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油危机和通胀展望

(2009-04-20 10:48:49)
标签:

财经

分类: 发石油论

石油危机和通胀展望

……陈宏杰博客  blog.sina.com.cn/timesbaby……

先提出结论:

1、廉价石油既保证经济快速增长,也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但经济可能因为大规模的赤字开支和粮食价格上涨而失速。

2、石油储备枯竭和短期内出口供应降至零增长(2010年底前),将推动石油价格上涨,除非经济衰退转为长期。(陈宏杰博客   blog.sina.com.cn/TimesBaby)

3、即使石油需求长期缓慢增长甚或零增长,石油价格仍将上升。这一进程将在短期内展开并将持续比较长一段时间(比如说十年)。

4、廉价的石油和能源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常规武器”,这表明能源转型需要已迫在眉睫,奥巴马新政将指明未来10年的投资大方向。

5、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抬升石油价格,下游石化类企业的成本位置将是第一目标(70~80美元/桶)。

6、在目前情况下,由于通货膨胀的威胁,恢复全球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正因如此,较高油价变成各地政治领袖非首要关注指标。政治家容忍油价上升,为投机者提供方便之门。

7、地缘政治冲击,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将加快推动油价变动,不排除突然暴涨的可能。

G20峰会开出来对付经济衰退的药方只有两个:借钱或印钱。会议公报提到了赤字将高达5000亿美元。太多的钱追逐不多的商品只会令商品价格飞涨,而过高的物价又反过来损及经济增长。可以肯定,通货膨胀初期会产生一些虚假的复苏迹象。当石油价格回到60~75美元/桶有利于资源再分配,但当油价更高时即进入低增长的滞胀阶段。(陈宏杰博客   blog.sina.com.cn/TimesBaby)

让我们回顾一下油价和全球经济增长,05~07年全球经济年化增长率4.5~5%,油价当时高于75美元/桶,可见经济可以忍受100美元以上的油价,但经济增长不可能强劲。从逻辑上讲,不过快的经济增长,会降低能源需求增长率,且丰富的供应,往往会促降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推论:(1)低经济增长有利于降低石油和天然气价格;(2)一旦油价失控,经济衰退甚至崩溃是唯一途径,以使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下降到合理水平。

1978年,油价为60美元每桶,全球经济增长只有3%,全球石油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8~1979年石油产量为55亿桶/年。之后,伊朗霍梅尼革命,伊朗石油出口大幅度下跌,地缘政治因素冲高油价,触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今天的石油需求,以国际能源机构的数字,约8400万桶/天或306.6亿桶/年,现在全球人口约67亿,亦即人均4.6桶(bcy)。这大约只有1978年数据的17%弱。1978年世界人口总数约42亿,换句话说,今天新增的石油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已增加了相当于8个美国或16个日本或40个法国的当量(以1978年的标准)。幸运的是,新增的25亿人口90%以上集中在贫穷或低油耗地区。如果石油消费者再增加8个美国的当量,且消费强度又如美国那样,那么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约1.6亿桶/天。现在全球石油产量到达日产900万桶的可能性不大,人均石油需求下降是必然。1978年人均可用量为5.5bcy,1985年时只有约4.4bcy。今天为4.6bcy,略高于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的谷值,现在正经历当年一样快速的经济衰退,但尚未出现通货膨胀。重现1978年石油人均用量峰值已不可能,但重现1980~1983年通胀和经济衰退的冲击,却似无疑问。(陈宏杰博客   blog.sina.com.cn/TimesBaby)

世界石油需求增加过快,且不稳定,1970年4.25bcy,1978~1979年5.5bcy。自那时起,只要经济增长强劲,人均石油占有量都会有所增加。2000~2007年,由4.5bcy增长到4.8bcy。有多个因素在对油价、经济和通胀起作用,包括天然气和煤炭的供应与价格,能源依赖度和安全性问题,减缓气候变暖的政策倾向,发展替代能源等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全球经济衰退,石油需求下降,以及低通货膨胀率是短期现象。虽然国际能源机构和ASPO预计2020年可降低至3bcy。但今后10个月,到2010年初,还是推动油价上涨的因素占优。这些因素包括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冲击,深度的经济衰退,为抑制经济衰退开支的庞大赤字。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油价有一次非常快速的上升,约295%升幅。1979~1981年石油危机,约100%升幅,不仅是由源于地缘政治冲击和供应短缺,而且还有非常高的通货膨胀,这可能是我们可以马上看到的剧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