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论王以树诗歌中的抒情因子

(2012-05-16 17:30:51)
标签:

王以树

中国

宋体

诗歌

诗人

文化

分类: 每月一评
            简论王以树诗歌中的抒情因子
                              
                               文/雪瑶          




    王以树的这本诗集《国参传奇》出版在即。值得高兴的是,这本诗集的问世必将繁荣中国当下诗歌写作的氛围,带着新鲜的生命力来渗透当代诗歌中的种种关乎印象的问题。大体上诗歌写作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诗歌和本人相去甚远,诗无法和本人联系对照起来;另一种是诗和本人紧密联系,看见诗就知道其人大体如何。王以树正是后者,他的诗歌和他本人一样,首先给人最初的印象是——宁静。有一种“独坐竹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式的宁静,这种宁静里隐隐透露出高洁的士大夫形象,有着不为案牍之劳形的洒脱和秋叶之静美的沉蕴。这样的宁静,我以为是最猛烈的力量。它席卷一切诗歌中纷乱芜杂的表现形式,扫荡任何心烦意乱、灵感偶发、快感式的不准确的叙述立场,吞并各个角度的幻象的暗度陈仓,以伪当真,踢踏所有情况下的因虚荣和有目的的写作而写作的别有用心,它只带来心灵的安宁和写作的真实。在这里,诗歌和诗人相互用力,为对方指出一条明确清晰的路途来完成彼此的摆渡和认知。在这里,诗只遵从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只因为表达的必需而存在,只因为必要的抒情而客观。在这里,冷静”作为“宁静”的客观表现,充盈在王以树的诗歌里,它仿佛诗歌的骨架,在一首诗开始之前,就已经定在了那里,就像一架工具尺,早已在时空里标下了规定的尺度和限度,在这种意义上,防止了诗歌滑向泛空式的陈辞滥调,空无一物,同时也为诗歌的精确性带来了数学般的计算般的美。

我一个人静静地 

望着窗外的月光 

皎洁明丽 

如流银的河水 

慢慢地流淌 

已入我的床前

 

美丽的孤独之梦 

因此而生 

长长的思念 

如流银的月光 

慢慢地流淌 

已入我的心海
——《夜慢慢》

晨曦将至 

月光清冷 

夜色朦胧 

白桦无语 

雪原沉静 

 

风整整徘徊了一夜 

没有找到答案 

           ——《晨》


    同时,深入的了解,不管是对王以树本人还是对他的诗歌进行进一步的熟悉,都会发现在冷静的基础上,不管其人还是其诗,都具有另外一种美:浓郁的抒情底色。抒情,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每个诗人都会,不仅仅是诗人,一个长途车司机,一个菜市场买菜的大娘,一个杀猪的屠夫都会。我想他们是搞错了。这里我说的抒情底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诗人的抒情,从具体的方法上来讲,具有明显的创新色彩。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诗歌抒情。第二,这里的底色不是相对于某一首诗而言,不是关乎一个独立片面的立场而言,而是相对于诗人整体性的写作和全面意义上的诗歌而言,抒情作为一个底色,在最初为诗人的诗歌打上了一层抒情色彩的基调。这个底色,作为一个诗歌的催化剂,在此显现出它的意义来。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诗人诗歌中的抒情底色。

    我们先来谈“底色”。
   抒情的底色为诗人的诗歌在宏观的立场上起到了连绵不绝气势恢宏的效果。底色决定了诗歌的气质。

    1,作为催化剂,加速了诗歌的发生。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讲,这是本能的对于万事万物有了独特的感受之后的一种必需的表达冲动。这种冲动才是诗歌发生的根本原因。
    2
底色,决定了一首诗的长短,甚至决定了一首诗的内容。
    3
底色,为诗歌确定了身份,并且具备了多义性和歧义性的可能。它就像一座建筑的地基,有了地基,才有了建筑各种风格的可能。没有地基,建筑无从谈起。
    4,
底色,为诗人的诗歌起到了某种还乡式的淡淡乡愁。
    5,底色,一条长距离的胶片,延伸起来就是一部电影。它将各个环节,各种声音,动作,情感都有力的调动起来,在诗歌表达技巧的作用下,将它们合力为一个个人标签式的动态诗。它是诗人的标志,也是汉语诗歌的标志。

    接下来重点分析一下诗人的“抒情”。


    一,向后的抒情。
    1、回忆的力量和回忆的真实。
    对于日常经验的精准把握常常是诗人梦寐以求的。但是“现在”这个日新月异宛如大海般平静、慌乱、又复杂、深邃的现实,却不费吹灰之力般与我们玩戏法。我们恰似那一叶障目之人,即使不求障目,那一叶也会主动袭来,让你无从反抗。这就是历史的法则和时代的要求。诗人们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对“现在”这个复杂的概念作出合理又精准的诠释。他们有的退居写作潮流的边缘地带,独自生造着模糊又怪癖的学问;有的随波逐流,跟随汉语写作的风潮,却总是被遗忘在了末尾,变得尴尬。更有的甚至就要走向自己初衷的对面,将写作的语言变为一种像现代艺术一样的纯粹的游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们都渐渐走向了一个误区。而王以树却不然,他的大部分诗歌都在触及
一个我们平常熟悉又忽略的空间——回忆,诗人在此发力,以平易近人的故事方式,运用情感代替叙述的功能展开全方位的对自身也是对世事人心的描述,在这样的描述里,之所以取得可信的身份,是因为这些回忆本身构成了诗人的现在,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夹杂了诗人对待万事万物、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时所产生的世界观和对内心的体察关照。这样的经验是建立在自身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的基础上的,它显示出诗人的睿智和最深沉的悲天悯人的气质。因此,在这里,回忆,也就是过去发生了的事情构成了一个既定的事实,它不可改变,也不发生偏转,它以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对复杂的“现在”起着引导、昭示的作用。“过去即发生,发生即现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诗人向着回忆之门走去,因为他明确地知道,时间万物自有其轮转,能够把握的只有那些与自己发生过交集的事物。这样才能够带来精准的经验,以及具体的方法论。通过对过去的抒情这种方式,来取得一个合理的角度,去把握“现在”的含义和内容。因此,诗人的抒情,可以在此基础上称为“向后的抒情”。

白杨树早已参天茂盛 
叶绿叶落 
曾经 
白杨林下 
我和你的印迹 
已被这浓密林荫藏了起来 
连同 
那最初的微笑 
连同 
那最后的泪滴 

              ——《拾旧》

在一个拐角处 
我走进一个咖啡屋 
我独自一人 
坐在 
曾经和你坐过的那一间 
空调很暖和 
一个人也很惬意 
望着玻璃外 
不是很大的雪花 
从空中 
慢慢飘落 

——《各安天涯,静好如初》

    这些节制的向后的抒情,恰恰在一个侧面表明了“向后就是向前,越向后越现在”的道理。这些从回忆里汲取的力量才具备感人的条件。才更加在这真伪难辨的时代里显得可贵。
一方面,诗人的节制反应出内心的波澜起伏和抒写的平静之间复杂的感受。一方面,感情的节制和抒写的节制也不同程度地促使和加深了诗歌抒情的不娇柔不做作的平实厚重的色彩。
既然是回忆,这样的基调是正确的。它体现了再现回忆的真实感。

    2、抒情的“平常”。
    诗人把抒情停留在了不设置理解障碍的立场上,使得诗歌具备了更多的“公众性”,大家都看得懂,也能够理解诗人诗后的内心情感的变化。正如白居易的做法一样。因此,在这样的基础上,王以树的诗歌就以最大化的“公众性”出现在了读者们的眼前。与此相对的,是当代诗歌写作中,一些诗歌却冠以微言大义的噱头,体察着模棱两可的边角料,在词语之中打转,诗歌写得晦涩异常,给读者的阅读设置了大量的障碍,并且因此而暗自沾沾自喜。王以树诗歌中的“公众性”或者说“平民性”、“民间性”一方面为其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一方面也是回忆本身提出的诉求,回忆对于每个人都已经不再陌生,因为那些事情都已经是亲身经历发生过的既定事实,所以取消了它的“陌生化”,从而一个去掉陌生化的已经发生的不会改变的事实,就会以最大化的角度呈现出平易近人的“公众性”。

家里的十六亩地 

长势很是喜人 

 

田边的那一片白杨树 

不知不觉和我俩一起生长 

一天一天变高 

一天一天成林 

那一片 

飘荡着 

我和你的笑声

 

静静地享受着 

安逸、清闲、悠悠、蜜蜜 

这就是我和你一世的缱倦缠绵 

                          ——《乡土》

每一个人都会说 

永远不再见你了 

 

二十年后再一次的相遇 

可每一个人 

都会独自 

依靠在无人的角落 

抱着 

自己的再相遇 

轻轻地 

流着泪 

                        ——《错过》


3、指向自身的抒情。
    我们不管是通过有意识地阅读还是无意识的阅读,多多少少应该都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抒情
往往涉及的面积太广,牵扯的事物太多,涵盖的范围太大,从属的关系太繁,而失去了自身的初衷,和最原始最本真的情感。我们从古典文学来看,不管是刘禹锡的《陋室铭》还是崔颢的《黄鹤楼》以及李白的《静夜思》等等,都是将情感引向一个具体可感可见的生活事物,通过这个特定对象来阐释和抒发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切身感受。而不是把情感引向万物密集的原始森林,倏尔引向东、倏尔引向西这样一个不具备具体所指的对象。后者容易产生喧宾夺主的嫌疑,会让读者产生诗人到底是要表现具体的物象,还是要表达内心的感受的疑问。
    王以树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他的诗歌中,情感是的角度和闭合的程度是指向自身的,往往是通过自身来表达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或者是通过外界事物的变化来联系到自身,并且呼应起自身泛起的波澜,考究它们之间存在的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宇宙转动不惜,时间永在流逝,一切都充满了不可抗拒不可把握的沧海之一粟的感觉,只有自身是受自我控制的,因此,把握好自己,就是把握好了自身面对的宇宙。说到底,诗歌,是一门很私人化的艺术。一个诗人写作,他情感所指引的事物范围越小,越私人化,在最后就会显得越公众,或者说“私人化作用下的公众”。这是因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完成自身的同时也为其他的同属关系创造了一个个体经验发展的可能方向,而这个方向能够给其他的个体带来对照、参考、甚至教育的实验的未来。

     

我的笔端 

与洁白的宣纸 

每天在夜很深很深时分 

点墨 

黑白分明的线条 

岁月流淌 

只剩下 

淡淡的一个符号 

一个身影 

 

古老的传说 

                 ——《画笔》


多少年后 

我依然伫立 

在无法跨越的门槛 

我徘徊在夜夜无眠边缘 

生怕想象会在一瞬间被淋湿 

                  
—— 《峰塔传说》  

 

秋风吹动着落叶 

秋风凋零着花瓣 

 

我躲在那样的季节里 

不去寻觅秋天的果实和喜悦 

在梦里 

在坠落的梦里 

寻找,追逐 

那一份飘落的 

寂寞和忧愁 

                ——《凋零的心》


4、
不在场的抒情的对象。
    在抒情的技巧上,王以树的诗歌基本上呈现的是这样一种艺术方式:通过自身与一个虚构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模糊的实体)之间存在的间接关系,来引申到另一件眼前的事物上,再通过这个事物(中间站)中转,来达到内心情感抒发的诉求。从而起到托物言志的艺术效果。他浓缩了抒情的范围,因为更接近抒情本身。至于这个虚构的人物到底是谁?究竟是男是女?究竟是另一个新自我?还是完全就是一个虚构的不确定不可捉摸的存在?等等,我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通过建立这样一种虚构的存在,仿佛一座空中楼阁,他通过它达到了自身的顶点,期待的顶峰。诗人通过它,实现了自我与自我的交流。
    这个不确定的存在,一方面与客观现实中的诗人自身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中的现实感。一方面,它就像一个神秘的黑洞,没有人知道里面具有存在着什么,只有诗人知道,也许诗人也不知晓,一切都因此充满了某种不安定感和变数。我想,这就是诗人创造的文学文本意义上的“虚设的颤栗”,通过这种颤栗,来表现外部世界的紧张关系。这种与之俱来的不安定感,正好给诗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暧昧的,是不安定的。这也是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线期待的原因。我想,大抵没有人会去欣赏约定俗成、潜规则、只能这样,必须这样的艺术,那样不是艺术,那样是“术”的“专制”。

   

感觉无形的尺 

量着感情的深度 

我相信 

她会在一个不远处等我

 

难道 

今夜 

感觉 

她也要落山了吗

——《感觉》
   

 

你用月色朦胧住了 

我们头顶上那朵静止的云 

云仿佛失去了方向 

当美丽的梧桐树枝随风摇曳 

你不希望 

此时此刻 

它奏鸣着走调的老歌 

来打破 

两对渴恋的眼睛里残淡的沉默? 

                    ——《纵情的夜》


你是一朵天涯飘荡的云 

蕴含着淡淡的愁绪 

当你为我延续上一环快乐时候 

清愁变成了 

我的午餐 

化作了甘霖 

浇灌我那干渴的裂痕 

                     ——《寄托》


5、抒情的节制和节制的抒情
    好的抒情一定是节制的。比如大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再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我以为,节制,在此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来讲,第一,是节制的抒情。就是说在选取抒情对象和抒情角度的时候进行筛选,哪些情感是可以进入诗的,哪些却不能。就像照相机的取景器一样,有意识地把一些事物放在其中,而另外一些就不具备考虑的资格了。第二,是抒情的节制。就是说,在一个确定的情感氛围里,对这个情感所牵引出来的事物进行筛选。哪些元素可以作为支撑情感的栋梁,哪些却不能。这就像一张照片拍摄下来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裁剪,才能使其表现力达到最佳值。
    总的来说,节制对于抒情是必要的。王以树的诗歌,杜绝了诗歌中感情泛滥的腔调,以及它所引起的附属情感产业的累积(那些冗长又无用的感情长句)。往往在情感深处,创造性地借助一些形容词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表达出想要的结果,因而,他的诗歌具备高洁、洗练、纯粹、高贵的特质。

门前花开,花儿又落 

一切从容,一切淡然 

在夕阳影辉下 

坐在树林中 

独自和你守候 

美丽的的黄昏 

            ——《独守静谧》


尽在咫尺, 

恍若天涯。 

偶相逢, 

只把沉默作交谈, 

任心境中野火迷漫。

 

日月穿梭, 

无声无形。 

记忆中, 

你我心声如风铃清脆, 

在漫漫宇宙中逸散。

              ——《困惑》

    纵观王以树的诗歌,节制和饱满的抒情风格自成一体,内在的安宁和外在的混乱形成对比,使其诗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揭示现实世界中情感独立性的依据。在这个愈加混乱的人文环境里,他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我”过渡到“自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重点处理了写作的文本与客观现实的共通性,通过这种共通,他的诗歌显得游刃有余,信心十足。正是这种与之俱来的自信,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对写作的热爱重新回归到了那种最原始的冲动的情怀。我相信,这种情怀决定了诗人自己的命运,往大了说,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这种情怀,才是我们东方的“古典性”,生生不息,周而复始。

                                      2012年5月16日于成都雪瑶书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