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产”变中“惨”

(2010-05-05 09:13:35)
标签:

房产

中产阶层

年收入

中间阶层

中国

杂谈

   过去这两年一直听“中产”这个词, 说多了,好像大家真的就有了这个概念了,所以很多同事自己说,我们这些中产的时候也显得理直气壮了。咋说呢,这个词好听,比小资有调调,比白领有深度,自我标签很“HIGH”。什么是中产,什么样的标准是中产收入?说法很多,各有各的理由。姑且按照通俗点的说法,中等收入,中等年纪。大概这样算吧,所以在中国,中产这个标准其实很宽泛,不同城市,不同收入标准地区,很难有一个划一的尺度。
过去听人们争论过中国社会到底是走向橄榄型还是大前研一的“M”型,连标准都难以统一的宽泛社会,说什么型合适呢?我不敢妄言。如果说是橄榄型,那么新经济和贫富不均的情况下,好像确实社会向两端发展,说是M型?但是放在13亿人口的基础上来看,赤贫的标准和富豪的标准可以宽泛划分,中间层始终是个庞大的数量。

国际上对于中产阶层的划分有约定俗成的一些标准,例如在英国,个人年收入超过2 .5万英镑(约合4万美元)、有房有车且受过良好教育的都算是中产阶层。5%的为富豪阶层,2万英镑以下为低收入。如果在中国内地,这个标准估计是很多人仇富的对象。但是在房价高企的一线城市,很多有30万年收入的人在感叹自己这个阶层如何悲惨的做着房奴。说自己是对悲惨的底层。假如我们也要设定一个中产阶层,那么除去5%的高层,把低于城市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准的列为低收入,那么我们的中产是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有大量的房奴,大量的车奴。

假设我们把一线城市里按照国际上的惯例,金融机构雇员、企业经理人、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小业主、公职人员等构成,是社会肌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划分成中产阶级,那么这些人现在为何却没有感觉轻松的“有产”,例如媒体报道的,市长都说买不起房,副部长也说买不起,(那是说的豪宅吧)那么广大的公务员,技术人员,专业人士有如何呢?如果控制住房面积,买个小房不做房奴的话,中产阶层就算是有点积蓄,也为投资的渠道发愁,辛苦挣的钱总担心跟不上通货膨胀的步伐,好不容易想投资避险,买房收租做个养老保障,却一不小心成了被打击的对象。中等年纪的中产上有老,下有小。想改善住房现在成了被牺牲的需求。保障房更没戏。这个有产真是惨。

历来一个社会政府都对这一阶层非常重视,并有意识地加以培育和扶持。但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产变有惨?而且当房子成为一种社会焦虑的时候,中产阶层的一些特质会放大这种焦虑,他们会主导媒体,舆论和知识界,形成社会上最有杀伤力的一群人。他们贡献着税收,贡献着创新,贡献着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但是当房子成为他们焦虑的时候,很难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创新动力。

社会不能简单地分裂成富人和穷人,而是出现庞大的中间阶层,穷人和富人这两个“天然的敌人”才失去了相互斗争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得以保持长治久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