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上看见一个对比美国和中国房价的帖子,作者以真实的感受和全局化的眼光分析了他做看见的美国的房价并描述了具体生活情形,帖子写得中肯而且理性。是少见的好贴。看完帖子有很多感触,作者的很多观点都都很认同,大体上有这样几个观点:
1、说美国的房价,其实概念很大。也分大都市和小城市不同的价格基准,这和中国很相似。
2、美国的城市不是单纯行政规划产生的,很多城市的是因为超级大企业的选址而带来人口聚集形成,围绕就业而产生的城市。兴衰也是因此而定。
3、经验教育了美国的规划者,城市规划以块状分布,避免中国式的环形中心分布,这样就使城市避免单一中心,多种功能重复,避免人们过于集中于中心而造成地价和房价的环形分布。
而第四点更引起我的兴趣,作者以自己在美国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美国年轻人并不热衷于房子,不是买不起,而更多的是不愿买。这与中国年轻人的生活上巨大的差异其实是有文化背景的。普遍的美国人在家庭观念,生活理念上有非常个人化的选择。这和中国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有很多的差异的。今天的中国年轻人,20岁恋爱,30岁左右结婚生子,买房买车,40岁出轨外遇,几乎大同小异。我问过很多人,究竟为何结婚?为何生育?为何买房?答案和30年前几乎一样。社会的评判标准太统一,大家按照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而生活。选择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社会的趋同的价值观,使生活模式雷同,那么全民说房就不可避免。美国的年轻人则更多的追求生活质量。他们更看重旅行度假等享受生活的方式。房子不是第一选择。生活质量,其实不简单等于是有房有车,也不是名牌加身。一切外在的物质条件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即使开着美国的车,生活在HOUSE里,却焦虑,一心只有攀比的物质,永远也无法说有高质量的生活。难怪人家说中国的婚姻生活是“高稳定,低质量”。
简单的说就旅行态度而言,不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是享受过程。人生有何尝不是这样的旅行呢?
生活质量更多的是理念和精神层面的享受,也不仅是看场音乐会就是全部。我们还有理想和美好的憧憬吗?我们的生活焦虑还自由自在?为了房子和车子,不得不以牺牲陪伴孩子成长为代价。(孩子被祖父辈养育),为了统一的家庭模式生活牺牲个人的爱好,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把这一切归结为社会问题,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选择的。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房子和情感》,我的观点是。都市是一个多种情感,生活模式多元的地方,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改变单一结构的人生模式。这样房子也好,物质也好,或者工作和生活选择都可以多元起来。这样就不会出现过热的选择。就好像车辆各行各路,自然不会拥挤了塞车。
在美国也有类似北漂的艺术工作者,也有到处就业的“奥德赛”。但是他们不会因为房子而去改变自己的理想,他们即使经济困顿也不会觉得被社会定义为“失败者”。因为成功的定义是多元的。价值感也是多元的。
城市在发展,我们的观念却停滞不前,和大家看齐的趋同化心理暗示,使我们自己的人生失控,是我们偏移了最初的理想,使我们的人生不堪重负。活得轻松一点,其实是看我们自己的选择。青蛙跳出深井,发现世界真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