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变中“惨”
(2010-05-05 09:13:35)
标签:
房产中产阶层年收入中间阶层中国杂谈 |
国际上对于中产阶层的划分有约定俗成的一些标准,例如在英国,个人年收入超过2 .5万英镑(约合4万美元)、有房有车且受过良好教育的都算是中产阶层。5%的为富豪阶层,2万英镑以下为低收入。如果在中国内地,这个标准估计是很多人仇富的对象。但是在房价高企的一线城市,很多有30万年收入的人在感叹自己这个阶层如何悲惨的做着房奴。说自己是对悲惨的底层。假如我们也要设定一个中产阶层,那么除去5%的高层,把低于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准的列为低收入,那么我们的中产是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有大量的房奴,大量的车奴。
假设我们把一线城市里按照国际上的惯例,金融机构雇员、企业经理人、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小业主、公职人员等构成,是社会肌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划分成中产阶级,那么这些人现在为何却没有感觉轻松的“有产”,例如媒体报道的,市长都说买不起房,副部长也说买不起,(那是说的豪宅吧)那么广大的公务员,技术人员,专业人士有如何呢?如果控制住房面积,买个小房不做房奴的话,中产阶层就算是有点积蓄,也为投资的渠道发愁,辛苦挣的钱总担心跟不上通货膨胀的步伐,好不容易想投资避险,买房收租做个养老保障,却一不小心成了被打击的对象。中等年纪的中产上有老,下有小。想改善住房现在成了被牺牲的需求。保障房更没戏。这个有产真是惨。
历来一个社会政府都对这一阶层非常重视,并有意识地加以培育和扶持。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产变有惨?而且当房子成为一种社会焦虑的时候,中产阶层的一些特质会放大这种焦虑,他们会主导媒体,舆论和知识界,形成社会上最有杀伤力的一群人。他们贡献着税收,贡献着创新,贡献着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但是当房子成为他们焦虑的时候,很难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创新动力。
社会不能简单地分裂成富人和穷人,而是出现庞大的中间阶层,穷人和富人这两个“天然的敌人”才失去了相互斗争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得以保持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