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弟弟·小人书(散文)
(2010-06-21 09:20:38)
标签:
发表作品散文小人书中国校园文学杂谈 |
我·弟弟·小人书(散文)
□小
我曾经有很多小人书。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我们对它更亲昵的称呼是“娃娃书”。我这么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它本来就是给娃娃(即小孩子)看的,二是,它由连续不断的画面组合而成。我们乡下的方言,经常把有人物形象的画面叫成是“娃娃儿”。所以,把小人书叫成娃娃书,在我的故乡,是非常贴切的。
农村的穷孩子,又成长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文化非常匮乏的革命时期,除了课本,除了小人书,我的童年生活里,再没有别的书。能够买到或借到一本小人书,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不是每一个小孩子都有小人书看。这么说来,我还算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个识字的父亲,也因为父亲一心要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他给我零花钱,他默许我买村里人都认为无用的小人书来看,是有他的用意的。他只是不说出来罢了。
我的小人书毁灭于一次我与弟弟的打架事件。
小孩子打架是常有的事。不记得是什么原因,我跟弟弟就打起来了。弟弟从小就是一个蛮横的人。但他打不过我。他有他求胜的办法。趁我不注意,弟弟拿起一把砍柴刀,追着我,就要砍我。我知道弟弟的脾气,他气极了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我不能跟他一般见识。一旦发觉不对,我立即逃到大门外面去。弟弟追出来的时候,我已经跑出去很远了,无论他怎么追也不可能再追上我。弟弟只好悻悻地,回家去。
我以为没事了,又不敢进去,只好在大门外面逡巡。突然听见门栓咣当咣当,在响。弟弟从里面将大门闩了,不让我进去。我家的院子地势较低,从旁边的大路上,就能够看清院子里发生的一切。我发觉弟弟闩门时就觉得不对劲,他追不上我,还怕我进去招惹他吗?我立即到一侧的路上去,想看看弟弟想在院子里做什么。我很快就弄清弟弟闩门的用意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弟弟想起了我的小人书。他将我的满满一箱小人书,连箱子一起,抬到院子里。弟弟打开箱子,将所有的小人书,用那把砍不了我的柴刀,一本一本,很仔细地,不慌不忙地,砍了起来。
我发现弟弟的用意后,厉声威胁他,警告他。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弟弟一脸笑容地,一边砍杀我的小人书,一边回头,很坏地,观察我的反应。我的表情是他所期望看到的。我束手无策。弟弟将所有的小人书都剁成了碎片。做完了这些,弟弟将大门打开,手里依旧提着那把砍柴刀,冷冷地盯着我。他的意思是,你要是找我算帐,我等着呢。
我还能怎样?哀莫大于心死,我已经没有跟他斗争的心情了。
这一箱小人书,是我千辛万苦,从父亲给我买糖吃的钱里节约下来,一本一本地,凑成这么多的,里面有全套的《说唐》、《说岳全传》,等等,还有很多的电影连环画。这些都是我最爱的。买这些小人书,钱是一个方面,能够买齐,也是很不容易的事。当时,镇上每月十日、二十日、三十日这三天逢集,也只有这三天,县新华书店才有人带一点点书来,马马虎虎走过场一般,卖一次,前后不到两个小时。而且,他们要带什么,不带什么,全凭他们的兴趣。我要凑齐一套书,谈何容易。我必需有钱不说,还必需我去赶集,必需是,我要买的书,书店的人,带到镇上的集市来了。三者缺一不可。
我在文章里说到的镇,严格地说,不是镇。现在它也不是镇。我童年时,这个叫做堡子坝的村子,是公社所在地,现在,是乡政府所在地。它也是全公社或全乡老百姓赶集的地方。我之所以叫它镇,是为了避免读者错误地理解,仅此而已。
有相当一部分小人书,我并不是在镇上的集市里买到的。我弟弟毁灭这些书之前,县城我一次都不曾去过。我没有到县城去的机会。在一个村里,一年也难得有人去一趟县城。我们村有很多老人,你如果问他们:“这一辈子,走得最远的,是什么地方?”他们的回答都是:“镇上。”这不是我的夸张,更不是我的杜撰。小时侯,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很多人,他们的回答,的确也是这样的。可以想象,我要人替我从县城的书店里帮我买一本小人书来,是多不容易的事。但是,毕竟有人到城里去过。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他几乎每年都要到县城开一次“三干会(县、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议)”,因为父亲是大队干部。父亲也是每年去开会,都要给我买一本小人书回来的。他不会买太多,多了费钱。不买的话,他又怕我失望。
一个令儿子失望的父亲,肯定不是一个好父亲。
我的父亲没有让我失望过。
弟弟毁掉我的小人书之后,我再也不买小人书了。我也不让父亲给我买了。我想,即使我再从头开始,拥有很多小人书,下次跟弟弟闹别扭,他还会如法炮制。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
我不恨弟弟。只是,他这种不管不顾的做法,让我很不开心。在家里,除了母亲,弟弟几乎无人喜欢。无论儿子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能够原谅他的,也许,只有母亲。弟弟砍杀我的小人书时,母亲就在家里,她看见了弟弟的所作所为,也看见了我的咬牙切齿。母亲非但没有劝阻弟弟,还笑着对我说:“谁让你招惹他呢?”我真是拿母亲一点办法也没有。
后来,我有了收服弟弟的办法。我发现弟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人。我对弟弟所采取的,就是怀柔的策略。平时对他,我施之以小恩小惠,在家里人和外人面前,我一律袒护他。这样一来,弟弟果然对我百依百顺。再不情愿做的事,只要我让他做,弟弟就一定把它做了。也是从此,我跟弟弟,再未闹过别扭,更没有再打架。
这当然是后来的事了。那时我已上了中学,也明白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不得不放弃了对小人书的渴求。我与小人书,也从此,几乎无缘。
弟弟经常跟父亲拧。父亲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我想,父亲是个大人,他的阅历,应该能够了解弟弟的倔脾气。父亲为什么一直跟弟弟合不来呢?是父亲不愿意还是不屑于去理解他的这儿子吗?我至今弄不清父亲的心理。
人如果不试着去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别人就不会听从你,顺从你,哪怕是你的儿子。
是弟弟的现身说法,教会我如何与人相处的。感谢弟弟。
没有童年时看过的那么多小人书,也许,我是不会走上文学这条寂寞之路的,我非但不悔,反而觉得很幸运。是父亲把我带进文学里来的,感谢父亲。是他让我的一生,过得真实,觉得塌实。虽然我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县城,而且,在世俗的目光里,一个从事文学工作的人,也许算不得什么,但是,有了小人书对我的引导,有了文学长久地陪伴着我,我对生活,对世界,已不再苛求什么了。
《中国校园文学·小学读本》2010年6期
注:本文原题《小人书》,发表时,出于刊物的考虑,删掉了个别段落,在此一并恢复。