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子(短篇小说)
(2010-11-25 11:16:02)
标签:
发表作品短篇小说当代小说上半月刊 |
小家子(短篇小说)
□小
一
奶奶说,一个人,站要有站姿,坐要有坐相。她要求我,要站的话就端端正正地站着,不要依靠什么,也不能用手扶着什么,坐也要坐得端正,两脚与双腿,要并拢才行。她鄙视东倒西歪的人,也看不起坐着还把两条腿分得很开的人,尤其是女性。
奶奶说,人的好习惯是从点点滴滴的身边小事养成的,而品行,又与日常行为是分不开的,一个人要是平时不检点自己的姿势、行为,又怎能奢望他时刻检点自己的内心呢?
睡觉的时候,奶奶要求我,一定要记得,把手捂在胸口。奶奶说,手捂在胸口睡觉的人,说话做事讲究一个良心,是人品最好的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就可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跟他长期打交道,可以跟他保持那种掏心掏肺的交情。奶奶说,一个人睡觉的时候,手如果顺着身子放也不错。奶奶说,这样的人讲规矩,守礼仪,也是可以交往、可以当作一辈子的朋友来看待的。奶奶要是偶然发现手放在头上睡觉的人,就会不齿,而且,她一定私下告诫家里的人,千万不能跟这样的人打交道,否则或迟或早,肯定会吃亏。如果这样睡觉的人到我家来做客,奶奶必定不会热情招待。她看不起这样的人,更不屑于跟这样的人为伍。“惹不起,躲还躲不起么?”奶奶这么对我说。
家里来了客人,如果是孩子的话,奶奶就没什么顾忌,她会趁这个孩子睡熟了,揭开被子,查看他的睡姿。我曾多次发现奶奶这么做。
奶奶对她的人生哲学是一丝不苟地维护着的。她这么做的目的,说穿了无非就是,她在替我选择将来可以当作朋友的人。
奶奶对我的态度也是这么严格要求的。我小时候睡觉,就曾无数次发觉,在半醒半睡之间,奶奶轻轻地揭开了被窝,在检查我的手,要是偶尔发现我把手搁在被子外面,她会把我的手拿起来,端端正正地,捂在我的胸口上,这才把被子盖好了,悄悄地去睡。如果我的手居然放在了头部,奶奶就在我的手上,狠狠地打一巴掌,再气愤地,把我的手塞到被窝里去。我疼得醒了,也觉得委屈,奶奶却严厉地训斥我:“你给我说说看,谁让你这么睡的?是我这么教你的吗?”小时候,我在睡觉前常常告诫自己,一定得把腿伸直了,还得把手放在胸口,平躺着,用规规矩矩的姿势睡。我明白扪心自问这个词语的意思以后,想,我睡觉的时候,也在扪心自问呢,或许奶奶要求我的,就是时刻都不能忘了,人在时时、处处、事事,都应该学会扪心自问才对。
奶奶为什么会这么想?她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套“歪理”?我不知道。奶奶认为,人在睡觉时是最放松的。只有到了这时候,这个人的本来面目,才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暴露出来,呈现出来。奶奶喜欢观察别人睡觉的样子,尤其是第一次接触的时候。
奶奶给很多人介绍过对象,她这么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他或她叫到我家来,奶奶嘴里说的理由是,为了给他或她详细说说要介绍的对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成长在怎样一个家庭,还有个性、爱好、习惯、家庭情况等等。往往,奶奶是为了让这个人在我家住一晚,而且,在他或她睡觉的时候,奶奶必定设法观察这个人睡觉的姿势。要是这个人的睡相不能让她满意,第二天,奶奶就会客客气气地,将这个人打发走,从此闭口不提介绍对象的事。奶奶是通过观察睡觉的姿势,来了解这个人的人品呢。奶奶认真负责的态度,仿佛是给自己的儿孙介绍对象,一点也不马虎,更不敷衍、夸大。奶奶看待人,从来都不看这个人的家庭出身,也不论长相,她最看重的,就是人品。
这是我佩服奶奶的理由,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一条原则。
我不知道奶奶的这些观点是怎么得到又如何在她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奶奶没有上过学,她的娘家兄弟姐妹虽多,但是,似乎也并非出于大户人家之类的。我的舅爷和姨奶奶们,我见过不知道多少次,他们都是农民,我也不记得他们有奶奶这样的人生哲学。那么,奶奶的这些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对我来说,真是一个谜。
二
奶奶说,一个人的家,跟人一样,也是有灵性的。什么东西,如果放得不是应该放它的地方,房子也会不舒服。房子没有嘴,它要是不舒服了,自己又说不出来,咋办?奶奶说,房子的不舒服会表现在你家某一个人的眼睛里,它会让这个人的眼睛不舒服,具体的表现是,这个人的眼睛里老是觉得有什么东西,觉得“磨”:眼睛会流泪,或者肿痛难耐,严重的甚至会失明。
奶奶说,有些人要是受了什么委屈,喜欢说出来,也有一些人,无论受了什么委屈都不愿说出来,他只是自己默默地承受着。奶奶说,房子也跟人一样,即使你把某一样东西放得不对,有些房子会把它的不舒服表现到家人的眼睛里,有的房子却不会。奶奶说:“房子也是有性格的嘛。”奶奶认为,如果房子把它的不舒服反映到了人的眼睛里,人的眼睛就会觉得“磨”。这个让人觉得很“磨”的东西,在我们乡下,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翳子”。
奶奶会看“翳子”。
有个本村的妇女来找奶奶,说是眼睛难受得很,有好几天了,也不见好,让奶奶给他看看。这时天已经快黑了,但我还是一眼就看见了她红肿的眼。奶奶对她说:“到院子里看去吧,屋里光线不好。”妇女先到了院子里,奶奶仔细地洗了手,才出去,她走到妇女跟前,揭开她红肿的上眼皮,看了很久才说:“你家大门的门框上面,放了个东西,你回家去把它取下来,搁到屋里,你的眼睛明天就好了。”妇女挺纳闷,说:“不会吧?谁会把东西搁到大门的门框上面去呢?”奶奶用不容否认的口吻说:“你回家看了,就会知道有还是没有。”这个妇女将信将疑地回家去了。第二天早晨,我还赖在温暖的被窝里不肯起来,就听见那个妇女在我家院子里,跟我奶奶说话。女人说:“你看得还真准!是我男人随手将斧头搁在了大门的门框上,他自己也忘了,找了好久都找不见哩!”奶奶问她:“眼睛不疼了吧?”妇女说:“不疼了,不疼了,一点都不疼了。”
挪走了不该放在某个地方的东西,眼病就好了。这个妇女的病情,算是比较轻的。
病情重一些的,奶奶不仅要看,还要吹。
王发财不是我们村里人,可是,天刚亮,他就到我家找奶奶来了。奶奶给王发财看了,说:“你咋能在堂屋正中的墙上钉钉子呢,那地方是供奉神灵的嘛!”王发财惊讶地说:“一根小小的钉子你也能看出来?可真神了!”
原来,就在几天前,王发财因为心虚,悄悄地把供奉着的“小家子”画像挪到了更隐秘的地方。为此,他在堂屋正中的墙上钉了一枚钉子,打算给刚刚上了小学的儿子挂书包。
奶奶说:“你赶紧回去,把钉子拔了,把神像请回原位,万一得罪了神灵,你的眼睛说不定会咋样呢。”
临走,奶奶给王发财说:“你的眼睛病得很重,我先给你吹吹,你中午和晚上再来,我再给你吹吹,至少吹上三次,你的眼睛才能好哩。”王发财说:“我供奉神灵的事,求你千万不要跟别人说。”奶奶说:“这还用得着你来叮嘱我?”
连我也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革命的时代,无论在人们的心目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神灵都不能占有一个位置。这一点,奶奶当然也明白。
一般,在一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奶奶给有眼病的人吹上三次,眼睛就会好了。有时,要吹三天、九次,眼睛才会好。极个别的,吹了三天还不好,奶奶就找一根针来,用针挑长在眼里的“翳子”。用现代医学的说法,这是在给病人动手术了。可是,奶奶的手术刀,不过是一根在火焰上消了毒的缝衣针。她既不麻醉,也不给病人消炎,更不在伤口上用药。她是用针挑一挑就完事,再不用管。我不知道她是把所谓的“翳子”从眼睛里挑出来呢,还是用针扎破即可。这是我最担心的事了。能不能治好人家的眼病倒是次要的,我想,万一感染了,发炎了,严重起来了,或者一不小心失了手,弄得病人失明了,又怎么办?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奶奶用针给人挑“翳子”时,我真是替她捏着一把汗呢!
奶奶虽然治好了很多人的眼睛,我对奶奶的本领,却是一直持怀疑态度的。小时候,我以为奶奶的是蒙的,是她侥幸蒙对了,并没有什么道理。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我甚至觉得,奶奶的所作所为,或许是有她的道理的,我只是无法替她圆说而已。
奶奶给人看眼睛也好,挑“翳子”也罢,都是无偿服务,别说拿人家的钱了,为了表示感谢,患者或家属给她拿几个水果什么的,表示感谢,她也是坚辞不受。奶奶说:“我一不是大夫,二没开药铺,咋能要人家的钱财呢?”奶奶给人治眼病,从未得到一丝一毫的好处。她图的是什么?她的本事又是从什么地方,从什么人身上学来的呢?我从未听说有谁教过她。
在农村,这样的技艺,似乎是无师自通,可遇而不可求的。
三
奶奶给王发财的眼睛吹了三次,还不见好。
奶奶对王发财说:“我恐怕要给你吹三天才能好哩。”
王发财说:“三天就三天吧。”
可是,奶奶把王发财的眼睛吹了三天,还不见好。
奶奶对王发财说:“不是我的本事差,你是真的得罪了神灵了。”王发财闭紧了嘴,一句话也不说。奶奶问他:“好歹我是你的长辈,你老老实实告诉我,你在家里供奉的,到底是个什么神?”
王发财还是一句话也不说。
奶奶见他憋着,不想说出来,就说:“你明天别来了,我没办法治你的眼病了,你还是另外请一个高明的先生(医生)看一看吧,别耽误的你的眼睛,说句实在话,你的眼睛很可能会瞎的。”
眼看瞒不住奶奶了,王发财终于如实相告:“我们家里供奉的,是个小家子。”
“我一猜就是!”奶奶说。
奶奶说:“做什么不好,为啥非得在家里供奉一个小家子呢?这不是自找麻烦呢嘛,你得着啥好处了?”奶奶盯着王发财,见他无言以对欲言又止的样子,又说,“我不给你这样的人治病。这是我的原则。”
王发财好说歹说,苦苦哀求,奶奶最后还是招架不住,答应了王发财,替他接着治疗,毕竟眼睛要紧嘛。但是,奶奶要王发财答应一个条件。
王发财说:“别说是一个,十个八个的,我也答应下来,我才三十来岁,日子还长着哩,眼睛要是看不见了,还活个啥名堂呢。”
奶奶对王发财说:“我真后悔把你说给了桃花,因为你,桃花那么好的一个女人,也跟着你变坏了。”王发财知道奶奶话里有话,说的是桃花跟他一起,给小家子做道场的事。王发财陪着笑脸对奶奶说:“我的好大大(姑姑)哎,不是桃花变坏了,是我把她带坏了。”
奶奶说:“你倒是说了句大实话。”
奶奶也认为,是王发财心术不正,把桃花也教坏了。
小家子是一个神,不是人,而且,这个神心眼很小,喜怒无常,很容易得罪,是个很难伺候的神。谁家有了小家子的话,附近的人们,都会跟这一家人,保持距离,不敢接近他们的。
这是乡亲们的人生态度,自然,也是我的。
我小时候听村里的很多人说过,小家子是一个很奇怪的神。小家子是家神,谁家愿意供奉,它就是谁家的神。谁要是想供奉小家子,就找画匠画一幅小家子的画像,开光以后,供在家里就可以了。小家子这个神,是很独特的。古话说得好:请神容易送神难。你家要是有了小家子,就跟它永远脱不了关系。你要想不供奉它,是很难的:送给别人,不仅要看别人家想要不想要,还要看小家子愿不愿到新的家庭去,如果小家子不想去,送它走了,它还会自己回家来,继续呆在这个家里;即使它去了另一家,它如果在别人家呆得不开心了,也会再一次回到你家里来。你生它的气,把它的画像扔了、烧了,它还在你家里赖着不走。你要是得罪了它,它就整晚整晚地在你家里折腾,一会儿揭开面柜、一会儿打开碗橱,刚刚下了楼,又咚咚地、很响亮地沿着扶梯上楼去……总之,一旦到了晚上,小家子就在你家里,一刻也不消停。它是故意惹你呢,你除了陪着笑脸低声下气好好地待它,拿它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还算好的、轻的,要是小家子很不开心,就把你家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在夜里,搬到你不知道的地方去。
供养小家子的人家,如果对它挺好,也非常虔诚,它就从别人的家里,给这一家人,偷很多东西回来。比如水果、腊肉、茶叶、鸡蛋、杯盏、用具、米面粮食……等等等等,只要是别人家里有的,小家子也能够拿得动的,等那家人睡熟了,小家子就去偷,一趟又一趟,不厌其烦,也不觉得累,它要是乐意,会一直干到天亮了才罢手。第二天,小家子还会接着干,也有可能会换另外一户人家,继续偷。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小家子。
我听见过小家子的人说,小家子的画像上画着的,是一个顽皮小孩的样子。它的画像里,少不了一只大公鸡、一条布袋子。大公鸡是小家子的坐骑,出门进门,小家子都骑在公鸡的背上,布袋子则是小家子的作案工具,它用布袋子搬运它偷来的东西。
我想,幸亏小家子不大,是个孩子,幸亏它的坐骑也不大,是一只公鸡,要是小家子是一个大人,要是小家子的坐骑是一匹马,还不把别人的家搬空了?
要怎么做才算对小家子很好呢?这也是有讲究的。
听说,只要在每年的除夕夜里,给小家子做一次道场,小家子就会忠于这个家庭,这是必需的。平时要是再给它做一两次道场,自然是对小家子更加虔诚的表现。
给小家子做的道场也比较特别,不是请神汉来做,而是夫妻二人关起门来,脱得一丝不挂地做。小家子怎么会是这样一个下流无耻的神呢?实在不伦不类。这也太奇怪了,不是吗?我没有见过给小家子做道场的场面,也不清楚道场具体是怎么做的。这样的道场,肯定要秘密地做,是见不得人的事。
供奉小家子是很隐秘的。这几乎是这个家里最大的秘密,除了男女主人必须知道以外,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一般都是不知道的。供奉小家子,虽说不是自己当小偷,但这跟自己去偷人家的东西又有多大的区别呢?你仅仅是雇用了一个神,去做盗窃的勾当,掩耳盗铃而已。这样的事要是让邻居知道了,谁还会跟你来往?
我曾经听说,有个画匠在给人画小家子的时候,故意把布袋子的底部画成了破的。后来,小家子有一次,偷了邻家的米,米从破了的洞里漏出来,几乎全都撒在了路上。这些留在路上的标记,让邻居看见了,第二天早晨,邻居找上门来,这家的男人百口莫辩,只好认了,说是自己偷的。
赔给邻居的米,比小家子偷回来的还多。
四
王发财是奶奶的远房侄子,童年时父母双亡,跟爷爷奶奶生活了不久,爷爷奶奶又相继去世。奶奶虽说对这个侄子并不是太了解,但看他快三十岁了也没有成家,不免替他操心。恰好,桃花的父母托付奶奶,要奶奶给他们的独生女桃花找个上门女婿。桃花当时还不满二十岁。奶奶当即就想到了王发财。她说:“让桃花抽空到我家来一趟吧。”几天后,桃花到我家来了,理所当然,她在我家住了一晚。那一晚,桃花是跟奶奶睡的,不用说,奶奶按她的想法,检查了桃花睡觉的姿势。奶奶这么对我说:“桃花睡觉的时候,双手一直都是顺着身子放的。”
桃花长得又白净,又苗条,人很勤快,嘴巴也甜。她不认识我们家的人,可是,刚刚进了我家的门,就把奶奶叫大大(姑姑),把父亲叫哥哥,把母亲叫嫂子,还帮母亲做饭、喂猪,俨然一家人的样子,一点也不拿自己当客人看待。奶奶对桃花很满意,第二天早晨就对桃花说:“我有个远房侄子叫王发财,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挺合适的,就是年龄比你大了八岁,你如果不嫌弃,我就捎话让他到你们家去一趟,你们见见面。”
在我的故乡,人们普遍认为当上门女婿是很丢人的事情,家庭条件好的男人,一般是不会答应的,实在找不上媳妇了,才会出此下策。招上门女婿的家庭或姑娘,也是自己先矮了三分,对男方的要求,往往是要降低一个标准的。年龄稍微大点,奶奶明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当时的农村,年轻人都是二十左右就结婚。二十七岁的王发财是典型的大龄青年了。奶奶估计,王发财是不会不满意桃花的。
果然,一拍即合。
可是,奶奶现在认为,是自己错了。奶奶觉得,是自己没有找机会,检查检查王发财睡觉的姿势,才造成了今天的后果。奶奶觉得,她不应该把王发财介绍给桃花。奶奶一直认为,让一个坏人变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可是,要让一个好人变坏,又太容易了。奶奶觉得,是她自己间接地,把桃花这么好的一个女人,变成了坏人。
在奶奶的心目中,供奉小家子的人,就是坏人。
奶奶让王发财捎话给桃花,让她到我家来一趟。因为急于治王发财的眼病,桃花很快就来了。奶奶问桃花:“王发财睡觉的时候,手是搁在头上的吧?”桃花不知道奶奶的理论,不解地问:“是呀,你问这个做啥?”奶奶说:“你们离婚吧。”桃花不解,也不愿意。他们的小日子过得不错,为什么要离婚呢。奶奶说:“你们供奉小家子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一个想着供奉小家子的人,是一个好人吗?跟王发财一起过日子,你迟早会吃亏的。”桃花说:“是他一定要供奉的,我也拦不住他。”奶奶说:“你可以不跟他一起做道场的嘛,他一个人做不成,就算是做了,也起不了作用。”
桃花喃喃地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奶奶说:“要怨你就怨我吧,正是因为我错了,我才要你离婚的,做人要做一个明白的人,错了就要改。啥时候后悔都不算晚嘛。”
桃花分辩说:“孩子都已经上学了,家里的大人也都老了,离了婚,我可怎么过呢?”
奶奶看出来了,桃花不想离婚。
奶奶也是不能强迫他们离婚的,说穿了,她只不过是介绍人而已。故乡有一句古话,说是:“好事场上没多言。”意思是,对于谈对象这样的好事情,即使一方有缺点有过失,人们也应该瞒着另一方不说,免得对他们将来是否结婚,造成不好的影响。一桩好端端的婚姻,怎么能说散就散呢?这可是折损阴德的事。
奶奶不再坚持了,她对桃花说:“将来你后悔了,可不要怪我没有提醒你。”
桃花坚决地说:“哪怕他是一泡屎,我也把它吃了。”
五
奶奶提出来的替王发财挑“翳子”的条件是:一,把小家子烧了,从此不再给小家子做道场;二,明确告诉村里的人,自己家里有小家子,如果谁家丢了东西,就到你家来找找,没有的话就算了,如果有,那一定是小家子偷来的,如数让他们拿回去;三,家里为什么会有小家子?王发财可以编一个谎,不用说是他自己请画匠画了,专门用来供奉的。奶奶提出这样的治病要求是为了不让小家子帮着他们家,继续为害别人,也算是替他们两口子保住了脸面。至于别人信不信,怎么想,奶奶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奶奶说对桃花:“你回去跟王发财商量商量。我看病的条件你们如果不同意,就算了,我也不认他这个侄子了,你们还是另外想办法,赶紧把他的眼睛治好。”
桃花说:“这样最好了,可以逼他烧了小家子嘛。”
奶奶说:“王发财是个把手放在头上睡觉的人,这样的人为了自己,是可以不要良心的,他不一定答应我提出来的要求。”
桃花笑了笑说:“他肯定会答应的。”
奶奶说:“如果他答应我的要求,你们两个就关起门来,先给小家子做一次道场,然后想办法,让村里人都知道你家有个小家子。烧画像的事,还是等眼睛好了再说。”
桃花回到家里,给王发财说了奶奶的要求,果然不出所料,王发财虽说很不情愿,但为了眼睛,还是答应下来了。当天晚上他就跟桃花关起门来,秘密地,给小家子做了大半夜道场。
第二天早晨,夫妻二人大吵了一架。引得一村的人,都来围观,劝解。
王发财指着桃花对众人说:“我要离婚,不跟她过了。”
人们都说:“这是为的啥嘛?舌头跟牙配合得那么好,也还有不小心被牙咬的时候嘛!夫妻过日子哪能没个磕磕碰碰的?在一个炕上,睡它一晚上,第二天又是夫妻了嘛。咋能动不动就说离婚呢,伤感情得很嘛!”
王发财说:“你们不明白,我非离婚不可。”
人们说:“不就是吵个嘴的事嘛。”
人们愣了愣,才说:“吵什么嘴嘛,先看眼睛要紧嘛!”
王发财说:“眼睛看不看都不要紧,大不了瞎了就是了,关键是,我背不起供奉小家子的这个名声!”
人们都不说话了。
桃花说:“我哪知道小家子是谁弄来的,也不知道是啥时候来的。这事能怪我吗?”
王发财说:“哪好,谁家丢了东西就到我家来找,来要,你敢答应吗?你要是答应,我就不跟你离了。”
桃花说:“这有什么不能答应的?谁家丢了东西就到我家来找嘛,我们家有个小家子嘛,东西又不是我偷的。如果在我家找到了,就拿回去,要是我家也找不到,我总不能给人赔吧?”
人们纷纷说:“这倒也是,这倒也是。”又说:“还是赶紧想办法看病去吧!眼睛可是耽误不得的。”
王发财嘟嘟囔囔地,回屋去了。
人们三三两两地,也散了。
村里人走完了,桃花立即进屋,对王发财说:“你赶紧到大大家挑“翳子”去吧,我就不去了。”
王发财来到我家,如实说了“吵架”的事,奶奶说:“是你出的主意吧?”
奶奶用缝衣针,把王发财眼里
王发财的眼睛,果真好了。
王发财又到我家来了。
王发财给奶奶拿了一双腊肉来,说是为了酬谢奶奶。他是真心的。奶奶说:“你不用感谢我,你还是听我的话,把小家子烧了吧。你要是这么做了,就算是对我最大的感谢了。”
王发财说:“一定,一定。”
奶奶说:“我给人治眼睛,从来没要过人家的东西,再说,你拿来的腊肉我敢要吗?你想把小家子送到我家来啊?”王发财连忙解释说:“我不是这个意思。”
原来,小家子还有一个毛病,它会跟着东西走。谁家有小家子,你要是恰好借了这家的东西,或要了这家人送给你的东西,小家子就有可能跟着这个东西,到你家来,甚至会留下来不走了。
奶奶不放心王发财的承诺,他跟王发财去了他的家,亲自监督他,把小家子烧了。
王发财送来的腊肉,奶奶也让他拿了回去。
2010年3月21日—4月18日写完
2010年6月15日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