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鲜卑勃兴气吞虹》走进科尔沁之四
和帝永元三年(公元前91年),北匈奴被东汉政府击败。政权瓦解,单于西迁余众多附鲜卑。自此鲜卑逐步强大起来,并经常“寇掠东汉北方诸郡”。当时以居住在科尔沁草原东部的辽西鲜卑大人其至革建最为强盛,并为鲜卑各部的盟主,直至东汉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年)其至革建死去,鲜卑各部统领失驭。东汉政府多次组织大军会同乌桓、南匈奴共同进讨,于是鲜卑势力才逐步减弱。
东汉后期(桓帝时,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出现了一个著名首领名叫檀石槐(156-181年在位)他“勇健而有智略”被推为鲜卑大人,他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今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南)设营,兵马甚盛,鲜卑各部在他的统领之下,南抄缘边,北拒零丁,东却扶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建立起了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擅石槐把他控制的地区划分为三部,自右北平以东至辽东,接扶余为东部;自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接乌孙为西部。每部各置大人统领,总属于檀石槐。此时,由于东汉王朝内乱频频,许多汉人逃往边地投靠鲜卑,为檀石槐出谋划策,加之鲜卑骑兵进退神速,战斗力获得充分发挥,“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作战中“来如飞鸟,去如绝弦”。不断入侵边郡,杀略吏民,劫夺财产。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鲜卑复寇三边,一岁中竟达三十余次”。鲜卑人此时靠战争和掠夺取得了不少的财富,但生产力却很低下,农业、畜牧业经济都不发达,人口的剧增使得鲜卑各部之间除了军事联盟之外,并无过多经济往来。加之政治上除以军事掠夺为目的的战争协作之外,组织上也较为松散。故公元181年檀石槐死后,鲜卑军事联盟迅速瓦解。
此后,盘据太原雁门一带的“小种鲜卑”首领轲比能曾附曹魏短暂的统治了鲜卑各部,青龙三年(235)年,轲比能被曹魏派刺客刺死,局部统一的鲜卑各部进一步瓦解。这时以科尔沁草原为中心地带的东部鲜卑先后兴起了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宇文部本非鲜卑,他们是世居阴山东部的匈奴南单于的远属,他们原有十二个部落,公元一世纪北匈奴兵败西迁后,留居漠北的匈奴人十余万落(户)东迁至辽东与鲜卑人杂处。宇文部即是此时东迁的匈奴部之一。他们使用的语言是阿尔泰语系中的匈奴语。鲜卑人则是通古斯语系中的东胡语。故史书上说宇文鲜卑语言与鲜卑颇异,东迁过程中宇文部的上层人物统治了辽东一带的鲜卑人。并参加了檀石槐建立的部落大联盟,成为联盟中的东部大人。
宇文部中的迭刺部最先在霍林河中上游一带游牧,后逐步南移至乌力吉木仁河与西拉木伦河之间游牧。公元四世纪中叶,以迭刺部、乌槐部等部为核心的部落,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交汇之处建立了部落联盟。契丹八部由此产生。迭刺部夷离堇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在“金玲岗”(现开鲁县黑龙坝至胡家岗一带”,祭告天地,承袭大统,建立了契丹王朝,建元神册,建都龙化洲(奈曼旗与开鲁交界处孟家段水库附近)。宇文鲜卑的另一部落习部则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上游和老哈河上游一带,并发展成为库莫溪部族。定居于现今赤峰市宁城一带、五胡十六国至随唐时期经常参与中原混战。隋初较为强盛,后被契丹所征服,融于契丹民族之中。
段部鲜卑也是宇文鲜卑中一个部落,早期游牧于辽河西岸(现今通辽市科尔沁区、科左后旗、开鲁一带)这个部落的大人段务勿尘在西晋永嘉初年(公元307)年被西晋封为辽西公。据有辽西一带,疆域最广时,西接鱼阳东界辽水,公元四世纪初较为强盛,经常与其北面的宇文部和东面的慕容部混战。同时也经常参与中原混战,段部鲜卑逐步向燕山北部和徒河上游发展,以令支(今河北迁安)为统治中心,故称徒河段部鲜卑。晋咸康四年(338年)段部为前燕慕容皇光所灭,部众融于慕容鲜卑之中。
早在东胡人退保鲜卑山之前,鲜卑山所在的大兴安岭之下就有土著的鲜卑人居住,只不过他们的势力较小,不为人们所重视,东胡人退居鲜卑山之后,以东胡人为主的慕容鲜卑势力强大,迅速占领原土著鲜卑人的游牧领地,这不得不使原来世居于此的土著鲜卑各部避其锋芒,向东、向北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其中以拓拔鲜卑、独孤鲜卑、尉迟鲜卑、达奚、伊娄、丘敦、侯氏、乙舫、车巾昆等部落为主的鲜卑各部沿着兴安岭山谷溯嫩江伊敏河而上,游牧到大兴安岭北端(现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并称此地为大鲜卑山(这是针对原鲜卑山而言),并以此为中心建立游牧领地和军事联盟,此后在以拓拔鲜卑为首的部落联盟经历了多年发展,至可汗毛时,开始强大,有“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来又经过五代首领的努力,开始南迁大泽(呼伦湖),又经几代首领经过“山谷高深,九难八阻”越过呼伦湖进入克鲁伦河流域和蒙古高原中部,北近贝加尔湖后开始向南折返迁徙,经现今蒙古国中部和内蒙古中北部,进入盛乐川(现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此时,拓拔鲜卑“部众浸盛,诸部皆畏服之”,公元310年,拓拔猗卢建代国,376年代被前秦攻灭,十年后,386年,拓拔??重新建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此时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十六国中鲜卑人建立了代、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魏、北魏八个国家,北魏建国后兵强马壮,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与东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改革鲜卑旧制,加速汉化,服汉服,禁用鲜卑语,提倡鲜汉联姻,将鲜卑拓拔氏改为元姓,丘穆陵氏改为穆姓,步六孤氏改为陆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勿忸氏改为于姓,尉迟氏改为尉姓,贺楼氏改为楼姓,贺赖氏改为贺姓等等,使得入主中原的鲜卑人很快同化于汉族之中。
北魏历时148年,后分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国所灭,直到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持续了170多年的,由北方草原民族鲜卑人参与主演的历史融合大剧才徐徐落下帷幕,在这个时段中科尔沁草原孕育出的宇文、慕容、段部、拓拔等鲜卑各部以其勃兴如虹的气势,普写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创造了诸多辉煌的历史文明,并且产生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许多姓氏。在西辽河畔,兴安岭下,科尔沁草原的先人们留下了无数美妙的神奇历史。继走进中原的鲜卑人之后,留居科尔沁草原上的另一支鲜卑人——契丹人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将以更宏大的气魄,演绎出让世界震惊的,人类进步交响曲。契丹这个东方日不落帝国,将以其博大的胸襟将整个中原和东北亚河山收入胸中,科尔沁草原上一个有铁一样性格的民族诞生了。她将以镔铁一样的毅力,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