简行,千里突袭,疾进千里突袭乌桓,曹操重礼聘请隐居在徐无山(河北玉田县西北)的右北平义士田畴为向导,趁夏季多雨,道路积水泞滞不通,乌桓亦于沿途险要之处多设备摭守,以为曹军无法越过之时,田畴带领曹操的军队沿着旧北平郡治平刚(辽宁凌源以西)取道出卢龙塞(河北喜峰口)直奔柳城(辽西乌桓蹋顿的统治中心、今辽宁朝阳西南)。这条路自东汉初年就已废弃,已有二百多年无人走,曹操大军沿此小路出卢龙口后、越过白檀(承德市西)险要之地,历平刚、涉鲜卑庭(右北平境)东向柳城,直指乌桓统治中心。距城约二百里,乌桓始惊觉,楼班、蹋顿、袁尚、袁熙,右北平单于、仓猝组织数万人,迎战于凡城(辽宁朝阳市附近)曹操率军登上白狼山(内蒙喀左旗境内)在此与乌桓骑兵遭遇,两军从早晨混战到傍晚,此时曹军几近不支,纷纷败退下来,乌桓蹋顿座在青牛驾辕,黄色伞盖遮蔽的车账之上,得意的观战。曹操见状十分着急,这时站在曹操身边的执帅旗的大将张辽,忽然大呼日:“主公平时厚待我们,此时不战更待何时”言毕,撕下帅旗挺起旗矛,策马疾速下山,在乌桓兵众一片惊呼之中,张辽直奔毫无准备的蹋顿青牛车帐前,一矛把蹋顿刺下车来,割下首级,大呼着率军冲入乌桓军中。乌桓部众毫无准备,遂散乱崩溃,四散而逃。曹兵乘势追击,斩获甚众,直追逼至柳城之下,当场“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乌桓)、汉降者计二十余万口”,楼班、苏仆延、乌延与袁尚、袁熙逃跑后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惧曹操势力,将他们全部斩首后将首级送于曹操,三郡乌桓平复后,曹操把他们的余众一万余落,(此数不在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之内)全部迁入中原,曹操将所获的乌桓兵众,通过精选和整编,改编成精良的骑兵部队,仍由乌桓的王、候大人率领随同曹操转战南北,建安二十年编入了张辽、李典部下的骑兵,在合肥与孙吴大军作战,在敌众我寡,数百倍于已的吴军面前,在张辽的带领下,奋勇冲击,大败吴军,几乎活捉吴王孙权。从而大获全胜,至使历史上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美谈,其实这不仅是张辽本人的勇猛,更重要的是乌桓骑兵的英勇善战。三国中许储裸衣斗马超的情景也被人熟知,当时曹操屡征西羌无果,后来还是靠英勇善战的乌桓骑兵,终于打败了也同样以骑射闻名的马超率领的西羌骑兵,乌桓骑兵的勇敢善战,终于让史书上标明“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的历史定论,这支来自科尔沁草原号称“天下名骑”组成的军队,对于曹操完成北方统一,以及后来与吴、蜀对峙都起到了巨大作用、曹操在征服三郡乌桓的归途中路过河北昌黎碣石山,在山上刻石记功,并写了著名诗篇《观沦海》和《龟虽寿》感悟人生。三郡乌桓是乌桓部族的核心和主体,他们的内迁和消亡,使得分布在其他郡的乌桓迅速分化瓦解,很快就融入到了汉族,和其他部族之中,乌桓民族从分衍出来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被曹操征服迁往内地,在以科尔沁草原为中心的北方草原上繁衍生息了400多年,他们由弱到强,先是在以科尔沁草原为中心的广大草原上成长壮大,又由科尔沁草原向南发展进入辽西五郡,此后又进一步融入边塞十郡,势力不断扩大,影响中国文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自身也不断的被强大的中原文明和文化所改造。三郡乌桓内迁之后,草原上剩余的乌桓人迅速的被同宗同源的鲜卑人所接纳,并融入其中,从此,科尔沁草原上新的主人鲜卑人走上了舞台、饰演出更加辉煌的草原文化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