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惟金融观 |
从冯德到巴菲特
1879年德国人冯德(Wilhelm
Wundt)在莱比希建立心理实验室,结合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联的。冯德要求实验者反思内省,然后描述对自己心理活动的看法,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可见早期心理学有浓厚的哲学影子,直到冯德的学生铁钦纳(Edward
Titchener)在美国提出结构主义,心理学才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陈宏杰博客
以感性和理性相互交叉的方式做出决定,是心理学对投资的概括。Vernon
Smith(02诺奖得主)说原始人都理性,何况现代的投资人,格老发明的名词“非理性亢奋”似无理。原始人如何理性?原始人一开始以狩猎为生,但猎物随人口增加越来越难猎,且充满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所以原始人转而从事产出较稳定的耕作,这与如今基金经理追求现金流稳定的策略如出一辙,理性的不得了。但生就这般理性的灵长目动物在股市中怎么变的疯狂?格雷厄姆解释道:大多数时间里股票都受两方面的控制——非理性和价格的大幅波动,这是由根深蒂固的投机和赌博习性造成。原来非理性行为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1979年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合写了一篇论文《Prospect
Theory期望理论:风险决策过程分析》发表于《计量经济学》期刊,两人开山立宗,后被尊为行为经济学之父。行为经济学研究个人在不确定情况下如何做出决定。不过对于心理学的分支——行为学,学科领袖铁钦纳一直抱有强烈的反感。期望理论的提出以及1985年Thaler发表那篇著名的短文《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学者们慢慢开始重视这门新课题,取得了一些进展,使之逐渐溶进主流经济学。该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基准,通过这基准点来衡量自己的业绩,投资人持有还是卖出股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己赚没赚钱,即该股超没超过自己的买进价。这里的基准就是投资人买入价在心理上的设定,投资人对该基准给予过度关注,而低估甚至排斥其他信息。Barberis对此的解释为:因投资人普遍存在损失厌恶感(Loss
Aversion),损失一定数量的钱带来的痛苦要比赚取同样数量的钱带来的快乐为多,其比值大约为2.5∶1,为逃避损失而过度关注进价。Thaler称为心理契约(Mental
Accounting),除心理契约外,还有情感承诺,这些都是心理因素,或多或少影响操作。陈宏杰博客
森玛氏(Lawrence
Summers)等人在1990提出了“噪音理论”——森玛氏是保罗·萨缪尔森的侄子,自行将族姓Samuelson简化为Summers,他也是肯尼斯·阿罗的外甥,有两位经济学大师级人物的照拂,可谓家学渊源,05年老森升任哈佛大学校长,得萨缪尔森家族口无遮拦的遗传,上月因一句“女子学理逊于男”而被迫下课,成为有史以来哈佛最短命校长。森玛氏等四人建立了一个包括理性投资者和噪音(非理性)投资者两类投资者在内的相互博弈的噪声交易模型,以四位学者姓氏第一个字母命名该模型DSSW,森玛氏即是其中一个S。他们认为,理性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主要依据基本因素的变化采取行动,而噪音投资者只掌握部分信息,他们在交易中往往表现为非理性,这样在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中,资产价格可能会长期偏离均衡价格。由于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是无法预测的,理性投资者在与噪声投资者的博弈中并不敢采取积极的交易策略,而只有在他们认为折价率低至足以弥补噪音交易风险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套利交易。至于这个“高”或“低”怎么衡量,期望理论给出一个基准,称为锚(Anchoring),人们在面对多种选择时使用一个锚,或某个隐含数字来做出判断。比如人民币的汇率一直以来是以美元为锚的,去年开始由“单锚”变为“多锚”,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韩元等八种一揽子货币为锚。欧洲实际上是超过中国和日本囤积美元最多者,外汇市场一直有“欧洲美元”已可见一斑,而日本、韩国更是维美元马首是瞻,这个所谓“多锚”其实换汤不换药。随便说一句,美国汇率有锚吗?答案是有,但老美可不像咱们这般单纯可爱,中国在金融领域落后人家并非一点点!陈宏杰博客
Fisher
Black——提出期权定价公式者之一,我们在《从达尔文到巴菲特》一文里曾提过这个公式,称之为一大进步,其实定价公式本身有多大实战意义并不重要,关键是Scholes他们向一个前人未去的方向前进了一小步,他们所拓展的空间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品种,贡献是开创性的。Black不但是公式版权人之一,也是成功的投资人士,1986年担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在就职演说中,他说股市上听到的大部分信息只是令人迷茫的“噪音”,投资人的迷茫进又加大了噪音强度,Black延续了森玛氏的理论。美国学者Solomon
Asch有个实验是对噪音有绘声绘色的描写,他让测试人排成四排,然后推选出两个身高最高的,这么简单的结论想来无异议,但当Solomon的“卧底”们提出不同意见后,群众共识即被打乱,“卧底”们刻意装出不容质疑的坚定语气“杀伤力”颇大,《非理性亢奋》的作者席勒称之为Information
Cascade,在短暂讨论后很多时候群众会一致倒向“卧底”的观点。据统计在三成情况下,受试者会遵从卧底团体的不正确答案,而75%受试者会至少从众一次,即使团体不够大也会有从众行为。当团体成员有2~16个人,只要有3~4个共谋,就会如同在更大的团体中一样,有效地产生从众行为(Conformity)。股评人士虽然未必坚信自己所言,但无一例外个个自信满满,那是活学活用Solomon的从众行为实验。1852年查尔斯·马凯《惊人的幻觉和大众的疯狂》有一句警世名言:人们一起走向疯狂,却一个一个地慢慢恢复理性。心理暗示的作用就是混沌理论里的那只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结果不可小觑。陈宏杰博客
心理暗示的产生有时来自一些“专家”观点,有时是投资人研究过去的数据或事件而得出的“选择性偏见”。Jeremy
Siegel《股史风云话投资》有精彩描述,1914年7月一战爆发,美国人认为经济危机将随之出现,拼命贱买股票,纽约交易所因此关了五个月,谁知当时山姆大叔是全球第一武器供应商,大发横财,经济一片大好,复市后1915年股市报复性大涨!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闪电战,二战开始,投资人尤记当年雄姿英发,疯狂追捧股票,第二天股指大升7点,结果罗斯福雄才大略,根本不关注眼前利润,股市进入大熊市,六年后才旧地重游。看见之前每过三周就有个转折,想在第四个所谓周期点如法炮制,就是一种选择性偏见,采集样本数太少,不能为操作依据。Charlie
Munger开出针对选择性偏见的药方,供参考:首先列出那些已知事实和控制所在环境的理性因素,然后收集自己或他人下意识失误的所有信号。将问题过滤两遍:第一遍用理性和准确信息过滤;第二遍检查有无心理错判。陈宏杰博客
《股市动态分析》周刊专栏稿,写于06年3月2日
《各学科都通往投资殿堂(一)》陈宏杰博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